胡丙蘭 李有霞 范紹輝 肖金紅 周玲燕 曾美瓊 黃月瑩


[摘要]目的研究多學科協作團隊(MDT)模式延續護理對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遵義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6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 A 組34例(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和 B 組34例(采用 MDT 模式延續護理),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量。結果 B 組患者經過 MDT 模式延續護理干預后,肺功能、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量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 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 MDT 模式延續護理可提高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而改善生存質量和提升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MDT 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續護理;肺功能;自我護理能力;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1)24-0118-04
Effect of MDT mode based continuous nursing on pulmonary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HU? Binglan??? LI? Youxia??? FAN? Shaohui??? XIAO? Jinhong??? ZHOU? Lingyan??? ZENG? Meiqiong HUANG? Yueyi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Fifth Affiliated (Zhuhai)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Zhuhai 519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mode based continuous nursing on pulmonary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A total of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COPD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of the Fifth Affiliated (Zhuhai)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20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34 cases,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group B (34 cases, continuous nursing based on MDT mode)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ulmonary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lmonary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MDT mode based continuous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enhance pulmonary fun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od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ntinuous nursing; Pulmonary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簡稱慢阻肺,是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常見疾病。該病是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預防和可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多呈進行性發展[1]。隨著病情發展,可逐漸進展為肺動脈高壓,嚴重者出現肺心病。COPD 患者多伴有血液凝固性升高及血栓前狀態,肺部微小血栓形成是導致 COPD 患者肺動脈高壓的危險因素,進而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目前此病仍未出現一種可徹底治愈的治療方案,治療周期長,復發率高,癥狀相對頑固,病情好轉后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我護理,或無相關自我護理知識,極易導致病情復發,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給患者及家屬造成極大的負擔。延續護理是保證患者在不同健康照護場所能夠享有同質的護理服務[4-5]。研究發現[6-7],針對此類疾病病情特殊性,實施多學科協作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的延續性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提高其生活質量[8]。本研究于遵義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醫院(我院)采用 MDT 模式延續護理對老年 COPD 患者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 COPD 患者68例。納入標準:經臨床癥狀、肺功能指標判定符合 COPD 診斷標準[9],患者及家屬知情理解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患者清醒,生活自理,無精神異常、意識障礙、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獨居老人;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并發癥;有支氣管哮喘病史;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8例患者分為 A 組34例(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和 B 組34例(實施 MDT 模式延續護理),兩組均干預兩個月。A 組患者中男23例,女11例;年齡65~74歲,平均(68.64±3.52)歲;病程7~10年,平均(6.27±1.43)年。 B 組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66~71歲,平均(68.34±2.53)歲;病程6 ~11年,平均(7.32±1.51)年。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 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包括用藥指導、營養支持指導、家庭氧療、呼吸康復鍛煉等。
B 組采用 MDT 模式延續護理干預兩個月。(1)成立 MDT 延續護理團隊。在護理部領導下,成立 MDT 延續護理團隊,成員構成:組長為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護士長,組員包括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醫師兩名(副主任醫師)、臨床藥師1名、康復醫師兩名、心理治療師1名、營養師1名、護士4名。(2)制訂團隊協作計劃,并開展早期相關工作。B 組患者出院前,根據病情結合個體差異制訂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包括:現場演示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指導患者掌握放松訓練、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復合呼吸肌肉訓練法及全身運動的動作要領,堅持每日3~4次,每次10~15 min,可在吸氧下完成;藥物使用方法及營養指導;強調家庭氧療和呼吸康復的重要性;加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使其配合延續護理相關日常工作。(3)院外定期隨訪。以護士為主導,通過電話或微信,必要時上門指導,按照延續護理計劃定期對 B 組患者實施居家自我護理指導、評估自我護理質量,及時記錄并處理患者存在的問題:①評估患者是否堅持家庭氧療,吸氧濃度1~2 L/min,吸氧時間>15 h/天,氧療裝置是否定期清潔消毒等;②醫師、藥師跟蹤患者是否規范用藥;③康復醫師負責糾正患者出現的病理式呼吸模式,堅持呼吸康復訓練;④心理治療師負責跟進患者出現的心理、精神問題,定期行心理測試并針對性干預;⑤營養師負責跟進患者飲食情況,以滿足能量消耗,增強抵抗力。在患者出院后第3天、第1、2、4、6、8周進行電話隨訪,必要時上門指導。了解其有無病情加重,若病情加重無法耐受,指導盡快返院治療。同時分析病情加重的誘因,提出預防對策,以便其有效應對、杜絕再次發生。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相關指標: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氣中期流速(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MMEF)。②從患者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等5項內容的自我護理能力評估患者居家心理、認知、睡眠、生理和社會功能等5項標準的生存質量,5分/項,獲得較高分值的患者提示其生存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越好[10]。COPD 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低與生存質量呈正相關。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和干預兩個月后肺功能指標
干預前兩組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 FVC、FEV1、FEV1/FVC(%)、MM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1個月后、干預兩個月后 B 組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改善均優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兩個月后 B 組肺功能各項指標改善值均高于 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B 組患者干預前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評分分別為(65.23±5.32)、(68.18±2.35)、(65.24±3.41)、(64.36±2.39)、(63.67±3.29)分;干預1個月后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評分分別為(71.36±2.57)、(70.58±5.52)、(71.26±3.49)、(72.36±6.17)、(73.31±5.54)分;干預兩個月后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評分分別為(77.45±3.32)、(78.28±6.47)、(78.34±4.32)、(75.56±5.42)、(74.51±4.36)分。A 組患者干預前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評分分別為(62.37±6.32)、(61.48±6.64)、(62.38±4.52)、(63.42±5.58)、(63.25±4.28)分;干預1個月后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評分分別為(63.41±4.38)、(62.36±4.51)、(63.53±2.36)、(63.46±3.56)、(61.56±5.39)分;干預兩個月后對 COPD 認識度、合理飲食、呼吸康復、規律用藥、有效自我照護能力評分分別為(64.32±5.65)、(63.48±5.43)、(63.47±5.52)、(65.26±2.72)、(64.31±3.69)分。進行 MDT 模式延續性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兩個月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個月, B 組患者再次入院率為8%(3/34),明顯低于 A 組患者的21%(7/34)。見表2。
3討論
COPD 患者因通換氣功能障礙、運動受限及機體消耗增加、攝入不足所致的負氮平衡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肌功能障礙、外周肌肉功能失調或抑郁等現象,加重患者呼吸困難,降低生存質量[10]。目前臨床治療重點包括減輕呼吸困難癥狀、增加運動耐量、降低氣道重塑等,一般患者在院內接受治療后病情好轉出院,然而出院后在日常生活中,因未能得到院內專業護理指導而再次發病住院[11],這是因為患者出院后再次發病的危險因素尚未完全消除,有學者[12]研究發現如果能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可大大降低該類疾病的復發率。
近年來,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不斷深入和應用,針對慢性病,將院內一系列護理措施延伸至院外不同照護場所的延續護理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實現了院內外護理的無縫銜接,豐富了優質護理服務內涵,滿足了慢病管理的實際需要[13-16]。本研究通過 MDT 模式延續護理計劃的實施,為 COPD 患者及家屬提供及時、專業的疾病知識指導,不僅幫助護理人員及時掌握患者院外康復進程,同時還能及時發現并針對性解決患者的潛在問題,疏導心理問題,使患者對 COPD 的認識更加充分,提高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該病發病人群多為老年人,他們在 MDT 延續護理團隊指導和幫助下,多方面的困擾可得到及時、有效解決,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本研究通過實施 MDT 模式延續護理,發現 B 組患者肺功能相關指標、生存質量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優于干預前;同時與 A 組患者干預兩個月后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 P <0.05),B 組患者再次入院率為8%,明顯低于 A 組患者再入院率的21%。與李永紅等[17-18]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再次證實 MDT 模式延續護理改善老年 COPD 患者肺功能、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量的優勢。
4小結
綜上所述, MDT 模式延續護理使多學科、優化的服務延伸至患者家庭,避免了出院后對疾病管理的脫節現象,有效提高了老年 COPD 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改善肺功能,同時降低了患者再次入院率。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及干預時間的局限性,對老年 COPD 患者的遠期影響不可預估,后續將加大與社區的合作,為社區培養同質化的照護團隊。同時擴大樣本量,延長干預時間,為老年 COPD 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75.
[2]趙春柳,黃靚雯,張利,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與炎癥細胞因子的相關性[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8,41(12):942-948.
[3]李芳芳.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5):233-234.
[4]Li CY,Liu YH,Ji YN,et al.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meta-analysis[J].Chin Nursing Res,2018,5(1):60-67.
[5]李國宏,劉敏,張揚.醫院社區一體化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12):1648-1653.
[6]楊俊平.多學科模式延續護理計劃在胃癌患者術后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1):165-167.
[7]齊麗麗,王維欣,顏愛英.多學科協作延續護理對恢復期老年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7):70-73.
[8]王云琳,翁友飛,劉雪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續護理方法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0):264-265.
[9]GOLD.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EB/OL]. https://goldcopd.org/gold-reports/,2020-08-09.
[10]曾小藝,楊添文,黃倩,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度-極重度穩定期與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21,23(1):93-98.
[11]彭申梅,伍宇華,李靜.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13-18.
[12]于慧英.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2):1634.
[13]林碧蘭.延續性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21):273-276.
[14]葉奕麗,梁雪枝.延續性護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8):108-110.
[15]敖春暖,陳明玉,何觀蓮.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6):154-157.
[16]張蓉,唐銳.辨證施護結合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9,32(8):151-153.
[17]李永紅.探討延續干預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8):2503-2506.
[18]王麗思.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系統醫學,2020,5(2):155-157.
(收稿日期: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