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趙旭濤



[摘要]濟南市中醫醫院劉榮奎主任醫師致力于中醫肺系病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期間積攢了充足的經驗。社會快速發展對肺系疾病診治影響產生了新的趨勢,他據此深入挖掘中醫辨證體系,提煉臨證精華,整理學術思想,總結出“肺衛之疾,無論外感及入里之證,皆能以肺熱論為綱”的學術思想,創立了以本人徒弟及學生為主的“城頂”學術流派。筆者通過跟隨劉主任學習,整理出劉主任治療肺系病的理論基礎、治療模式、用藥規律。
[關鍵詞]肺熱論;辨治方法;傳承;城頂學派
[中圖分類號] R249; R25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1)24-0209-05
Research on Liu Rongkui'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thoughts on pulmonary diseases
ZHANG? Qun??? ZHAO? Xutao
Ji'nan Municipal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Chief Physician Liu Rongkui of Ji'nan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lin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pulmonary diseases with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new trend of the impac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s, he deeply investigates into the dialec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fines the ess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organizes the academic thoughts, concludes the academic thought "The defense of the lung disease, regardless of the external feelings or the interior syndromes, can be based on the lung heat theory", and establishes the "Chengding" academic school mainly consisting of his apprentices and students. The author learned by following Director Liu, and sorted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treatment mode and medication rules of Director Liu's trea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s.
[Key words] Lung heat theory;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heritance; Chengding School
劉榮奎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0余年,是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肺病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重大呼吸疾病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學科的領頭人,在肺系疾病診治方面具有獨到的理論基礎和治療經驗,臨床療效顯著。
1劉榮奎學術思想的形成
劉教授作為肺病科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在肺系疾病方面臨床經驗豐富。其以肺熱論及肺病記憶理論,創立了以本人徒弟及學生為主的“城頂”學術流派。希望能通過收集整理劉主任的相關醫案,通過對資料的回顧性研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總結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將其學術經驗轉化為科研成果,提高名中醫學術經驗的可重復性、可學習性、可推廣性,從而推動中醫學理論的不斷發展。
2肺衛之疾皆以肺熱論為綱
劉教授認為肺衛之疾,無論外感及入里之證,皆能以肺熱論為綱,按“溫熱火炎毒”論治[1]。《內經》中的熱又可分為肝熱病、心熱病、脾熱病、肺熱病和腎熱病五種,《素問·刺熱》篇詳細論病。其中肺熱病描述如下。
肺熱病是以發熱惡寒、喘咳、胸背痛為主證的病證[2]。其臨床表現為“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張景岳云[3]:“肺主皮毛,熱則畏寒,故先淅然惡風寒,起毫毛也”“熱爭于肺,其變動則為喘為咳。肺者胸中之藏,背者胸中之府,故痛走胸膺及背,且不得息也”。熱,又稱“繼發病因”,是一種病機病證的概念,并且又是一種病理因素[4],它能導致繼發病證形成,是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它又能影響某些臟腑,引發新的病理改變,或產生新的病理產物。如“熱能傷陰耗津”,也能“煉液為痰”“熱極生風”[5],因此病因與病機的界限也不是一成不易的。
3按病求因分型類證類治
根據臨床分治,按病求因分型,肺熱證類肺系病的類證類治[6]。按照肺熱之輕重、表里及病機特點的不同,根據肺熱的共性,選取以“清”為主的治法,并依據各分型病因、病勢、病位、主癥、兼癥等不同進行分類。臨床觀察到感冒及咳嗽的典型病例,下面逐步分析。
3.1感冒
感冒多屬于表證[7]范疇,所以按照“肺熱理論”,該病只有2型。
3.1.1“溫”型病機:邪之初起,邪正斗爭不明顯。表現:微惡風,咽喉疼痛干癢,鼻塞,口微渴,無咳痰喘等癥狀,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如常。治法:疏風解表。
3.1.2“熱”型[8] 病機:邪正斗爭劇烈,以邪熱為主。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濁涕,咽喉疼痛,咽部干癢,口渴,偶有咳喘,納眠可,二便尚調,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清熱解表。
3.2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咳咳作聲,咯吐痰液,為肺系疾病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據“肺熱理論”[9],該病可分為5型。
3.2.1“溫”型病機:邪之初起,邪正斗爭不明顯。表現:微惡風,咽部疼痛干燥,鼻塞,口微渴,偶有咳嗽,納眠可,二便調,舌脈亦如常人。治法:疏風解表。
3.2.2“熱”型病機:邪正斗爭劇烈,以邪熱為主。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陣咳,咳白黏痰或黃痰,頭痛身痛,鼻塞流濁涕,咽痛咽干,口渴,納眠可,二便尚調,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清解表熱。
3.2.3“火”型病機:病邪部分入里,損傷肺絡。表現:咳嗽,咳痰色白質黏或黃,口渴咽干,咽痛,或發熱,或鼻流濁涕,納眠可,小便略黃,大便稍干,舌紅,苔黃,脈數或脈浮數。治法:疏風清肺,宣肺止咳。3.2.4“炎”型病機:里熱熾盛,熱邪壅肺,肺失清肅。表現:咳嗽,咳痰色白質黏或黃,聲高氣粗,口干欲飲,或身熱汗出,納眠一般,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治法:清泄肺熱,肅肺止咳。
3.2.5“毒”型病機:熱邪壅肺,蘊結成毒。表現:咳嗽,氣高聲粗,咳黏白痰或黃黏痰,成塊狀,咯吐不利,或痰中帶血,口干,喜冷飲,身熱汗出,小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厚而干,或有剝脫,或舌黑燥,脈滑(弦數)。治法:清熱解毒,泄肺止咳。患者若以干咳為主,夜間尤甚,影響睡眠,舌紅少苔,脈細數,此乃陰虛肺熱之證,熱為虛熱[10]。
4術語規范組方規律分析
將收集到的醫案中的癥狀與藥物名稱等進行規范化處理,以便于集中分析數據。癥狀名稱參照《中醫診斷學》[11]第七版教材,藥物標準名稱參照《中藥學》[12]第七版教材,并結合導師的個人意見。癥狀描述名詞共規范4條術語,累計規范300頻次。見表1。
整理典型診次,對其中典型常見病觀察分析,經典的感冒“熱”型48例,咳嗽“火”型100例、“炎”型40例。對3種分型的臨床癥狀、舌象、脈象、處方用藥進行頻次統計,對組方規律、新方分析進行數據挖掘,并行可視性圖示。
4.1臨床癥狀頻次頻率分布
搜集常見臨床癥狀10項,統計出現的頻次和頻率,見表2。
4.2舌象頻次頻率分布
搜集臨床常見舌象8項,統計出現的頻次和頻率,見表3。
4.3脈象頻次頻率分布
搜集臨床常見脈象11項,統計出現的頻次和頻率,見表4。
4.4藥物頻次分布
搜集臨床常用藥物12種,統計應用的頻次,見表5。
4.5藥物組合頻次分布
藥物組合頻次在46次以上,見表6。
4.6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分析
通過熵層次聚類算法,可以得到4個藥物組合、2個候選新處方,見表7~8。
4.7癥狀、舌苔、脈象分布情況
4.7.1癥狀分布情況頻次前10的癥狀中,咽癢、流白涕、鼻塞等衛表癥狀明顯,分別占68.75%、62.50%、31.25%,提示為外感,邪在肺衛。口干、咽干、痰黃、發熱、惡風等癥狀提示熱證[13]。
4.7.2舌象分布情況舌象分布,舌象頻次前4的有舌淡紅(56.25%)、苔薄白(39.58%)、苔薄黃(31.25%)、舌邊尖紅(20.83%)。苔薄黃、舌邊尖紅為肺熱咳嗽的辨證依據,舌淡紅、苔薄白的頻率較高,提示病位尚淺、病情尚輕[14]。
在熱型感冒的病案中,總共統計出11種脈象,頻次大于20次的有數脈(58.33%)、浮脈(41.67%)。數脈主熱證,浮脈主表證。脈象與臨床癥狀、舌象的分布規律提示熱型感冒的病機為熱性邪氣侵襲肺表、肺失宣降,伴有明顯的衛表癥狀。
4.8藥物及處方應用情況
常用藥物組合:核心藥物組合包括桑葉、桔梗、蜜枇杷葉、杏仁、荊芥、炙麻黃等。結合此型咳嗽熱性邪氣襲肺、肺失宣降的病機特點,以桑菊飲[15]為主進行加減。
治療熱型感冒的候選新處方:新方1(柴胡、大青葉、僵蠶、防風、炒蒼耳子、蟬衣)功能清熱疏風、解痙止咳,適用于風熱之邪外襲、氣道痙攣之咳嗽;新方2(生石膏、款冬花、金銀花、玉竹)功能清肺止咳、養陰生津,適用于肺熱津傷之咳嗽。
5咳嗽辨治立體模型的構建
5.1火型咳嗽
5.1.1臨床癥狀頻次頻率分布搜集常見臨床癥狀8項,見表9。
5.1.2舌象頻次頻率分布搜集常見舌象6種,見表10。
5.1.3脈象頻次頻率分布臨床常見脈象6種,見表11。
5.1.4藥物頻次分布常用中藥12種,見表12。
5.1.5藥物組合頻次分布藥物組合頻次在70次以上,見表13。
5.1.6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分析 得到 6 個藥物組合、3 個候選新處方,見表 14 ~ 15。
5.2癥狀、舌苔、脈象分布情況
5.2.1臨床癥狀分布頻次前 10 次的癥狀中,與表 9 相比,咯痰、胸悶、氣喘 [17] 等癥狀更加明顯,分別占 83.00%、61.00%、37.00%,但表證少見,提示火型咳嗽的病位在里,肺臟肅降功能失常的情況加重。且痰黃、咽干、便干等熱癥頻次增高,表明火型咳嗽較熱型咳嗽熱邪更甚。
5.2.2舌象分布頻次前4位包括舌淡紅(36.00%)、苔薄黃(28.00%)、舌紅(26.00%)、苔黃膩(21.00%)。苔薄黃、舌紅主熱證,苔黃膩主痰熱內生,且與表10相比,頻次增高,提示火型咳嗽較熱型咳嗽熱邪更甚。
5.2.3火型咳嗽脈象分布頻次大于30的有數脈(51.00%)、弦脈(39.00%)、滑脈(31.00%)。數脈主熱證[18];弦脈主肝膽病,亦可見于痰飲引起的氣機不暢、脈道拘攣或邪盛等[19];滑脈主熱證、痰飲的生成。5.2.4“火型咳嗽”的常用藥物組合黃芩,杏仁;炙麻黃,杏仁;浙貝,杏仁;黃芩…,核心藥物組合包括生黃芩、杏仁、炙麻黃、桔梗、浙貝、蜜桑白皮、金銀花等。結合此型咳嗽肺失宣降、肺熱壅盛,肺氣不利明顯的病機特點,此以清金化痰湯[20]為主進行加減。
5.2.5治療火型咳嗽的候選新處方新方1(川貝母、炒地龍、防風、蜜桑白皮)功能清熱止咳、化痰平喘,適用于痰熱壅肺所致之咳喘;新方2(生地黃、蜜枇杷葉、蜜桑白皮、枸杞皮、防風[21])功能清熱止咳、涼血,適用于熱壅肺絡之咳嗽;新方3(生黃芩、瓜蔞、青竹茹、夏枯草[22])功能清熱化痰,適用于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
[參考文獻]
[1]孫銘涓,黃春江,李云英,等.甘桔冰梅片治療風熱犯肺型急性咽炎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醫雜志,2017,58(1):38-41.
[2]李潔冰,申改青,王有峰.健脾清熱化痰湯治療痰熱壅肺證小兒急性支氣管炎臨床研究[J].新中醫,2020,52(11):88-90.
[3]何沂,芮娜,苗青,等.安效先從風、痰、瘀論治兒童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經驗[J].中醫雜志,2019,60(15):1270-1272,1281.
[4]趙媚,許光蘭,李嬌,等.清金化痰顆粒對慢性阻
[5]甘慧娟,朱文鋒.不同年齡咳嗽患者證素規律研究[A].醫藥學會,2009:52-55.
[6] 袁穎,郭忻,符勝光 . 五種歸肺經中藥的止咳及抗炎作用實驗研究 [J]. 新中醫,2011,43(2):132-133.
[7] 張慧玲 . 論“肺主通調水道”的臨床應用 [J]. 中國民間療法,2019,27(2):102-103.
[8] 宋春玲,周姿余,楊志旭 . 楊志旭教授治療肺熱病的臨證經驗 [J]. 中國中醫急癥,2015,24(9):1561-1563.
[9] 孫浩 . 臨床解惑 [J]. 中醫雜志,2005,46(2):393-394.
[10] 淦菊保,龔向京 . 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兼談名醫不治咳嗽 [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4):112-115,159.
[11] 楊從信 .“五臟咳”臨證探析 [J]. 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8(1):38-40.
[12] 夏斌 .《內經》六腑咳證治芻論 [J]. 四川中醫,1992(12):4-5.
[13] 劉昭純 .“氣主口句之,血主濡之”辨析 [J]. 河南中醫,1997(4):6-7.
[14] 田梅,張偉 . 淺談血虛從肺論治 [J]. 中醫藥信息,2013,30(5):10-11.
[15] 韓麗 . 桑菊飲合止嗽散治療喉源性咳嗽的臨床價值體會 [J]. 中國醫藥科學,2018,8(23):57-59.
[16] 張作良,康曉文,梁永林,等 . 淺析“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9,26(10):124-126.
[17] 張國泰 . 張海岑研究員治療哮喘經驗擷要 [J]. 湖南中醫藥導報,2000(8):11-12.
[18] 孫娟,任雪,邊寧 . 孟憲蘭治咳六法 [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4,2(2):24-26.
[19] 劉松楠,王慶國,王雪茜,等 . 從“治病求本”探析葉天士辨治虛喘經驗 [J]. 中醫藥導報,2018,24(18):7-10.
[20] 武玉書 .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支氣管哮喘 33 例療效觀察 [J]. 中國醫藥導報,2008,5(14):90,96.
[21] 劉春蘭 . 怎樣合理使用止咳平喘類中成藥 [J]. 中國醫藥導報,2008,5(10):79-80.
[22] 吳夢瑋,陶曉華 . 陶曉華教授運用加味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胸痹經驗 [J]. 中國醫藥科學,2020,10(20):82-84,88.
(收稿日期: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