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

摘 要:信息技術的變革給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學科建設都帶來了深刻改變,大學旅游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革新傳統課堂教學范式。基于此,本文針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學這門課程,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改革步驟措施等多個方面展開思考與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變革;旅游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F590-4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90117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9YJCZH158);河南省軟科學項目(212400410300);河南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021JGLX007);鄭州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20ZZUKCSZ016)。
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是關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心理行為變化過程的科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旅游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共同構成了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學科基礎,其特點是交叉性、融合性、多學科性、邊緣性。在實踐層面,旅游消費者行為是一切旅游現象的起點,旅游投資決策和營銷策略等的制定都需要旅游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指導,深入理解旅游消費者行為對于促進旅游學科發展至關重要[1]。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對相關人才培養、旅游消費者行為理論知識的教學提出了迫切要求,需要對已有的教學范式進行深入改革。近年來,大量研究者了解到旅游消費者行為研究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吸取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強化旅游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深度[2]。一些旅游消費者行為的專門理論開始產生,如體驗論、非慣常環境論、凝視理論等。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是旅游學這個大體系中非常年輕而且極具活力的研究領域,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應緊跟學科時代發展的方向,引入國內外學術最新的具有標志意義的研究成果,突破傳統上過時的、只學習心理學、只學習消費者行為學理論知識的層面,開展旅游學特有的教學局面,加大普及和深化大學生群體對旅游消費者行為的探究式和實踐式學習。旅游學科發展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內在要求。
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學進行教學改革,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夯實學生的知識體系基礎,促進旅游教育發展。通過課程改革,提高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時代性、應用性,是為解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偏差做出的嘗試。通過改革課程內容,能使課程內容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對教學能力和方法的討論,教師講授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效果會得到有效提升;通過增加實踐調研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旅游實踐問題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是研究旅游者在旅游活動前、活動過程中和活動后的心理活動及行為規律的學科。旅游者旅游消費的全過程可以從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開展研究,形成了旅游者決策行為、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個體影響因素,旅游者消費行為的環境影響因素和旅游者空間行為等多個細分研究領域[3]。
盡管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研究在過去30多年間發展迅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隨著信息化社會和消費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旅游網絡行為研究、旅游行為大數據研究、旅游視覺行為研究、旅游行為與情感研究、旅游消費者行為與目的地發展研究等一系列的新命題。此外,對于開展旅游者消費行為的研究方法,需要在社會信息化大發展的背景下進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信息技術變革以及文化各個層面的視覺化所引發的旅游者消費行為的變化,是目前不得不關注的問題。旅游消費者行為教學改革,能幫助學生搭建最新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
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教學改革的探索,應精選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相關教材,系統梳理成熟旅游消費者行為的理論知識以及國內外旅游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要引入旅游業界實踐發展的教學案例,構建旅游消費者行為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和知識體系,探究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新方法,提升教學內容的前沿性,提高教學質量。基于此,要更加關注社會信息化背景下旅游消費者的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對營銷有哪些啟示,以及如何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旅游營銷實踐中。要系統總結信息技術對旅游消費者行為甚至旅游產業帶來的影響,以及信息技術在旅游營銷實踐中的應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要分析旅游消費者行為學課程的特點,引入情景模擬、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提升實踐教學效果,鍛煉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一)教材成熟內容與科研新興知識相結合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集中體現,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能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是一門年輕而活躍的交叉性學科,也是旅游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學科知識更新速度較快。學術研究能為教學活動提供新的思想和啟示,通過不斷地吸取學科領域最新學術成果,填補教科書知識的斷層,革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發現融入旅游消費者行為教學中,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新知識體系,還能激發學生探討學術問題的興趣,促使學生學習方式從“知識接受型”向“知識探索型”轉變。
(二)發揮互聯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信息技術變革中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不應僅僅將其作為網絡教育的渠道,也應發揮其在大學課堂教育中的知識查找和信息搜索的重要作用。在大學教育領域,以慕課為代表的網絡教育可以對高校課堂教育進行有益補充,但不能真正滲透課堂教育。互聯網應逐漸向高校課堂滲透,成為顛覆傳統教育、教學體制的重要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可以幫助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最新成果,以及通過大數據分析直接獲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應經常鼓勵學生就某些具體問題通過網絡查找補充材料,激勵學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完成部分作業,并可分享自己學到的旅游消費者行為相關知識,也可以開展網絡學習經驗交流和競賽活動。在課堂上,互聯網不僅不應成為教學的干擾,反而應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4]。
(三)加強場景化實踐教學方法
實踐性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實踐應用中,與本課程相關的內容涉及旅游消費者的旅游需要、購買動機、態度形成與改變、外在和內在環境對購買影響等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模擬真實的旅游營銷場景,學生可以相應扮演不同的營銷者和不同的旅游消費者,通過角色塑造中的問題與矛盾處理,進一步提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比較常用的方法有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5]。除此之外,在幫助學生體驗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案例討論式教學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教師可以選擇一批中國本土化旅游消費者行為案例,科學引導學生提問,加強學生討論和辯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旅游消費者行為學離不開營銷實踐,應嘗試將一個個營銷場景微縮到課堂上,提高學生知識學習和應用能力。
(四)增加強化信息技術與旅游消費者行為之間關系的內容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和旅游產業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探討信息技術變革與旅游消費者行為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在傳統傳媒時代,消費者在營銷過程中主要作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而在互聯網時代,搜索技術的出現,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興起,消費者更主動獲取信息、做出決策。旅游消費者行為研究是制定營銷策略的基礎,信息技術變革不僅會帶來旅游者決策、體驗等行為的變化,而且會引發營銷理論與實踐的變革。信息技術在旅游企業營銷實踐中獲得廣泛的應用,旅游管理部門和企業不僅嘗試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具體的營銷活動中,而且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追蹤、監測旅游消費者行為,從而服務于企業營銷決策的制定。
(一)前期準備階段的措施
第一,在精心挑選旅游消費者行為相關教材后,把握每本教材的共性之處和特色之別,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與整合。對國內外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分析,把握學術研究的動態方向。第二,調查是研究的基礎。調查掌握學生對目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意見和改進需求。同時,實地走訪一些旅游企業,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及能力的要求,對訪談結果進行詳細分析。第三,廣泛收集信息技術對消費者行為及旅游消費者行為影響的資料,采訪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旅游企業對信息技術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形成系統專門的資料。
(二)中期實踐階段的措施
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構建信息技術變革下的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理論知識體系。其可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虛擬仿真、網絡教學、案例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對信息技術變革時代下中國本土文化旅游消費者行為進行討論、思考,從而深化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思考。組織學生對文化和旅游局、旅游企業進行實地考察,了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等)在旅游業中的實踐應用,啟發學生關注信息技術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及旅游業的影響。根據學生反映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三)后期提升階段的措施
教學改革需要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調研和抽樣分析,了解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意見和改進需求。要對旅游企業進行實地走訪,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同時,可以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課程改革的效果。最后,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撰寫形成一份完整的旅游消費者行為學教學方案。
(一)討論
美國未來學家Naisbitt曾預言“電信通訊、信息技術和旅游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服務行業中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信息技術與旅游業的結合,即旅游業信息化將融合為一種更大的驅動力,不僅給網絡信息技術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同時也更賦予旅游業發展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道,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3.09億,占網民整體的31.3%;城鎮網民規模達6.80億,占網民整體的68.7%。我國網民規模在絕對數量上早已為世界第一大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刻影響著當代人類的行為。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普及,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和課程教學范式都有著重要影響。
為面對信息技術變革對游客行為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本文從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改革重點內容與關鍵環節建構出該課程的教改模型。整個課程改革的路線模型呈現出系統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在充分尊重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順應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對知識傳播、教學手段和旅游行為方式的深刻改變趨勢,針對旅游者行為出現的快速移動性、社交媒體影響及智慧旅游管理等新狀況,將最新旅游消費行為方面的科研成果,通過多元化的互聯網教學手段,最終達到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改革目標和效果。具體而言,在教學前期階段,要梳理優秀教材并調研訪談該課程的教師學生,掌握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本底資料;同時,通過查閱網絡報告、最新科研,補充相應知識點,提升教學的前沿性(見圖1)。在中期階段,要強化互聯網技術和場景化實踐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避免一味語言灌輸的填鴨式教學。尤其要強調的是,虛擬仿真、網絡慕課已經是目前較為推崇的一些教學方式,但本文在此更希望加強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和旅游消費場景的營造性上。因此,網絡進課堂是本文提出的要點之一。而采用互聯網,還是局域網,這需要根據各高校具體的教學條件進行選擇。其中,如何避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娛樂活動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課題。在后期階段,作為主講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應關注科研與實踐,因此在此階段應主要考察旅游者行為受信息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變化,以及課程改革實踐后的教學效果變化,繼而進一步反饋到今后的教學中。
(二)結論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5G、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興信息技術賦能旅游產業,“互聯網+”與“旅游+”深度融合。相對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學科建設與旅游高等教育亦應關照實踐、順應變革。基于已有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的理論知識基礎,要擴展最新相關科研成果,發揮互聯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利用場景化實踐教學方法,增強信息技術對旅游者行為影響的教學內容。信息技術變革已經深刻影響旅游產業和旅游者行為,大學高等教育應改變傳統教學范式、拓展多元思維方式,優化和豐富課堂教學,使得人才培養更具時代價值。
[1] 馬耀峰,李天順,劉新平.旅游者行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6.
[2] 白凱.旅游者行為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3-7.
[3] 孫九霞,陳鋼華.旅游消費者行為學(第二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5-9.
[4] 高東鋒,王森.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對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56-59.
[5] 榮浩.“旅游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教學大綱構建:基于OBE理念[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