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愛
摘要:班主任在學生學習生涯的指明燈。在遭遇困難時,班主任排憂解難;在迷茫混沌時,班主任指明前進的方向。班主任既扮演者家長的角色,又承擔著教授知識的重任,課下對學生的生活無微不至,課上對學生的進度密切關注。一個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班主任能對班級的積極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新課改下,面對未知考試的迷茫需要班主任的指點,新課改下面對未知的恐懼需要班主任保駕護航。本文主要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課改;班主任;高中;管理工作
處于青春期且面臨高考壓力的高中生不僅學習壓力大,逆反心理也比較重。尤其是很多高中生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自己可以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很多想法都寧愿自己憋著,也不與其他同學交流溝通。在新課改尤為關鍵時刻,班主任的工作開展難度極大,不但要與學生做朋友,與學生交流,還要拉近新課改跟學生的距離,讓學生不要排斥跟恐懼新課改,接受新課改,推動課改的進程。
一、高中班主任的重要性
從學校這個層面來說,班主任的基礎工作就是班級管理,做好學校和學生交流溝通的橋梁,大部分班級管理活動的開展都是由班主任進行的。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開展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要照顧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包括高中學生的身心健康、課程開展等方方面面。這時候的學生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和學生及時溝通,指導他們正確的方向,會改變多數學生的一生。[1]
二、新課改背景下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策略
首先,提高班主任自身素養。作為溝通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班主任不僅要做到上傳下達的作用,還要明確學生學習,觀察學生生活,了解學生需求。班主任作為和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言傳身教,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道德修養。在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讓學生倍感信任和推崇,對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尊重學生個性,禁止嚴苛管理。高中生處于青春期發育階段,有著超強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管理班級不僅要從整體出發,在班級活動中積極引導,還不可以對學生有過多要求,因為高中生大部分都在十五歲到十八歲這個年齡段,已經接受過基礎的教育,隱約形成初級觀念,自己已經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只是因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對周圍一點的事都會反映過度。比如,在班主任要活動需要開展或者進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廣泛參與。班主任只是提供一個思路或者想法,具體操作和安排可以由學生自主進行,班主任起到輔助和引導的作用。自主設計活動內容,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普遍高,班主任此時需要做的就是協調好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系,畢竟處在高中的關鍵時期,家長對學生成績的要求較嚴,做好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紐帶就需要班主任發揮重要作用了。
培養學生骨干。[2]班主任在進行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班干部是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活動開展中必不可少的好幫手。比如,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培養班干部,利用班干部進行班級管理活動的開展。可以采用毛遂自薦的方法或者學生選舉的方式選出學生中具有威望的人,由固定成員擔任學習委員、紀律委員、班干部、團支書等工作。學習委員在日常管理中幫助老師積極開展教學管理工作,幫助學生一起學習,集體進步;紀律委員為班級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做了極大貢獻;團支書負責團員的選拔和推薦工作,為培養優秀的共青團員而努力;班長作為班干部中核心的一員,不僅要負責好班干部和班主任之間的溝通,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還要做好同學之間的安撫工作。班干部在管理班級工作的開展中,不僅能夠為大家服務,還能夠在工作中提升自我能力,鍛煉自己。因此,這時候就需要班主任選擇或者培養優秀的班干部,在日常中對班干部的工作進行指導,提高班干部的思想覺悟,為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打好群眾基礎。
班主任應當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高中生有很多初次住宿的學生,初次離家在校住宿,對于住宿生來說不單是適應環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家跟在學校的學習環境完全不同。從學生進入高中伊始,班主任需要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進入新的環境,有些學生需要很長的一個適應期,在這期間,班主任通過和家長聯系了解學生生活作息,個人習慣,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比如,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可以采用定期家訪的途徑進行,老師可以進入學生生長環境,了解學生成長經歷。班主任也可以采用電話聯系的方式,班主任作為既負責管理,又開展教學的老師任務十分嚴峻,因此電話聯系的方式更便于全體學生工作的開展。通過電話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動態。
三、結語
總的來說,作為高中時期的班主任,不僅要做好學生學習方面的老師,還要做好學生生活方面的老師,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班主任要結合實際進行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做好科學規劃,這樣才能達成新課改對學生的要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馮偉.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182-183.
[2]劉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J].才智,2016(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