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兵
摘要:數學可以幫助人們處理數據、計算、推理和證明。 它可以為其他科學提供語言、思想和方法;可以提高人們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構建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 此外,人們可以使用數學來交換信息和思想,完成一系列實際任務,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必定會成為一種趨勢。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角度,分析了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引言:
21 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信息技術幾乎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肩負著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的使命,教育改革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因此,社會的信息化必然需要教育的信息化。 像信息技術一樣,作為探索新世界的工具,數學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合了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則可以借助豐富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對自身的教學手段進行武裝,使其呈現出直觀性、趣味性等特點,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2.突破教學重難知識點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主要利用粉筆和黑板對數學定理、公式等知識點的生成過程進行推導,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形成機械性的記憶。然而,對于一些抽象性較強的重難點,機械性的文字闡述只能讓學生“知其然”,而不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影響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則可以幫助教師借助現代化、多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將重難點知識點的推理過程進行形象直觀的展示,加深學生理解與掌握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網絡,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1.利用信息技術廣泛收集資料,提高教師備課效率
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給教師提供了許多收集資料的平臺。網絡中具有大量的資源,如制作課件的素材資源有電子課本、相關圖片、動畫、視頻等,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利用,根據自己班級的學情和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創新和重組,以便讓網絡信息資源在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信息技術工具強大的功能,能幫助教師靈活高效地制作出教學所需要的教具,及演示所需要的動態畫面。這些活靈活現的教具、生動直觀的畫面更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讓課堂變得更高效。另外,這些電子資源能夠在電腦中長期保存,這就避免了教師重復性地收集資料、制作實物教具、抄寫紙質教案,能幫助教師節約大量的備課時間,提升備課的效率。
2.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的有效性往往來自真實或擬真實的教學情境。多媒體設備能很好地再現真實的情境,既能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又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學習的實用性,從而切實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塊平行四邊形木板,讓學生來計算它的面積。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但不知道如何算。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用動態演示工具將其拉成一個長方形。這樣,學生就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原來平行四邊形是長方形的變形。因為之前已經學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通過剛才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學生很快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就是“長 × 寬”。由此可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這一節課的教學,不僅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理解得更深入,記憶得更牢固。
3.利用信息技術講解小學數學重難點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對于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相當有難度。因此,學生兩極分化明顯,要么學習成績很優異,要么學習成績極差。而且學習成績差的這部分學生會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逐漸失去參與數學學習的自信心。而引入信息技術強大的教學功能和獨特的優勢,不僅有利于數學重難點知識的突破,還能讓問題直觀化、簡單化,化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解“認知人民幣”這一課的重難點時,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網絡上收集到的和生活中拍攝到的一些人民幣、糖果和零食的圖片,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而后,教師用課件出示依據生活實情編寫出的一些買東西的案例,提出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問題,讓學生來計算價錢,從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幣面值與實際價值之間的關聯。之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百、十和元之間的轉換,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現了一個超市,來模擬真實的購物情境,讓學生在這個超市里“購物”,進行百、十和元之間的單位換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進一步感受人民幣在生活中的購買價值及不同貨幣單位之間的關系。
結論:
簡而言之,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將原本對學生來講枯燥生澀的數學知識,更為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轉換成有趣的數學問題,靜態的問題變成動態圖形展示,簡化復雜的問題從而有效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熱情,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探究欲望,進而充分發掘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為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同時也對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謝發強.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179.
[2]康新瑜.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19(34):125.
[3]林清高.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08):184.
[4]崔英梅. 課程組織的量化分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