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關鍵所在,對推動高職教育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文章從對接產業程度、產教融合程度、教學標準、高素質“雙師”結構教學創新團隊及人才培養質量五個方面概括了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本質內涵,認為組群邏輯不清晰、產教融合深度不夠、“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不高、教學標準不完善以及專業群發展保障不健全等是制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瓶頸,并對應地提出了科學組群、校企合作育人、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團隊、開發教學標準和健全發展保障機制等突破路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高職院校;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
[作者簡介]韋大宇(1978-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廣西 ?南寧 ?5302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目標導向的高職院校專業診改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XGZJG2018A001,項目主持人:韋大宇)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7-0045-05
我國高職教育要實現“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發展目標,關鍵還在于建設,而專業群建設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關鍵所在,對推動高職教育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在推進“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許多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任務難以推進與實施。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局限于示范(骨干)校期間“增強自身辦學實力”的常規思路,沒有抓住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本質內涵,缺乏富有創新性、改革性、發展性的理念。因此,在大力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只有抓住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本質特征,找準制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瓶頸,才能找到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建設路徑。
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本質內涵
“雙高計劃”建設是否取得成功,關鍵取決于“雙高”院校建設目標是否明確,建設內容是否抓住了高職院校未來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本質內涵。
1.專業群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有明確精準的定位,與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無縫對接,能夠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需求,與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為增強產業競爭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2.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程度深。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主體作用,具有健全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機制,將行業企業最新的技術、工藝和規范深度融入專業群的教學內容,體現行業優勢和專業群鮮明特色。
3.教學標準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校企合作共同研制科學規范、高水準的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國內領先同類專業院校并實現開放共享,參與制定職業教育標準和共同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在國際職業教育領域具有影響力。
4.具備高素質“雙師”結構教學創新團隊。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配備在行業具有權威、國際具有影響力的帶頭人和聘請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及技術技能大師兼職任教,與校內優秀教師組成“雙師”結構教學創新團隊,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開展科研項目攻關,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技術服務。
5.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獲社會高度認可。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具備完善的學生評價標準、畢業生質量評價標準和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機制,學生就業相關度高、滿意度高,行業企業認可度高、滿意度高,為產業轉型升級培養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存在的瓶頸
在實際推進“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制約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瓶頸逐步顯現,高職院校只有及時梳理這些影響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現實問題,才能抓住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本質特征,真正實現高水平跨越。
1.專業群邏輯不清晰,缺乏靈活調整機制。組群邏輯不清晰是大多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遇到的第一個瓶頸。如果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組群邏輯不夠清晰,就無法科學地回答“為什么要組建專業群?為何如此組建專業群?”等問題,就難以辨別現實產業之間錯綜復雜的關聯度,不能區分產業鏈或崗位群之間的界限,無法根據專業之間的相關相近性組建專業群,難以形成專業群的集聚效應,也就很難達到“專業群定位準確,對接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 ①的要求。此外,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方案還存在依賴國家示范(骨干)校項目建設經驗和模式的情況,普遍缺乏靈活的專業群發展調整機制,難以及時回應和解決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和智力問題。五年一周期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過程,高職院校需要隨時關注產業發展的動態進程,緊貼產業變化對專業群進行適時調整,否則就不能實現專業崗位群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2.產教融合深度不夠,機制不暢通。高職院校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方案中特別突出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雙元”育人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政策和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產教融合程度還是不夠深入,主要體現為:一是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模式創新不足,產業學院建設受到政策限制,整體推進比較緩慢,亟待從制度上破題。二是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體系深度不夠,缺乏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目前,高職院校在推進專業群建設過程中,整體上還沒建立將企業引入并高效協同合作設計和開發課程體系的機制,企業專家和教師參與專業群課程體系重構、教學資源開發和教學設計的能力均比較弱。三是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產教融合深度不夠,無法支撐專業群實踐教學需要。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由于受到政策制約,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建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單憑高職院校本身根本無法統籌眾多資源將企業和社會力量吸引過來參與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四是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水平不夠高。在建設方案中,絕大多數“雙高”院校提出了類似“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提升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水平”等建設內容,但在實施過程中進度緩慢,服務行業企業技術能力和水平有限成為制約其推進的關鍵因素。
3.“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不夠高,結構不夠合理。在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配備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創新團隊。目前,制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師資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短缺,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管理體制機制不靈活。一方面,為了建設高水平專業群,高職院校意識到需要聘請在行業企業具有權威和影響力的領軍人才、技術骨干等擔任專業群帶頭人和兼職任教,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結構團隊,從而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建共享人才和資源,更好服務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夠靈活,教師引進來源比較單一,缺乏穩定的校企雙向教師流動機制,缺乏行業企業背景的教師無法結合企業項目開展科學研究,為企業研發產品和提供技術升級服務。因此,建設與高水平專業群相匹配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必須從制度機制破題,建立健全引進、培育和激勵師資的制度體系,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雙元”育人。
4.教學標準不完善,評價標準不完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并強調要“持續更新并推進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范)建設和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在“雙高”院校建設方案中,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明確提出“探索專業標準”“開發課程標準”“建立課程教學標準”“輸出教學標準”等,但鮮有職業院校能夠將職業標準、辦學標準、教學標準以及畢業生質量評價標準等相對完整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納入建設計劃。另外,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方面,不少高職院校在“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或專業群“發展保障機制”中有所涉及,但既沒有明確的指標體系,也沒有具體的實施路徑。綜上,高職院校在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能否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關系到教育教學標準在職業院校的落地,關系到高職院校能否引領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5.專業群發展保障不夠,機制不健全。在推進“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仍然難以突破現有二級院系、專業等組織和制度的束縛。雖然不少高職院校提出以群建院的思路,但在實施路徑和具體的措施上,仍然面臨諸多困難。一是專業群作為直接對接市場的組織實體,需要建立高效對接市場機制,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突破傳統的層級管理方式,管理流程和手續過于繁雜,導致專業群對接市場嚴重滯后,不利于激發企業參與辦學的重要作用。二是多個專業組群必然引起教學資源和要素的集聚,但高職院校院系之間、專業之間的傳統壁壘,成為資源開放共享的嚴重阻礙。三是在實施以群建院制、重構二級學院的過程中,如何將學校層面的人、財和物等權力下放,激發二級學院的辦學活力,也是專業群建設能否實現高水平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職院校在推進“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必須從機制上破題,突破專業群內部和外部資源開放共享的阻礙,進一步拓寬專業群的邊界,構建更加開放、彈性靈活的組織體系和發展保障機制。
三、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突破路徑
“雙高計劃”為高職院校實現特色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在大力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只有對癥下藥逐步破解發展瓶頸,才能引領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1.科學組群,形成專業群對接產業、動態調整發展機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科學清晰的組建邏輯,才能有效對接產業需求,實現群內資源高度共享,發揮群內專業集聚效應。一是明確專業群建設理論邏輯。明確專業群建設的理論邏輯與建設目標是開展專業群建設的邏輯起點,高職院校必須明確專業群建設既要遵循突出“職業性”特點,又要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規律的原則,才能在專業群建設的理論邏輯上達成共識。二是梳理專業群建設的組群邏輯。對于專業群組群邏輯還不是很清晰的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及學校發展定位目標,綜合運用產業(鏈)需求、職業或崗位(群)需求或資源共享需求等組群邏輯,重新梳理專業群建設的組群邏輯,尋求最優組群方案。只有厘清專業群組群邏輯,才能為后繼推進專業群課程結構體系的設計與重構奠定基礎,才能發揮群內專業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三是健全專業群動態調整發展機制。高職院校需要遵循專業群建設的行動邏輯,把握好內外聯動的專業群建設行動導向。對內,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不斷積累科研成果推動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創新,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人才支撐;對外,及時主動對接國家或區域產業發展和職業崗位需求變化,動態調整專業群師資、課程和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健全專業群動態調整發展機制。
2.校企“雙元”深度合作,共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深化產教融合是專業群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核心要素,高職院校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必須找準產教融合切入點,找到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方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雙元”育人運行機制。一是可以職業教育集團或產業學院等多種形式為載體,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并與之形成命運共同體,制定校企雙主體合作育人機制,激活企業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二是在建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基礎上,發揮企業在專業群核心課程體系重構中的作用,將企業的標準化和先進技術引入專業教學內容。通過項目化教學模式將企業應用的新技術、新規范融入專業群課程體系,校企共建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同開發新型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真正將企業的優質資源轉化為專業群的教育資源。三是幫助企業獲得“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形成合作共贏的利益,從而讓企業能切實參與共建集企業真實生產、實踐教學、社會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于一體的資源共享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解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難以突破的實踐教學和技術服務難題。
3.校企協同,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團隊。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水平專業群的基本特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組建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是以建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為契機,選聘與專業群建設相匹配的行業技能大師和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產業導師,組建高素質的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完善校企合作協同機制,利用產業導師的行業資源優勢,不斷推進專業群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以及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現產教深度合作,有效促進“雙元”育人。二是打破教師引進和發展的通道壁壘,建立健全教師引進、培育和激勵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一方面,建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公開招聘機制,為引進高水平行業企業教師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完善新教師準入制度改革,以培養具有“雙師”能力和素質的教師為導向,強調新引入教師的企業經驗和閱歷。三是以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發展為目標,實施分類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多維度的考評指標,按照不同類型教師實施分類考核。一方面,為引進企業高水平人才提供職稱轉評的相關制度保障,讓高水平企業教師看到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完善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管理、考核及激勵制度,促使教師真正掌握專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并且在企業實踐鍛煉中促進企業關鍵技術改進與創新,有效提升教師隊伍的“雙師”能力。
4.科學規范,開發完善教學標準和評價標準體系。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加速,市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一系列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既是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雙高”院校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系統設計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并將具體標準落實在專業群建設。在職業標準方面,根據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積極對接國際職業標準,在國家職業標準基礎上,突出能力本位,充分考慮專業群所涉及的職業與工種,開發專業群的職業標準。在辦學標準方面,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契機,完善并提升與辦學標準相關的師資隊伍標準、教學教材標準以及信息化建設標準等指標和實際內涵。在教學標準方面,分解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重點開發一系列核心專業課程標準、產教融合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和實訓條件標準,并在建設期間組織實施與運行。在評價標準方面,開發學生評價標準、畢業生質量評價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考核標準,校企合作推進1+X證書試點工作,確保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在標準國際化方面,加強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深度交流合作,積極參與開發包括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在內的職業教育國際標準,并將優勢領域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向國際推廣應用。
5.多方協同,建立健全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專業群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態,需要突破現有管理體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以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契機,建立健全柔性、靈活治理的管理機制和發展保障機制是高職院校必須突破的壁壘。一是組建由行業企業知名專家、教育專家等組成的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專業群的指導,發揮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智庫和指導作用,形成校企知名專家指導專業群建設的機制。二是按照跨專業建群的特點,重新構建體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跨科學、跨專業的教學組織”,推進以群建院制,出臺專業群管理相關制度,加強跨部門聯動,互相補位,探索實行事業部制的組織管理模式,提升專業群的管理運行效率,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形成科學有效的專業群管理運行機制。三是重組專業群的師資、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并依托學校教學大數據及時優化調整,建成專業群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四是制定專業群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專業群建設的成效進行評估,并將考評結果與專業群教師、管理人員的獎勵掛鉤,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形成以績效為導向的激勵評價機制。
[注釋]
①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Z].2019-03-29.
[參考文獻]
[1]吳升剛,郭志慶.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內涵與重點任務[J].現代教育管理,2019(6):101-105.
[2]任占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4-8.
[3]徐國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建設應主要面向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難點[J].職教發展研究,2020(1):1-7.
[4]劉鵬.基于特色高水平目標的高職院校建設瓶頸與改進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9):120-123.
[5]朱正茹,楊劍靜.高職院校推進“雙高計劃”的現實困境與破解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9):43-48.
[6]米高磊,郭福春.“雙高”背景下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內涵邏輯與實踐取向——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38-144.
[7]丁金昌,陳宇.高職院校“雙高計劃”建設問題與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