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定新 吳麗華 薛叢華
[摘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所在。作為支撐國家海洋戰略的航海類高職院校,航海類專業群建設是航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以服務國家海洋戰略、聚焦智能航海科技、創設航海英語情境,培養有品德、有技術、國際化的航海人才為特色定位建設航海類專業群,應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實現課程資源共建共享;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推進“雙主體”協同育人;打造高水平專業師資,引領服務航運產業高端;對標國際航海職教,彰顯航海國際化特色。
[關鍵詞]雙高計劃;航海類專業群;高質量發展;特色定位;優先策略
[作者簡介]孔定新(1978- ),男,江蘇常州人,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副教授,碩士;吳麗華(1973- ),女,江蘇南通人,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教授,碩士;薛叢華(1973- ),男,江蘇南通人,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江蘇 ?南通 226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立項支持項目“‘雙高計劃引領下航海類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路徑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9JSJG517 )和2019年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創新團隊“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航海職業教育國際化多元協同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獻標識碼]1004-3985(2021)17-0088-04
我國50%以上的國內貿易、90%以上的進出口貿易通過海運承擔。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近年來,我國遠洋船隊規模、港口和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前列,海運互聯互通指數保持全球領先。各類經濟活動高度依賴海洋,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建設海洋強國、維護海洋權益,必須依賴各類航海專業技術人才。作為支撐國家海洋戰略的航海類高職院校,航海類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所在。在“雙高計劃”建設進程中,如何保證專業群的建設水平高、有特色,質量優、有內涵,是“雙高”院校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雙高”院校不僅要深刻理解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內涵,也要找準專業群發展定位和方位;不僅要及時疏解改革發展面臨的困境,也要不斷探索專業群建設和發展的有效策略,為全面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為地方行業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一、航海類專業群建設是航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有助于提升航海類人才崗位適應性和就業遷移能力
專業設置必須與產業對接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基本要求。從傳統認知看,航海類人才主要服務于我國海洋運輸事業的發展,專業方向通常為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技術,主要服務于水面載運工具,就業面向以“水”為主,職業發展高度定向,但是工作環境除了船舶以外難以登“陸”,職業發展缺少跨界條件,就業延伸空間有局限。航海類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有助于提升航海類人才崗位適應性和就業遷移能力。
專業群是依據產業鏈需求,或者是根據產業鏈相關職業崗位需求,通過核心專業的帶動和專業之間的互動,將這些專業組織起來形成合力的鏈式專業群。航海類專業群的發展對接海洋運輸產業鏈,一是有助于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口徑服務產業集聚發展、鏈式發展,彌補單一專業對接產業的能力和技術不足的問題,避免人才培養結構化失衡;二是有助于打造航海類專業鏈,拓展航海人才崗位群,包括船舶運營管理人員、船舶指揮和引航人員、船舶設備操作人員、船舶運輸服務人員等職業崗位群;三是有助于為航海類人才職業生涯發展重塑和離職再就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總之,航海類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增強航海類人才職業發展的“韌性”和“塑性”,培養“水陸兩棲”的航海類專業人才。
(二)有助于激發航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雙高計劃”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專業群。專業群建設已成為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抓手和動力支點。專業群建設成就是遴選和考核“雙高”院校的基本單元,高職教育質量提升也是以專業群建設為主要載體。在此背景下,航海類專業群建設顯然已經成為促進我國航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航海類院校應發揮航海類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實現航海類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引領我國航海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航海類專業群的特色定位
(一)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培養高素質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重申并強調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019年下半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進一步指明了我國海上交通事業的歷史方位和發展方向,標志著我國包括海上交通在內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是黨中央立足國情、總攬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決策。
航運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航海技術人才隊伍。我國是海洋大國、航運大國,海員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推進“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建設中,廣大海員為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航海類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強專業群建設,堅持以德立身、以德促學、以德施教、以德育人,使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繼承和發揚航海人的優良傳統,肩負起經略海洋的歷史重任,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發展的需要。
(二)聚焦智能航海科技,培養高技能人才
當前,我國海上交通運輸行業仍處于強基擴容、提升服務和轉型發展時期,雖然我國在優化經濟結構、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為海上運輸事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步伐還有待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智能航運也在此背景下得到迅速發展。智能航運不僅代表著世界航運業發展的前沿與趨勢,也是我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重點領域,更是構建和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內容,這為航海類專業群打造專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提供了新的參考依據。航海類專業群建設要深度融合智能技術發展的新成就,培養出與新技術、新崗位、新服務適配的高技能人才。
(三)創設航海英語情境,培養國際化人才
航海技術工作是涉外性、實踐性和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門類。評價航海類人才國際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其英語水平。英語是國際航運業通用的工作語言,如果從業人員英語水平不高,不僅會影響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而且會影響企業的商業信譽。可以說,與航海類專業人才鏈相對接的船岸工作崗位群對從業人員都有較高的英語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和世界海上貿易運輸的穩步發展,國際航運業需要培養大批既精通英語又熟悉業務的國際化專業人才。要使培養的航海人才能夠在國際舞臺煥發光彩,航海類院校要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并以本輪“雙高計劃”建設為契機,在借鑒國外先進育人模式的同時,根據我國國情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使培養的航海人才更具國際競爭力。
三、高職航海類專業群建設策略
(一)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實現課程資源共建共享
航海類高職院校應聚焦航運產業鏈的主要企業,遴選、甄別、對接專業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崗位群,并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為依據和準則,通過校企共同研制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將航海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先進產業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航海類專業群建設應重點考慮將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運服務和智能航運監管五項基本要素融入課程標準,對照國際海事組織(IMO)基于STCW78/10公約開發的示范課程(Model Courses)進行航海類課程開發設計,同時充分考慮當前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航海領域的應用、智能柴油機的應用和發展等,使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緊貼時代脈搏,緊扣行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建設開放共享的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建設不僅要實現專業群各專業同類課程的共建共享,而且要面向同類院校和社會行業企業提供優質的課程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不僅要滿足專業課程線上教學的要求,而且也要針對航運從業人員的工作特點,滿足社會學員遠程自主學習的要求。
(二)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推進“雙主體”協同育人
航海類專業群建設要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模式,精準對接航海類專業人才崗位群需求,主動參與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推動專業群建設與航運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與行業領先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合作,幫助提升專業群服務航運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構建院校和航運企業合作命運共同體,為增強航運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驗(訓)室、創新(實踐)基地、企業工作室等,同時積極探索深度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共建技術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產業學院、合作共同體等組織機構,深度開展校企合作,推進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此外,還可在科技研發和創業孵化、海事培訓與社會服務、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等方面加強校企合作,推廣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營運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完善校企合作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通過合作實現深度產教融合,推進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
(三)打造高水平專業師資,引領服務航運產業高端
廣大教師作為“雙高計劃”建設的“第一資源”,既是建設專業群、增強高職院校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的關鍵,也對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提升有著深刻影響。“雙高”院校必須組建高水平、結構化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在教學組織上,航海類專業教師要突出專業群課程教學特點,體現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實現教不離企、企不離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水上交通運輸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雙高”院校要培育引進一批航運業有權威、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業(群)帶頭人、大國工匠,打造高端教學團隊;要有計劃地派遣航海類專業教師參加各類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活動和企業實踐活動,著力培養一批熟悉航運產業鏈及崗位群所需的高端技術技能,并能解決航運生產實踐技術難題的“雙師型”骨干教師。此外,還要合力培育一批技藝高超的省級、國家級技能大師,成立“航海家”工作室或金牌“船長/輪機長”工作室,聘請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和能工巧匠兼職教學,為專業群建設引領服務航運產業高端提供人才保障。
(四)對標國際航海職教,彰顯航海國際化特色
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標桿就是國際化。職業教育標準要對標全球,而不能簡單地關門發展我們的職業教育。因為我們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以后要能夠走出國門,并在世界范圍內流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要依托學校平臺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交流,通過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參與制定職業教育國際標準,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等。航海類專業群建設可以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在航運管理關鍵技術、高端航海技術等領域開展國際職業教育交流活動。同時,配合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同類院校,建設魯班工坊、“一帶一路”海事服務中心、航運產業發展研究院等機構,以此為依托開展海外合作辦學,并通過共建實訓基地等開展多種形式的項目合作,打造中國職教國際品牌。此外,來華留學生招生同樣是專業群建設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航海類院校應充分發揮專業群的特色和品牌優勢,優先將高水平專業群打造為留學生招生重點專業群,彰顯學校的國際化辦學特色。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面臨著新一輪產業變革所催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機遇,并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雙高計劃”的實施無疑對加快我國職業教育的轉型發展,催生新體系、新職教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通過凝練專業特色,優化專業體系,打造專業品牌,航海類專業群建設無疑會為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我國航運企業走向世界前列培養更多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夏啟兵,王玉林,陳蓉.智能航運發展研究[J].航海,2018(2):43-46.
[2]薛叢華,劉崗.STCW78/10公約實施背景下的航海英語教學策略——以無限航區船長英語考試培訓為例[J].海外英語,2012(22):101-105.
[3]李立申.“雙高計劃”實施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3-15.
[4]郭天平,陳友力.“雙高計劃”建設視域下高水平教師隊伍分類管理培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8):66-70.
[5]米高磊,郭福春.“雙高”背景下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內涵邏輯與實踐取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