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師范”背景下探討學前教育師資培養供給側改革問題是學前教育進入特定發展階段的需要,是深化學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徑。針對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在供給側方面存在的供給總量不足、供需結構失衡、供給質量不高、供給機制落后等問題,應深化結構性改革,優化師資供給結構;加大資源供給與配置,提升整體供給效能;對標師范類專業認證構建課程與教學體系,加強有效供給;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完善供給機制。
[關鍵詞]新師范;供給側改革;學前教育
[作者簡介]向瓊(1979- ),女,苗族,湖南沅陵人,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在讀博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中國 ?澳門 ?99907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勝任力本位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gxjk412)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7-0092-04
一、引言
新時代呼喚“新師范”。“新師范”是對原有教師培養的繼承與發展,是當下和未來教師培養的新理念與實踐。2017年底廣東省率先提出“新師范”建設,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和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行動。2018年2月,廣東省教育廳出臺的《廣東“新師范”建設實施方案》結合廣東省教師教育問題指出“精準對接廣東省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推進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此開啟了“新師范”背景下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序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與“全面三孩”政策的實施,社會對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急劇上升,特別是對學前教育師資的需求。目前,學前教育師資面臨的困境除了總量性短缺和地域失衡外,更多的就是來自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因此,對“新師范”背景下學前教育師資供給側改革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學前教育師資培養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總量不足與結構失衡
學前教育師資總量不足與結構失衡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教師數量不足。《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師幼比為1:5~1:7。然而,整體來看我國師幼比是不達標的。如2019年全國在園人數4713.88萬人,按1:7的師幼比需要幼兒教師673萬人,而2019年幼兒園教職工實際為491.57萬人,師資缺口181.43萬人。隨著“全面三孩”政策的推進,供給矛盾將更加突出,尤其是在教育資源稀缺的貧困地區愈加明顯。二是性別失衡嚴重。當前無論是從事幼師的男性,還是學前教育專業在讀的男生都可謂少之又少。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學前教育行業女教職工達453.58萬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2.27%。師資隊伍性別結構的嚴重失衡,是不利于學前教育良性發展的。三是學歷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近些年,雖然高中及以下學歷教師的數量呈遞減趨勢,但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專任教師276.31萬人,大專學歷的教師161.62萬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8.49%;本科學歷66.44萬人,占24%。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學前教育師資結構呈橄欖形,主要以??迫瞬艦橹?,高中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較少。
(二)師資培養定位不清晰
教育部等四部委在《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中清晰地構建了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支持體系,劃分了中專、專科、本科等不同培養層次。其前提是各層次辦學形式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方面有差異化定位。但實際上,部分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模糊,缺乏鮮明的特色,各層次各類型學校之間的課程體系銜接不暢。如中高職課程內容有重復設置且調整不及時等問題。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撤銷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相關學校紛紛轉設幼兒保育專業。這一轉變明確區分了中職和高職的人才培養定位。但調研發現,高職保育類內容重復性較大,能及時做出反應并對保育類課程進行相應調整的高職較少。在“新師范”背景下,部分高職落實了五年一貫制、三年制、3+X證書、在職擴招班等多種辦學形式。多元化、多形式的辦學方式為短時間內擴大師資規模起到了較大助推作用,從供給鏈條的起始端緩解了師資供求不足問題,但同時也引發了師資培養定位不清晰等問題。不同的辦學模式應有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但部分學前教育專業未能根據不同生源特點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如有的高職將高中起點的學生、中專升上來的學生混編到一個班級用同一個方案進行培養。
(三)供需結構失衡
近些年,人們越來越關注幼兒成長的個性化需求,對學前教育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從最初的單純照看需求到幼兒保育、個性化服務,市場需求由單一化走向多樣化。然而,從供給側來看,學前教育面臨著師資數量和質量雙重困境,服務水平與質量并不能滿足需求側的日益變化。不同于中小學,幼兒園并未進入分科學習階段?!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這對學前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出了高標準與高要求。學前教育專業要培養“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教師,才能順應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然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兼具“師范性”與“職業性”雙重特性。受到傳統教學理念、課程體系設置的制約,大多數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較好地處理師范性與職業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供給側輸出的教師資源不能滿足“一專多能”的需求。此外,上文提到部分學前教育專業對多元化生源采取同質化教育,也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市場多樣化需求。
(四)供給機制不夠完善
從宏觀上看,構建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供給機制涉及政校行企等多方的統籌協調,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產業的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傮w來看,當前并未建立起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協同發展、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從運行和培養機制來看,行業需求是動態發展的,但出于各種原因一些高職并未充分實現園?;雍献?,沒有建立園校合作動態調整機制,未能形成幼兒園長期直接參與學校教學基本建設和各個教學環節的良好機制,不能及時順應崗位能力需求有效地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從制度和保障機制來看,部分高職在短期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沒有將成果固化或轉化到人才培養機制中去。同時,因為激勵機制不完善,校企無法實現長期互利共贏,導致園校共建未能進入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從評價機制來看,一些高職院校內部沒有評價機制的激勵和約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在人才質量評價方面,部分學前教育專業未能充分吸納行業企業參與評價過程。學生培養質量評價主體依然局限于高職,評價內容依然是傳統的課程成績,評價體系未對標行業領域的需求??傊?,在不完善的供給機制下輸出的畢業生無法實現與就業崗位直接對接,降低了供給質量與效率。
三、學前教育師資培養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路徑
(一)深化結構性改革,優化師資供給結構
2018年《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要大力培養五年制??茖哟斡變簣@教師的舉措。廣東省“新師范”建設落實這一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其他地方解決師資總量問題提供了參照。隨著“新師范”建設的推進,師資培養應從著力于規模、數量的擴張式發展逐步轉向優化師資結構和提升質量的內涵式發展。一是對“新師范”實施后出爐的第一屆畢業生進行跟蹤,根據綜合評估情況醞釀新的決策。如粵東西北地區試行的定向公費培養制是否適合擴展至其他地區,以使政策的重心從解決地區生源不均衡轉向吸引更多優質生源。二是能否考慮對通過師范類專業卓越標準認證的學前教育專業給予提前批次錄取政策。三是出臺相應激勵政策,吸引更多男生報讀學前教育專業,從而加大男性幼兒園教師的比例,逐步解決學前教育師資性別結構嚴重失衡問題。四是實施學前教育專業“3+2”專本銜接等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從整體上提升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同時,提高幼兒園教師準入門檻,逐步解決低學歷的歷史遺留問題,逐年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對已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可利用互聯網遠程教學、在職大專班、成人教育班等實施職后學歷提升,提升整體師資水平。
(二)加大資源供給與配置,提升整體供給效能
在大力推進“新師范”建設的過程中,對學前教育專業應自上而下給予相應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依據師范類專業認證結果適度傾斜教育經費投入、資源配置。高職內部通過建立學前教育專業科學評估機制實現資源在全校范圍內的有效配置與調控供給,確保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的規模、結構與強度。學前教育專業內部則圍繞行業發展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對不同辦學模式、不同生源班級設置梯度培養目標,實施不同資源要素的投入與配置。二是加大職能部門的統籌力度,調整學前教育布局結構。通過一體化設計不同辦學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明確各層次人才培養定位,錯位銜接、特色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實現人才供給的豐富化、多元化和可選擇性,增強師資供給結構的適應度和靈活性,構建持續有效的師資供給體系。三是發揮政府主導與協調作用,實現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構筑資源“蓄水池”。通過構建地區職教集團等方式引入社會多元投入,整合優化區域資源,做到互享互通,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的疊加效應。
(三)對標師范類專業認證構建課程與教學體系,加強有效供給
高職院校應結合培養“一專多能”復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著手,構建崗位勝任力課程體系,既使學生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又使其具備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所需的多種能力,包括五大領域的教育技能。那么,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與教學體系要遵循什么標準?“新師范”建設最主要的一項內容是師范類專業認證。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要對標專業認證的課程、教學資源、培養質量等具體指標開展自建,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這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構建以“師范性”與“職業性”相融通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建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使學生掌握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師范類專業認證與教師資格證書有機銜接,一端連接高校供給側,一端連接師資需求側。學前教育專業要積極申請并努力通過師范類專業認證評審,使學生符合培養質量,快速持證上崗,縮短供給時間,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借助師范類專業認證可以促進專業辦學質量,為社會提供匹配和優質的師資,進一步加強有效供給。
(四)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完善供給機制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這為校企協同育人指明了發展和改革方向。一是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從制度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二是充分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利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中介和橋梁作用,主動促進政校行企構筑多元合作聯盟,搭建社會全員參與的產學合作辦學平臺。三是要堅持社會全員參與、工學全程滲透、園校全面合作的開放式辦學思路,不斷創新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置換培訓、訂單培養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工作任務與教學項目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傊?,高職要不斷完善互利共贏、共建共管的園校共建機制,在學校與行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校企共同研究師資需求狀況、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實施人才培養過程、考核人才培養質量,共同編寫工學結合教材、開發課程、開展教學研究、搭建學生實踐平臺,真正實現園校全方位深度合作,使理論實踐一體化、學生員工一體化、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實現培養與需求無縫對接。此外,學校要建立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構建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協同作用的發展機制。
四、結語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新師范”背景下探討師資培養供給側改革問題是學前教育進入特定發展階段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只有不斷深化結構性改革,優化師資供給結構,完善各項體制機制建設,才能使師資培養的發力點從需求側拉動轉向供給側推動,實現師資供給與行業需求的有效銜接。大膽探索和推進學前教育師資供給側改革,構建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優良的學前師資隊伍,才能承擔并完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這一重大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1]鄭文,王玉 “新師范”背景下廣東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關系與策略[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6):66-70.
[2]張晉,劉云燕.學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邏輯、問題表征與實現路徑[J].教育評論,2018(10):26-30.
[3]胡欽太.“新師范”建設的時代定位與路徑選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6):60-65.
[4]趙惠莉.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4):34-37.
[5]吳偉,林成華.校企共同體:人才培養的“供給側”[N].中國教育版,2018-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