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學紅
摘 要:本文研究分析了校企“雙元”育人現狀,首先從“專業設置、招生與管理、人才培養、師資共組和考核評價”五個方面闡述了企業所應承擔的職業教育責任。最后從 “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四個主體之間如何進行機制建設進行分析闡述,以期提高校企“雙元”育人效能。
關鍵詞:高職院校? ? 校企合作? ? 雙元育人
課? ?題: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科研項目“探索化工自動化控制儀表安全作業校企合作培訓新模式”(項目編號:2021GNHZYKY-15)研究成果。
企業充分參與是實現校企“雙元”育人的前提。2019年國務院出臺的“職教20條”提出:要借鑒德國“雙元制”等先進模式經驗,促進本土化的產教融合,實現校企“雙元”育人。可見,校企“雙元”育人不僅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方針。但在當前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實踐探索中,企業參與動力不足仍然是比較突出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企業的職業教育責任缺失。
一、校企“雙元”育人現狀及原因
企業作為校企合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雙元”育人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從社會責任角度分析,企業作為“公民”理應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在享受職業學校所提供的人力資源的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責任。然而,當前我國企業在參與校企“雙元”育人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小的困難,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企業參與校企“雙元”育人工作的主體意識不強;二是支持企業充分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不健全;三是學生與企業之間難以達成可信承諾的關系。
二、校企“雙元”育人中企業應承擔的責任
(一)共同設置專業方向
職業學校依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開設和調整專業設置,并積極尋找與專業相符的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企業根據崗位人才需求,與開設相應專業的職業學校開展合作,從而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為誰培養人才”的目標,以此實現校企之間的互利共贏。
(二)共同參與招生與學生管理
校企“聯合招生”既是賦予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的權利,也是企業參與實施“雙元”育人進而提升育人成效的義務。對于企業而言,通過選拔符合條件的學生納入管理之中,為企業提供符合條件的潛在員工,有利于企業主動投資校企合作。
(三)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和課程實施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培養符合自身企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的人才。因此,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設置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及時將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引入課堂,有助于縮小學校教學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育人效能。
(四)師資共組
企業的一線員工最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單靠傳統的“學院派”教師已經難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與經濟技術發展對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企業作為學生未來謀生的場所,理應提供一定的師資力量,協助學校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可采用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組成導師組的培養模式,依據不同階段的培養任務明確導師組的分工,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考核評價
企業作為重要的育人主體之一,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與評價。企業考核評價,應側重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考核,通過對學生實習期間的崗位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進行考核評價,彌補傳統的職業學校“理論+實操”的單一化考核模式的不足。
三、校企“雙元”育人策略分析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凡是能夠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或是能夠被組織實施目標的過程所影響的組織或個人,都被稱之為利益相關者。一般而言,我國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四個主體。利益相關者是影響校企“雙元”育人目標實現及成效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四個利益主體之間開展機制建設,方能推進校企“雙元”育人工作。
(一)從政府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
首先,應從國家層面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企業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責任,并明確責任內容和界限。其次,應從地方層面出臺相應的校企合作配套政策,對企業參與校企“雙元”育人的權利義務、參與方式、合作內容、參與途徑等內容進行規范,并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
(二)從企業層面提升責任意識和能力
企業參與校企“雙元”育人的動力來自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除了國家從立法層面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保障外部驅動力之外,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企業的內在動力。因此,應通過輿論宣傳等方式,強化企業管理層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政府支持、購買服務等形式,提升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意識和能力。
(三)從學校層面提升育人質量
學校作為重要的育人主體,在實施校企“雙元”育人的過程中,其育人責任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應結合企業所需和產業變化,培養出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四)從學生層面建立契約理念提高學習質量
學生作為校企“雙元”育人的受益者,除了享受其他利益相關者所提供的各項權利外,還應履行相應的義務。對于當前企業所面臨的“辛辛苦苦培養的學生卻被競爭企業挖走”的窘境,需要學生樹立契約意識,減少跳槽頻次和“挖人外部性”給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秦程現.論企業的職業教育責任及其實現——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20(01).
[2]孫翠香,畢德強.困囿與突破:企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困境與解決策略——基于17家現代學徒制企業試點的分析[J].職教論壇,2019(03).
[3]秦程現,任永波,尹靜濤.美國榮譽教育對我國“技能大賽拔尖人才”培養的啟示[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
(作者單位: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