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學將育人作為主要培養目標,因此初中英語教學既要注重理論知識學習,也要重視學科素養和文化素質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來學習,使學生掌握文化差異,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深入感悟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要在課堂教學內容中有效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現狀,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措施,以解決中國文化缺失問題,期望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有效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英語;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卞明星,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千年的沉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與內涵在現今社會仍有重要的意義。在初中英語課堂融入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深入感悟了解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讓傳統文化得以弘揚與發展。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為了實現初中英語教學培養人文素養這一教學目的,文化在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是一項必然措施。教師要立足于教材,有針對性地選取文化教育素材,讓學生在課堂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深入解讀文本內容,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學生在接受學科教育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逐漸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和思想認知,并將所學知識與思想感悟體現在言行舉止各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1.教材內容存在文化缺失?,F階段使用的初中英語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聯的內容極其有限,雖然教材在整體的編排和設計上內容更加豐富,語言表達也更富有趣味,但是在文化內容方面還是更傾向于西方的習俗和文化。這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確提供了一定幫助,讓學生能夠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語言,但是經過千年積淀的中國傳統文化出現在教材中的次數卻極少,造成中國文化缺失現象,從而讓學生無法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是忽視中國傳統文化,讓語言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偏差。
2.缺少文化培養意識。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要求已經不局限于知識技能與學科素養,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文化意識。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英語教學理所當然就要學習西方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因此在英語課堂會以西方的思想文化來影響學生。環境影響人,在相應的文化環境與文化氛圍中才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的西方文化學習環境,只能讓學生對西方文化有片面了解,導致最后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沒有形成具體完整的了解與學習。這種教學形式的確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但是學生卻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當與外國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就會出現一定的溝通障礙,這與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有一定距離,也違背了文化推廣這一教學初衷。
3.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缺失。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學習也更加重視,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接觸英語,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西方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但是人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卻不重視,并且缺乏了解興趣,這也是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所以教師要在掌握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化的英語教學,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既要學習也要弘揚,讓文化之間充分融合與交流。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1.合理安排教學。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文化思想的教育滲透,首先要讓學生形成興趣學習,以興趣引導文化,實現文化教學的目的。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內容,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并結合教材內容尋找教學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面分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形成深刻的文化意識,為跨文化交流提供基礎。還可以以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將現代化技術與英語閱讀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文化。這樣既能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與思想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Finding your way”中的教學中,從“Go straight on,and you'll find Panda House”。這一句出發,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國寶熊貓的圖片,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圖片發散思維,看還能聯想到哪些與之相關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回答再繼續延伸到蜀繡文化和川劇文化,這種引導性教學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繼續再引出bird、elephant、monkey和lion等課文中的英語詞匯,將課堂重新帶回到英語課本教學中,將中西方文化交叉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悟。
2.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賞析。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千年的積淀與發展,本身有深刻的內涵,在英語課堂中合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能讓學生深入感受其魅力與底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音樂以及視頻短片等形式積極引導學生,將中國傳統文化具體化展現給學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要求已經不僅局限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要在語言學習中感受文化,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與價值觀念,因此需要教師立足于課本這一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課本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根據課本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素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文化賞析環節,建立起文化與學習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時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建立起適合自身思維的文化解讀方式,逐漸提升文化自豪感。
例如“Art world”中講述了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教師可以此作為傳統文化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積極討論自己所了解的藝術形式。學生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國戲曲,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中國不同種類的戲曲,通過講述戲曲的起源與發展階段,為學生營造文化學習的氛圍,由此了解到不同階段的戲曲作品不但能體現當時的社會關系,更能突出時代精神。在對中國戲曲進行賞析的過程中,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思考,引發出對中西方藝術形式的交叉學習,提升學生思考探究的主觀能動性,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
3.安排文化對比學習。初中英語課本中的文本內容都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教師在講解文本的過程中,既要將詞匯用法和語法知識講授給學生,對于文本中隱含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內容也要拓展講解,從而擴充學生的知識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英語學習要建立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而學習西方文化需要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迅速且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這也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主要方式。通過文化的對比學習讓學生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在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英語和西方文化,拓展學習的角度。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相關話題的分組討論,強化文化教育的力度,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文化交流空間,在討論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讓學生充分表達自身的觀點看法,在價值觀點一致的基礎上讓不同思想之間產生碰撞,提升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這也是體現人文教學的方式。例如“Great people”中主要講述了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生平和登月經歷,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阿姆斯特朗取得成就的原因時,也可以適當加入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兩者結合講解。比如五四運動時期的愛國民主精神、抗戰時期的自強不息精神、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還有當代頑強戰斗的女排精神、眾志成城的抗洪精神以及新時代的尊老愛幼精神等。這些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一點一點衍生出來的文化精神。這樣通對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相互對比,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性和共同特征,深入體會文化的深層次含義,提升學生對文化的理解程度。
三、結語
初中生的思想意識已經獨立,并且對于事物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通過教育與文化的結合來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其文化素養是一項必然舉措。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既能在兩種文化的對比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習興趣,學生能在文化的感染與熏陶下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與精神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結合教材中的文化教育資源,合理規劃教學,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顧玉珍.探究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融合路徑[J].海外英語(下),2019(11):202-203.
[2]唐麗娜.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之我見[J].中外交流,2019(41):138-139.
[3]鄧帆.中學英語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問題與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3):145.
[4]陳云國.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融入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11):90-91.
[5]吳湛敏.淺談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新智慧,2019(11):74.
[6]唐珂,張潔,劉茜.淺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融入中學英語教學的作用和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