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軍
摘 要: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熏陶的環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我們常說人的成長環境很重要,比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一個人所在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又是深刻的。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一方凈土,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底蘊對培養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起到實質性作用。在校學生成長最主要的環境就是學校的校園文化,班級又是教育教學的最基本單位,因此在校園文化環境中,班級文化就顯得很重要。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學習、成長和成才有著重要作用。不同的班級文化體現了班級個性特征,更反映了班級間的發展水平,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已經成為教師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提升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技能; 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和課堂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5.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05-002
一、班級文化對學生成長的最基本影響
簡單說班級文化就是班級全體人員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一個班級的班級公約、規章制度,日常常規細則,班級口號(跑操口號),班旗和班徽等都代表班級特色建設。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良好的班級體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的場所,更應該是學生心里棲息地、精神家園。班級文化中積極的因素對學生的發展所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作用
班級文化形成的是一種生活和學習氛圍,學生在班級接受教育的同時,更是對健康成長具有引導、調節等作用。班級文化是以班風、學風、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諸多輿論等方式表現出來的觀念文化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對每個學生都起著或多或少的教育作用。這種教育作用是在文化環境中自然受到影響的,它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但是它又是的確存在我們周圍的。
(二)增強凝聚力的作用
班級文化的凝聚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把班級的每個學生的個人利益和班級的前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使大家的行為與班級的行為和目標是一致的。班級是大家共同形成的,寄托著每個學生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雖然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心理意識,但是在班級里大家都有相同的認同感,使命感和一種歸屬感,從而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凝聚力及集體感。
(三)激勵鼓勵的作用
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的存在讓學生感到歸屬感的同時,也在慢慢地激發每個學生的自我發展。班級文化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必要的設施、模式與規則,從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每個學生在一個輕松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中度過。這樣使得學生自己認為在這個班集體很有出息,感到自豪,更應該發揮自己的價值。
(四)規范作用
班級文化所形成的規范體系是一種嚴肅的規則,使得班級學生不得不自覺地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氛圍的制約,比如當你走進教室,多數同學都在認真做題看書,你想夸夸其談,這時你會覺得大家都沒有聊天的想法,所以你會不好意思,只有找點事做做。這就是一種學習氛圍帶動你,制約你,還有制度的制約,日常常規,班級公約等。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一些方法
我們一直認為從網上下載一些班級公約,班級規章制度,張貼一些學校的日常常規,就是班級文化建設了;遇到一些節日,出一期相關的主題板報,覺得這些只是形式,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引導學生的行為。我認為班級文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屬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它包括教室的環境布置及師生的儀表等,是班級文化基礎和水平的外在表現。建設和諧的班級環境不僅能制約一個人的課堂學習、課后的行為,更是會對每個學生個人品德的培養、習慣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室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場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陣地,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品行培養的舞臺。教室布置的好壞不僅能折射一個班級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班級建設的成就,更是反映一個班主任的帶班能力和水平。作為班級的重要組織者,班主任應該把教室布置的有特色,美化育人。下面介紹一下教室環境布置常規做法。
1.教室的布置。通常教室前后墻是黑板,前黑板正上方布置的是國旗,左側一般是班級的班務欄,榮譽欄,管理園地,安放空調,右側是班級建設和《中學生守則》。
2.教室的左右墻除了兩扇透明的窗戶外,窗戶采光的教室沒有多余的空間,可以考慮掛一些學習方法外,不作其他的安排。
3.桌椅的安放要考慮學生的近距離觀察,桌椅要整齊。這是常抓不懈的工作,桌椅布置不整齊直接影響教室的整體美觀。
4.后墻除了黑板之外,我覺得可以安放一個小的書柜,一兩個花架。鼓勵大家多帶一些書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花卉裝扮教室讓同學猶如在自然環境下學習的氛圍。
5.教室布置的注意事項。首先布置教室時要有安全意識。比如擺放花卉時,一定要考慮擺放花盆的安全位置,打碎劃傷人就出問題了;張貼的框架要穩固,并考慮材料環保;要注意節約,布置教室肯定要花費一些買材料的經費,班費是學生的湊份子錢,很有限,要用到實處。讓學生愛護班級公物,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三、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班級制度文化就是指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法規、條例、指令等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行為規范等班級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大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建立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1.內在制度。(1)各種習慣和禮貌。學校班級的習慣性規則很多。比如師生之間的上課開始方式、學生到教師辦公室喊報告、遲到就要被批評等。(2)內在規則。班級的內在規則包括校規、班規和公約。教育家魏書生很善于制定班級內在規則,他的班級中制定了各種班級民約,除了正常班干部外,有負責講臺的“臺長”、“花長”、“門長”等,把各種班級事務落實到每個學生,讓學生互相監督執行。
2.制度的目的在于引導。因為我們的對象是成長的學生,制度的內容完全可以人性化,班級制度的語言表述可以采用活潑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其次班級制度的內容不能太絕對。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三觀沒有成熟。我們阻止不了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犯錯誤,我們要做到的是引導學生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
3.抓好制度的宣傳和落實。加強對學生的制度宣傳,使學生正確理解各種規章制度的內容,明確遵守規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學生的認可。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制度內容。首先,抓住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傳授各種制度的基礎知識。其次,開辦宣傳教育櫥窗。辦黑板報,墻報。自己寫制度學習的心得體會,利用學校廣播進行宣傳等。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學生的制度意識,通過教學滲透強化制度的觀念。
四、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是班級在發展中受到一定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長期形成的一種班級理念、哲學以及價值觀,它是班級核心文化,是師生心靈中的一種動力,是班級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集中的體現。班級精神一旦形成,班主任就要引領全體學生努力實踐班級精神,使班級精神融入每個學生的思想理念、行為規范中;使班級精神成為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塑造自我的精神力量,最終使班級教育成為根本價值追求。
班集體的形成和鞏固是以共同奮斗目標為前提。班級的長期目標內容應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班集體的中期目標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偉大思想感情。在道德方面,遵紀守法的優良品質是必須的行為,遵守社會公德,對不良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辨別抵制能力;智力培養方面應該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求實、探索、團結、進取的學風,成為智能型人才。
班級的短期目標應該體現在每次的教育活動中,開展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助人為樂、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以及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等。班級精神的培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班主任必須循序漸進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根據班級個性特征,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力,發動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和實踐,尋找最適合本班級的實際,利用內在和外在的一切因素,促進全班學生統一思想,振奮精神,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五、課堂文化的探索
課堂文化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模式。如何讓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和諧課堂氛圍,是激發探索課堂文化的動力。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老師對每位同學抱有美好期待,并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心每一位學生的課堂表現,尤其是學困生,需要用寬容的心包容他們的錯誤,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她)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能體會到被表揚的那種幸福感。
建立師生互動,有些內容老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去完成,讓學生參與教學,這樣更有吸引力和新鮮感,同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比如我的英語課,每次上課,我就會按上節課指定的(或事先就已經形成規律)同學回去預習單詞或課文閱讀的內容,在本節課中讓其本人來表現一下他的努力成果。還可以讓學生課前演講五分鐘,輪流依次布置任務下去,學生每天都會帶給你一些新鮮的時尚的熱點消息。
建立生生互動,教師不僅放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更有必要完全放開。學生前后左右座位之間形成討論小組,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問題;學生從老師那里領取任務,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最后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教師在此期間多走動,多參與學生的小組話題,給予適當指導,這不僅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而且通過平等對話,探討問題,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把枯燥的教學過程轉變成師生之間一種交往的過程,真正體現了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中,這樣才能發現學生的內在能力,才能彰顯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同時班級活動的開展,主題班會的舉行,學生干部的競選,詩歌朗誦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逐漸形成良好的獨特班風。
總之,班主任的工作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作為班主任,需要多讀一些理論書籍,平時多記錄班主任工作的點滴,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提供更好的幫助。班級管理中,如何形成良好的獨特班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適宜的成長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開展多種活動,需要教師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搞好班級管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一個優美、開放、寧靜的學習環境中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恒平.班主任理論與實務,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潘海燕,彭興順,黃金星.班主任工作方法與技能,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吳甡.我的教育觀,學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