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
摘 要:錫藝是國家非遺項目,飽含傳統文化特色。錫金屬具有優美勻凈的質感和良好的成型性能,將其用于制作飾品和各種器皿,可以產生張而不揚、含而不露的美感。錫藝在黎里發展歷史悠久,傳承最早。在歷史上,從黎里產生了大量優秀的錫藝制品。然而現代的人們對于錫藝已經不再熟悉,打錫工藝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鑒于此,我們依托于黎里的地方資源,構建和實施了研學課程《我是非遺小錫匠》,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浸潤于錫藝的美感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
關鍵詞:錫藝; 研學課程;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31-002
一、課程實施篇:在漸進探究中豐富學習體驗
以往小學生對于錫文化比較陌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因此我們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實施《我是非遺小錫匠》課程,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經歷對易文化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以此保障課程的實效性。
1.聆聽講座,初步認識“錫”藝價值
學校邀請黎里古鎮錫器博物館劉館長來校做精彩的講座。在講座中,同學們了解了錫器的淵源,認識了黎里作為中國錫器重鎮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劉館長還現場展示了許多錫器珍品,讓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學生們了解到原來錫器的用途有那么多,可以用來盛水,可以用來香薰,還可以充當煮食器皿。每件展品都有一定的生活用途,而且無不精美生動,雕刻著細致的花紋,有很高的觀賞性。有的還被打造成惟妙惟肖的動物造型,吸引著同學們的目光。這次講座將未知的領域帶到學生面前,讓學生想要更多地了解錫文化。
2.知識拓展,自主探究“錫”器文化
講座的時間和知識含量畢竟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其實在課外書籍和互聯網上,還有大量關于錫器文化的資料。在講座后,我們開展了一次師生討論活動,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成歷史組、制作組、名品組、保養與鑒定組。學生按自己的意愿選擇同伴,自行決定加入哪個小組。小組形成后,大家一起協商資料收集的渠道和方法,適時在組內共享資料。然后,我們再利用一次課集中展示各小組的自主探究結果,讓學生共享有關錫器的知識。每個小組就調研的專題編寫了資料,集中介紹主要內容,促進了知識的拓展。
3.走出校門,現場感知“錫”藝風采
如果只在學校里學習,是很難真正了解錫文化的。錫文化和打錫活動,是學生身邊的非遺。在黎里有中國最大的錫器博物館,其中珍藏著數千套“錫”世珍寶。我們借用地利,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博物館,去一睹錫器的藝術風采。在博物館中展示的資源更多,館中依據錫用品的功能分成食具、茶具、酒具、文房用品、照明等等區域,讓學生大開眼界。除了實物展出以外,場館中還用繪畫、雕塑等方式生動再現打錫場景,讓學生對打錫流程形成初步的了解。學生在參觀博物館時,經常使用此前搜集的知識詮釋自己的所見。因為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學生在參觀時就更能理解展品的意義,而不是走馬觀花。學生們在打錫場景前駐足,分析討論打錫工藝中的步驟。
4.快樂勞作,真實體驗“錫”匠技藝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手和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讓他做有意思的活動,開發他們的天才。”錫器的美感來自于藝術化的匠造,是動手和動腦相互結合的結果。在本次研學之旅中,我們為學生提供了真實參與打錫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快樂勞作中實現創造。在博物館中設立了打錫體驗空間,這是《我是非遺小錫匠》研學之旅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要化身小錫匠,真實體驗制作錫工藝品的過程。見到各種各樣的打錫工具時,學生都很激動。對他們來講,這就好像玩具一樣有趣。打錫師傅給大家講解了打錫工具的用法,然后演示了打錫的過程,讓學生觀察如何打胚、錘箔、鉆花、打磨。小學生最喜歡動手操作,對師傅的每個動作都看得特別仔細。
在打錫活動實施前,學生已了解了制錫基本技巧,也設計了想要雕刻的樣式。
師傅完成演示后,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拿出事先設計好的樣式,拿起各種打錫工具,嘗試DIY出有個性色彩的錫工藝品。在此過程中,打錫師傅、館長和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幫助,協助他們解決操作上的問題。學生真實地體驗了“錫”匠技藝,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一直熱情很高,樂在其中。
5.多維展示,加深學生“錫”藝體驗
展示的環節對于研學必不可少,展示可以彰顯活動的價值,加深學生在研學之旅中的心靈體驗。課程結束后,我們開設了一次成果發布會,從多個維度展示課程的成果。在活動中播放了《我是非遺小錫匠》研學之旅PPT、研學情景劇,現場展出了學生在打錫活動中完成的錫藝作品。在展示活動中,我們邀請家長代表參加,并通過填寫評價表和個別交流深化家長的參與。家長參與本次活動,更有助于學生的經驗建構,可以強化學生對意義的感知,讓學生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加深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學生成長篇:在活動過程中實現綜合提升
研學是一堂行走的課堂,讓學生對錫文化的世界一探究竟。多種多樣的活動折疊進學生的生命經驗中,促進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提升。
1.文化自信的提升與發展
在研學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借助對錫文化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憑借錫藝之美加深了對家鄉之美的認識,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雖然學生一直都生活在黎里,但是此前對于家鄉的文化特色并不是很了解。即便偶爾聽聞,也覺得和自己生活的距離很遠,沒有興趣去深入探究。在本次研學課程中,為學生創設走近錫文化的途徑,讓學生認識了錫文化的活力,了解了家鄉的面貌、文化的力量,樹立起珍惜傳統、持守文化的主觀意識。
2.實踐能力的涵育與內化
缺少實踐能力,是現代小學生的通病。很多學生書本知識學得好,但是一旦面對實際問題就一籌莫展,不善于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讓學生通過調研和操作等方式去解決問題,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打錫”環節,讓學生們受益匪淺。在活動前,許多學生都覺得自己動手能力不強,要完成親手打錫的任務很困難。但是,最后大家都通過細心鉆研、大膽嘗試克服了困難,完成了對自我的挑戰。每名學生在打錫時運用自己設計的花紋,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在其中得到的收獲不限于打錫技藝,這種體驗也將啟發學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中注重實踐和創新。
3.學習品質的養成與塑造
學會學習是一項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研學課程的實施中,貫穿了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思路,促進了學生學習品質的養成與塑造。本次研學課程與常規的教學活動不同,許多知識并不是由教師直接去教,而是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起到更大作用。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通過查閱資料、合作探究,排除了許多障礙,自主構建了知識。正是憑借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錫文化的了解才完成了從陌生到熟悉的轉變。學生在《我是非遺小錫匠》研學課程中獲得的經驗,也可以應用在其他模塊的學習活動中,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三、教師收獲:在研學實踐中促成經驗固化
研學實踐中的所見所聞,也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每次實踐,對我而言都是新奇和全新的一次摸索,在摸索中我學到了很多,如:我和學生一樣了解錫器的歷史和發展,學會了和學生一起做一次編劇和導演,學會了如何剪輯制作視頻。在此次研學實踐中,這些實踐經驗固化下來,相信對我的今后的學習與成長都有很大的助力。
1.培養求知意愿,作為研學先導
在本次研學之旅中,我們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再以回歸“校內”為終點。先以校園為場地,將資源帶入“校內”,讓學生建立初次印象和發展興趣;其次才將研學之旅拓展到“校外”,讓學生主動到校外接觸更多資源。這種安排方式讓學生先形成求知意愿,再逐漸豐富活動內容,形成立體感知,促進學生漸入佳境。教育實踐表明,學生的反饋較好,紛紛表示下學期繼續研學活動。基于此,在今后的研學實踐中,我們也將重視培養求知意愿,以此作為研學先導。在正式開展實踐性活動前,可以將一些比較淺易的、生動有趣的內容帶到學生面前,引起學生對主題的注意,激發求知欲,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形成立體感,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相信這樣更能夠提升研學的實效性。
2.融入多元互動,促進學生參與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性情活潑,生性好動,互動體驗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互動對于促進學生參與度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互動能夠讓學生成為團結互助的學習共同體,主動地共享學習心得和情感,一起通過努力達到學習目標。在《我是非遺小錫匠》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從來都不是獨自面對研學主題,而是和同學們、教師共同前進。有問題時,大家一起分析和探討,共同尋求解決方法;有了收獲時也分享給大家,促進集體進步。在以后開展研學活動時,我們也將設計多向度的互動環節,同時要調動每個主體的能動性,讓整個研學氛圍變得活躍,讓學生自主的愿意在學習中與他人交往和合作,讓研學成為其樂無窮的過程。
3.關聯教育主體,創設立體課程
在研學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關聯教育主體十分重要。只有引進具備專業知識的主體,才能夠真正對其中一些內容開展教與學。例如,在《我是非遺小錫匠》課程中,如果沒有博物館館長的研前講座,幫助學生形成對錫器的初步感知,那么學生興趣便不能提前激發;在研學中,如果沒有打錫師傅的幫助,詳細的講授如何制錫的步驟,那么“打錫”環節的活動是很難有效開展的,那么課程也不完整。同時,家長也是教育主體之一,在展示環節參與到課程中。家長在調研環節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家幫助學生有效利用網絡知識資源,豐富課外知識。為此,接下來創設研學課程時,我們將繼續沿用關聯教育主體的思路,使研學活動覆蓋知識學習、參觀體驗、實踐活動、評價反思等模塊,成為立體化課程。
在一次次精彩紛呈的活動后,此次《我是非遺小錫匠》研學課程畫上了句點,但相信也是一次新的起點。研學之旅記錄下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學生們拓展了眼界,提升了知識水平與能力;也讓教師得到了多方面的收獲,在研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方面獲得了更多心得。在今后,我們也會依托地方資源和真實問題開展研學活動,以豐富課程體系,拓展成長的平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