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行的背景之下,語文閱讀的教學策略需要有所調整。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不能讓學生的各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一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閱讀課堂;審美能力
語文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夠讓學生變得更睿智。現在核心素養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詞,語文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另外,語文閱讀還能夠提升其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學生都喜歡玩,喜歡趣味性教學模式。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立足核心素養,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一、教授閱讀技巧,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語文閱讀是非常有趣的,只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去閱讀,教授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學生一定會非常樂意讀書。小學生喜歡趣味性的課堂,語文閱讀并不是死板枯燥的,它的趣味性是非常強的。因此教師可以用趣味性的課堂,教授學生閱讀技巧,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只要掌握了閱讀技巧,就能越來越喜歡閱讀,不斷提高閱讀水平。
例如,在講解《匆匆》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可以采取開火車朗讀、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分組朗讀等形式來進行教學。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析這篇文章中的一些優美語句,感受一下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篇文章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給我們哪些啟迪。通過這種引導,幫助學生來有效進行閱讀。同時,這篇文章語言也非常優美,可以引發學生的無限想象,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水平
閱讀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一定要重視閱讀教學。小學生活潑好動,一般很難安安靜靜地坐在一個地方讀書,因此教師就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朗讀比賽、讀書分享會等活動,來培養學生每天閱讀的習慣。學生只要養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不僅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質,對于其自身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在講解《猴王出世》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小說節選的這部分文章內容引發學生對整本小說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是需要培養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教師就要有意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課上給學生講一些書中有趣的故事情節,讓學生課后自己去找這本書進行閱讀。《猴王出世》節選主要講述了花果山有塊仙石吸天地之精華,蹦出了一個猴子。因他敢于第一個跳入水簾洞,眾猴稱他為猴王。小學生都喜歡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教師可以借助這篇文章引發學生對《西游記》這本書的興趣。這樣學生就能自己在課外的時候閱讀名著,從而慢慢地就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喜歡上讀書。
三、重視鑒賞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發散自己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多樣化,培養創新思維。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還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欣賞文章中的優美語句以及美好的情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更好地進行閱讀。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目前素質教育最提倡的思維模式,但是要想讓學生具備創造性思維,需要教師改革舊傳統。趣味性教學對于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具有趣味性教學的意識,就能夠讓學生喜歡上閱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體悟思想感情上面,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大家都知道花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農作物,但是在作者的筆下,花生是不同尋常的。作者借物喻人,表達了不慕名利,默默付出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悟情感。每個學生對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多聽聽學生的觀點,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篇文章語言平實質樸,文筆細膩,作者通過對收花生時所引發的一些感慨,表達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學生學完本課之后,就能發現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學生要學會感受這種象征意義,深層次體會文章情感,不斷豐富其內心世界,促進其自身素質的提高,培養其創新思維。
四、結語
總之,對于語文這門學科來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語文本身就帶有文化素養、審美素養、語言素養等等。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一個重要場所,在課堂上,教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的提高。對于教師自身而言,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身素養,這樣才能為學生們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晶科.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讀與寫,2021,18(3):92.
[2] 方明.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語文課內外,2021(5):271.
[3] 謝慧敏.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