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青
摘要:作為一門超越學科界限的綜合性學科,科學既有一定抽象性,又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考慮初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實際,初中科學教師可創設“情境化”教學形式,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適應不同教學內容特點的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課堂變成他們主動學習、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诖?,本文針對情境創設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情境創設;初中科學;教學
初中的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強、實驗性強、生活化的學科,教材中的大多數知識都是以文字或圖表的形式展示,學生難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化的記憶,若其單純采取死記硬背形式,往往難以有效記憶,也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將教材內容轉變為各種教學情境,帶領學生探索科學的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一、情境創設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初中科學課程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為主導,讓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時能夠養成科學的行為與習慣。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以知識的傳授與積累為教學目標,反而忽視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過程體驗目標,創設“情境”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實現學生這一目標,該形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趣味性,注重從學生身邊事物出發,引導學生將視線從課本轉移至多種探索活動中,甚至延伸至課外、校外的實踐中,引導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學習科學知識,擴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能夠參與的科學問題中,并可以針對某一科學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有效利用學生的學習心理
初中生的學習心理較為明顯,喜歡自身熟悉的場景與新鮮的事物,創設情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能動性,讓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知識與認知,創設出新穎、豐富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構架。與傳統教學形式不同,教師不再以“什么形式傳遞信息可以讓學生理解”為重要思考問題,而是加入了“如何優化學生學習資源、學習環境”為主要思考問題,促進學生主動構建個人科學知識體系。
(三)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
初中生的年齡較小,正處于思維發展、品德發展、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情景式教學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與想象能力,讓學生能夠自覺根據學習目標知覺相關事物,促使學生思考問題時不再是單純追求“知道是什么”,而是對知識形成與掌握的過程有了更系統的追求。
二、初中科學教學情境創設的情境來源
(一)學生自身知識與經驗
一方面,在學習科學新課程中的知識,可以通過對學生原有知識進行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原有知識的有效銜接,對新知識的良好掌握。另一方面,初中科學課程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科學的進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物質資源,讓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有所提高,這就表示學生可以在生活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科學現象,因此,在創設情景時可以按照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模板。
(二)科學相關實驗與事實
初中的科學教材中覆蓋了生物、物理、化學多個學科的內容,內容注重科學實驗與科學探究,教師可以根據相關課程內容創設實驗情境,結合教材相關的科學史實、記載、故事、傳記等極具趣味性的內容為學生創建豐富的情境,讓學生自覺、快速代入到其中角色,將注意力放在科學探索與學習上。
(三)與科學內容相關的社會問題
初中階段的科學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實際觀察、調查等形式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了解與科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了解科學對社會進步與生活質量提高的影響,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知識與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三、情景創設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創建生活化情境,促進學生學用結合
生活中處處可以彰顯科學現象與科學原理,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應用入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體會到學習科學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其運用科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例如,在教學“科學并不神秘”時,考慮到科學是研究各種自然現象的學科,我便從觀察身邊的事物入手,向學生展示較為熟悉的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地震、不明飛行物、含羞草、雨后彩虹、彎曲的彩筆、人造彩虹等實驗,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觀看,觀看完畢后提問:“大自然中除了這些自然現象之外,你還能想到什么現象?說說你最感興趣的現象。”學生回答出昆蟲蛻皮、青蛙冬眠、日出日落等,并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剛才大家看到了這么多的自然現象,也講出了這么多自然現象,有沒有很有一種提問的沖動?比如為什么會產生此類現象?這些現象是怎么產生的?”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作出多種回答,呈現出良好的生活教學情境。
(二)設計實驗類情境,促進學生手腦并用
科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類的學科,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將教材中的科學知識轉變為實踐操作,設計出鮮明、有趣的實驗,讓學生親手體驗,主動動手操作、探索、實踐,進而提升其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學“熔化”時,我便借助實驗形式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我便為學生準備了實驗器材,詢問學生“老師今天帶來了兩種物質:冰和植物油,它們現在是固態,你們用什么方法能夠讓它們融化?”學生回答用酒精燈加熱。在實驗開始前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物質在熔化過程中要吸熱,那它自身的溫度是如何變化的?”接著引導學生將儀器設計成實驗,觀察溫度變化,并對實驗過程的相關數據詳細記錄。實驗開始時,按照冰與植物油實驗的不同分為各個小組,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負責觀看溫度、物質狀態,有的學生負責記錄。試驗結束后,讓學生將數據統計好,并繪制成表格與曲線圖,引導學生觀察數據規律??茖W本身就是一門嚴謹、實驗類的學科,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實驗,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學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今后遇到的實際問題,樹立規范實驗、仔細思考的精神。
(三)創設社會實際類情境,擴展學生視野
科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社會生產、生命環境等具有緊密的聯系,為學生創建社會實際類的情景,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擴展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實際、關心社會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善于思考、勇于探險的精神。
例如,在教學“人類的家園地球”時,其中講解到泥石流現象,我便聯系當下的熱點新聞,向學生播放了“四川涼山木里縣泥石流災害”的報道,讓學生結合報道中的數據,感受泥石流對人類生活的危害,觀看完畢后提出問題:“泥石流的災害有哪些?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人為原因有哪些?其防御措施你能想到哪些?”接著再向同學播放災后重建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到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用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園的精神,體會到科學知識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的意義,觀看完畢之后引導學生:“同學們,泥石流雖然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泥石流并不可怕,其實只要我們在災難后做好重建工作,在災難前做好預防工作,植樹造林、建設阻擋設備,就可以有效減少泥石流的發生或降低其危害程度。”在教學中借助這一新聞課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促使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課堂效率。
(四)合理利用教學工具,創建多角度情境
初中的教學課堂中會涉及到一些抽象、難懂的科學概念,其中包括一些動態變化的科學現象、復雜的物體內部結構、難以重現的現象等,這些現象往往難以用語言或單純的儀器呈現,對此教師便可以選取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為學生播放動畫、影視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感受科學的豐富多彩,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生物體的結構層次”時,由于生物體結構中的細胞、染色體等物質無法用肉眼觀察到,且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變化較為復雜,學生無法借助簡單的文字建立起知識體系,難以想象其中的變化過程。對此,我便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向學生展示細胞分裂的過程,引導學生構建出細胞分裂生長分化時的模型,促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形象的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擴展教學知識,在講解細胞分化后,可以向學生展示兒童、少年、成年人各個時期的細胞大小,并向學生講解癌細胞的危害,引導學生養成預防癌癥的好習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科學課程與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且具備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教師創設情景化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快速了解,提高學習效果。情景的創設可以應用于教學各階段,課程開始時展現課程趣味性導入新課,課程進展時促進學生吸收內化,課程鞏固時課程知識擴展延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新情景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葛元鐘.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浙教版科學教材七上4.1《物質的構成》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22):39-40.
[2]楊晗舞.對初中科學推動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思考[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廖雪芳.基于問題設置和實驗再設計的初中科學深度復習[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南昌會場)論文集(一)[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4.
[4]張華剛.淺析STEM理念下初中科學拓展課程的構建——以“曹沖稱象——浮力秤的制作”拓展課程為例[J].考試周刊,20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