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葉石巫
摘要:隨著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落實,教師傳播知識和方式和途徑不斷豐富優化。受教材體量的限制,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相對單薄,能夠提供的教學資源大多為基礎性質的理論和例題。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融入生活化元素的必要性,同時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習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掌握。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更加喜歡直觀有趣的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將教材中的抽象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元素相結合,從而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減少他們在學習過程遇到的阻力。生活化教學并不僅僅意味著將題干設置成生活化的應用題,而是強調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知識應用遷移的能力,從而實踐“做”與“學”的融合。
一、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課堂趣味
在許多學生眼里數學課程本身就相對乏味和無聊,除了枯燥重復的計算練習就是邏輯復雜的各種應用題。學生這種既有的觀念是其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習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師教學方式的刻板顯然會加重學生的這一認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能夠有效地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有趣的一面。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游戲、廢棄的生活用品以及小故事來點綴課堂,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那么平日里乏味的數學課堂就會變得更加有趣。
(二)有助于培養探究能力
一直以來在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中,教師往往喜歡大包大攬,片面地認為學生的年齡尚小缺乏思維能力,直接降低知識揉碎了灌給學生會更高效。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可能會取得短暫的卷面成績提升,但是并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以及長遠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致力于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將素質教育理念的踐行真正地落實在每一節課中。
小學數學課堂的生活化能夠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發現細微之處的奧妙并在探知欲的驅使下進行深入研究。例如,生活中食品袋上的重量單位、具有對稱特點的卡片等,都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對象。
(三)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有些學生數學成績一直很優秀,但是在生活中跟著家長一起買菜時卻算不清楚帳。見微知著,這一現象的背后是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不足,在長期的解題訓練中學生更加熟悉的是各種常見的題型,一旦遇到了生活中的特殊問題便會喪失了變通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資源,能夠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學習是服務于現實生活而非服務于考試,而這也正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引入生活教學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師只能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授課,教材所起到的更多是大綱性質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以教材為基準,深入挖掘其中能夠滲透生活化教學內容點,從而在保證原有教學目標和進度的同時,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舉例而言,在帶領學生學習“位置與方向”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將指南針、地圖等生活用品帶入課堂,然后通過方向與位置的描述,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某一點。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親手繪制“藏寶圖”,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到操場上找到教師提前藏起來的“寶物”。在這種貼近學生生活以及日常游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夠鞏固知識,也能受收獲學習的樂趣。
再如,學習完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后,往往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才能保證運算效率和準確率的提升,但是這一枯燥的過程會讓學生失去耐心。這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跳蚤市場”的游戲,讓一部分學生扮演小販、一部分學生扮演商人,二者在買與賣中進行商品價格的交易計算。教師可以提前設定好“商品”的數量和價格,并設計好紙幣的面值,這樣學生在交易過程中就必須進行一定的運算。最后教師可以根據買賣雙方的交易情況對學生展開評價。可以發現數學教材中的許多知識乍看上去與現實生活并無直接交集,但是只要教師進行積極地思考和教學設計便能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鼓勵進行生活實踐
在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知識,學生在臺下聽講記筆記,這幾乎已經成為定式。在教改理念下,教師要積極尋求新的突破掙脫這些束縛,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讓課堂教學過程變得豐富起來。
舉例而言,在帶領學生“長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一些牙膏盒、香皂盒或者其他長方體的物品。在課上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認識手里這些長方體的特征,明確其長、寬、高以及頂點、棱、面等基礎概念,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鼓勵他們研究長方體的展開圖。學生在親手展開長方體的實踐過程中,能夠對這些物品的結構擁有更加直觀地了解認知。這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長方體的表面積該如何去算,并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隨后有的學生說:“長方體有六個面,只要算出每個面的面積再加到一起就行了”。還有的學生說:“長方體相對的面都一樣,只要算出三個面的面積相加再乘二就行了”。學生一邊撥弄著手里的長方體展開圖,一邊進行了著有益的發言。最后,教師只需要稍加總結,學生就能完全記住并深入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相較于教師的直接推導和灌輸,在生活化實踐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學習積極性和效率也會更高。
(三)豐富課后作業形式,加深學生學習體驗
課后作業是教師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并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的重要手段。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習慣將課后習題作為課后作業,形式上長期一層不變。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應該擁有更加豐富的課外活動,而非將所有的課下時間都淹沒在解習題的過程中。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踐活動來豐富課后作業形式,讓學生在深度體驗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
舉例而言,在學習完“統計”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可以在父母的帶領下利用溫度計測量室外的氣溫變化,每刻鐘進行一次記錄,連續記錄兩個小時。在完成記錄后,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制作,然后在課上時間進行分享。在與學生的總結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感知我們生存的環境。通過這種別開生面的課后作業形式,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相結合,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再如,在學習完“比例”這部分知識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遷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借助太陽的影子,嘗試完成旗桿高度的測量的教學活動。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走出教室親自體驗數據收集、數據處理以及構建模型這一系統的過程,完成對數學建模以及比例知識的深度體驗和應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生活化是在尊重學生學習認知規律以及學科特點上所提出的教學理念,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數學教學工作的優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引入生活化資源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趣味、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學以致用。具體而言,教師可從挖掘教材中生活化內容、構建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生活化資源融入課后作業等方面開展教學工作,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生活化,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成長體驗。
參考文獻:
[1]裴傳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20(4):73.
[2]秦蘇英.淺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J].亞太教育,2020(6):85.
[3]蔣娟.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分析[C].//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云論壇論文集.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