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丹丹
摘要:批注式閱讀強調主動創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使其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閱讀能力又是學生的一項基本能力,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必需的能力,故此在小學低年級時候就需要開始閱讀方面的培養,這樣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能力。本文便圍繞小學高年級批注式閱讀教學展開論述,首先論述了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進而探討了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開展途徑。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批注教學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堪憂。這是因為教師和學生所投入的精力與預期的結果不成正比,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事倍功半”的現狀。本文認為批注式閱讀教學是改變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主要突破口。采用批注式閱讀模式,可以使學生深入閱讀內容,在理解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學會高效閱讀,增強閱讀能力。
1 在閱讀中進行批注式教學的核心要點
批注式閱讀是個性化實踐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種動態思維過程。通過閱讀練習,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理解文章內容,通過與文章中的角色進行“對話”,達到多層次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在文章中添加理解與感悟。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呈現出自己的思維軌跡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從而實現自我發展,提高閱讀質量。批注式閱讀教學可以從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兩方面進行分析。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更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閱讀方式,是批注式閱讀的體現,學生可以在文章中自由發揮自己的見解,包括一些創新性的觀點和看法,體現了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思想,注重學生獨立的理解和感悟,深化了學生閱讀的深度,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深化。小學生已初步具備了閱讀理解能力,若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空間,則不僅能保證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提高,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知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科素養的形成具有現實意義。
2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
2.1 批注式閱讀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
批注式閱讀是一種動態化的思維過程,學生可根據閱讀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感悟和感受,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實現自我發展。長久以來,學生能夠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不能用老師的分析去代替學生的閱讀練習,而是應該讓學生自主的進行閱讀練習。批注式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自由的學習空間,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協同參與,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索。
目前,高年級小學生已經可以開始嘗試引導自主性閱讀的思維方式去進行有效的擁有自我閱讀思維的閱讀過程,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多扮演答疑的引導,而不應干擾學生主體性閱讀的過程。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他們不必被動地獲取知識,而從理解的角度主動探索文本的內涵與價值,形成獨特的理解與感悟。
2.2 批注式閱讀閱讀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
批注的閱讀不受限制,學生能把所學、所想的全部內容都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既能滿足個人學習的需要,又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素質的發展。它強調讀者的主觀能動性,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的理解,都能從作品中重新認識自己,獲得獨立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擁有獨立的話語權,嘗試扮演作者甚至是文中人物,從情感的角度可以發表更多有創意的見解。
2.3 批注式閱讀實現了多方信息的學生交流評論的過程
實際上就是把不同層次的知識融入批注信息中,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思想碰撞的過程。這種沖突既可表現為與作者思想的“交流”,也可表現為與人生經歷的“沖突”。不管怎樣,每一位學生在批注式閱讀中獲得的感受都不一樣,他們在與其他同學、老師交流時,可以圍繞有爭議的部分展開討論,實現多維、多層面的對話。
3 針對小學高年級的批注閱讀的開展方法
3.1 指導注釋
內容導入批注式閱讀與記筆記不同,它更容易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批注習慣。預習階段,教師先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課前隨意批注。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互相學習,討論各自的評論內容。初學階段學生的批注一般比較簡單,主要是文字或符號,也就是用簡單的詞句概括每個段落的基本內容,圍繞一些詞、句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師要做示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以提高批注效果。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還能有效地參照例題,使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比如:在學習《草原》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前設計教學流程和批注閱讀所進行的閱讀,目的是要學生完成基礎字詞和文章內容的學習,在隨后的知識理解中,完成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對原文本內容進行擴展和延伸。
3.2 語段理解
情景學習語段的注釋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讓學生學會批注。比方說,在學習《七律·長征》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長征這首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對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摘選。在學生批注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意見,重點講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注釋內容,并給學生一些指導性意見,讓學生的批注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可進一步提出問題:“長征當中一共提到了多少地名?”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有關紅軍當時境況、心理等進行描寫,并在閱讀時進行自主批注,以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從整體上看,批注式閱讀是指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使他們能夠圍繞語段展開思辨、交流、獨立思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反饋也是他們的精彩演講和創新思維,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中的閱讀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但需要我們教學者用合力的手段與科學的方法,教師需要引導與指導,在此基礎下,逐漸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謝靜.巧用閱讀批注激活學生思維———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9(7).
[2]胡琳琳.動筆墨才能讀好書———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2).
[3]張麗艷.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技巧的練習[J].新課程,2016(3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