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瑩 譚將 舒漫
摘要:分析了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以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為例,從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工程型師資隊伍、科技服務能力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革與探索。新的培養模式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獨立學院;機械工程;產教融合
1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現狀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省教育廳結合我省“四化兩型”建設的需要提出了探索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機制,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戰略部署[1]。目前,全國20 多個省份、200 多所學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主線,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轉型發展試點工作。 這些探索和成功實踐為獨立學院實現深度的產教融合和深層的轉型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2-3]。但目前針對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文獻鮮有報道。
2獨立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通過廣泛聽取業界人士的建議、征求校內外學界專家的意見,開展問卷調查,訪談學生和校友,明確制造業中各企業工程實際需求,整理分析它們的共性和個性,確定了以滿足企業工程實際需求為導向、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進行獨立學院機械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培養途徑的探索。
2.1構建適應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和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通過對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人才需求調研,與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多輪座談和討論,修訂與盡可能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入學前兩年即大一及大二按機械大類專業進行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程通識教學,大三及大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自主合理選擇專業方向課程學習。在確保理論教學夠用原則,適當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側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課程體系構建9大模塊,即公共基礎、公共選修、學科專業必修、跨學科專業選修、專業核心課程、專業任選課程、課程實踐、專業實踐和素質拓展等模塊。以工程實際需求為導向,凝練新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不斷充實機械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觀點等知識。
2.2搭建多層次實踐教學平臺。在教室里傳授理論性強的課程,而將實踐性強的課全部“搬”進實驗室或企業車間;按“理論—實踐”交替安排教學時間;充分發揮專職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各自的專長,校企雙方合理互補、人員良性互動“請進來,走出去”,加強教學和科研團隊建設。按照知識的系統性和認識的循序漸進互相結合的規律,整合學校和企業的實踐教學資源,搭建三個技能訓練平臺,即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平臺、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平臺、工程綜合技能訓練平臺。不斷優化對實踐教學過程,針對多層次、多樣化的實踐實訓需要,將實踐教學平臺設置為實踐能力逐步遞升的基礎實踐教學層、綜合實踐教學層以及創新實踐教學層等不同的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分別完成不同階段需要的人才培養實習實訓任務,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依次得到有效培養(見圖1)。
圖1 實踐教學體系三層次結構框圖
2.3建設校企“雙向流動的”工程型師資隊伍。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模式,打造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學校柔性引進企業里面理論功底較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師資隊伍,讓他們主講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以及開展實踐教學。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專職教師輪流、定期到相關企業生產一線,不斷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甚至參與企業設計制造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構建“雙導師”機制,學生可以將部分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任務安排在企業生產一線,學校委派派專任教師聯合企業選派的技術骨干兼任導師參與指導。
2.4提升科技服務地方的能力,充分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企業是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經濟實體,高等院校只有迎合企業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需求,合作共贏、雙方利益才能永久對接。學校派教師輪流赴企業掛職鍛煉、鼓勵教師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科學研究,選派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進企業擔任科技特派員,提供技術服務,參與企業的產品開發、技術升級改造等工作,自本項目實施以來,我們為企業開發了6個新產品,橫向進??蒲薪涃M達400萬元,為企業創造了1.5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中大功率節能燃燒器,填補了國內空白,出口南美多個國家,深受用戶歡迎。教師與長江動力機械廠、科美達公司聯合申報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為企業爭取了技術開發經費1000余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產學研實踐,推動了企業的發展,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環境,獲得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實現了科研和教學互長,開創了“校企合作,雙方共贏”的局面。
3新的培養模式取得的成效
本項目通過3年的實踐,采取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動的方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取得了較大的人才培養效益,贏得社會認可和高度評價。機械類專業學生完成省級大學生研究性與創新性實驗項目5項、國家級1項,獲國家專利4項,發表論文12篇,在省級以上的機械創新競賽、大學生挑戰杯賽等學科賽事活動中獲獎30余項,其中國家級2項,參與教師科研項目16項。應屆畢業生每年考研報考錄取率達40%以上,錄取單位的導師對我校機械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評價較高,多名同學被吉林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的機械學科每年分別錄取。畢業生年均就業率 98.8%,簽約率 89.9%。其中被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招聘錄用 215人,約占 55%。隨著實施措施的進一步加強與,我校機械類專業必將為祖國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譚晶瑩,安偉科,周勇.工程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機制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南理工學院機械類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6(19):28-29.
[2] 王春利,孫丹丹,徐瑤. “五個一體化”現代產業學院新模式建設研究現代教育科學[J]. 2021,(04): 149-156.
[3] 張兵,鄒一琴,蔣惠鳳.共生視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產業學院建設[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4): 125-132.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研教改課題 (湘教通[2019]291-1276)
作者簡介:譚晶瑩(1973,04-),男,漢族,湖南衡陽人,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機械及制冷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