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
摘 要:在小學整體教學質量穩定提升、教育環境逐漸完善的形勢下,小學語文逐漸進入新的教學法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其教學內容逐漸脫離單一的知識傳導維度,向語文學習能力培養的維度發展,有效傾聽作為小學語文課堂傳導知識信息的重要能力內容,其培養工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以此為背景,探究有效傾聽的技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途徑,為相關教師優化課程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傾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26
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構建文學理解與應用能力基礎、初步系統性學習各類體裁文章內容的基礎學科,在新課程逐步推進下,其對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工作愈發重要,而傾聽作為小學語文課堂傳導知識信息的重要能力內容,其在實際教學中的培養途徑,成為相關教師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傾聽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價值
現代小學語文課堂側重通過優化知識信息傳導機制突破傳統語文教學中灌輸式教學帶來的種種限制,而傾聽作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其接收與轉化效率對整體語文教學發展有直接影響。傾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自身調動原有的認知結構與學習經驗的能力,是其認知結構更新、自發完成新舊知識遷移的關鍵。傾聽能力的有效培養在當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能促使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便于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其語文學習興趣,強化其語文學習內驅力,與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發展趨勢相契合。
二、有效傾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流于形式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及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部分教師并未注意到有效傾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導致傾聽環節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流于形式。在刻意追求課堂效率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在尚未將傾聽內容有效轉化為自身思考內容時,就過早獲知整理后的知識信息內容,導致傾聽與思考脫節,削弱了傾聽的實際作用。
(二)缺乏傾聽環境
傾聽能力是一項需要長期教學影響的能力,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傾聽環節,部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并未形成相應的完整教學培養機制,導致學生在整體語文學習過程中缺乏基礎傾聽環境,不僅不利于其改善對傾聽的學習認知,也限制了其自主思考學習能力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傾聽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也是課堂教學缺乏基礎傾聽環境的主要標志之一,延緩了學生傾聽能力的成長進程。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有效傾聽的途徑
(一)靈活應用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類信息資源愈發豐富的形勢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信息技術自身承載內容的豐富性,為其與有效傾聽培養工作相結合提供了可能。基于多媒體或微視頻信息技術的音頻互動教學,是教師在現代小學語文課堂中促進學生有效傾聽、提煉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推動學生思考閱讀文本內容的關鍵。相較于由教師講述傳達,學生對以信息技術體現的音頻形式更感興趣,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課堂思維活躍性,提升傾聽接收與信息轉化效率,實現有效傾聽[1]。特定音頻內容可以讓學生在無法獲取視覺信息的情況下,將更多注意力傾注在傾聽環節,以此不斷提升傾聽專注度,在整體課堂學習中自發實現有效傾聽,進而強化其知識接收與內化能力,為后續閱讀學習奠定基礎。基于信息技術自身的特性,其承載的音頻內容的多樣性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在教師綜合分析學生興趣偏好的情況下,能夠為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傾聽環節注入新元素,促使學生改善對傾聽的認知,從根本上對學生施加教學影響,為有效傾聽奠定基礎。
(二)構建多元化學習情境
受自身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影響,小學生的自制力尚待提升,學習興趣成為其維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主要因素,閱讀教學對學生注意力的需求較高,基于學生該特征的多元化語文課堂學習情境,成為教師保障學生傾聽效率的重要教學內容。多元化課堂學習情境中的生活與想象元素,促使學生在傾聽時迅速構建自身生活經驗儲備與情境的聯系,在想象元素的合理引導下保持自身思維的延續性,為其維持課堂注意力創造良好條件[2]。多元化學習情境也為教師創造了更多師生互動機會,通過及時互動調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正確的思維延伸方向上傾聽思考,兼顧傾聽效率與效用,實現有效傾聽。多元化情境內容也能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傾聽分析信息內容,在強化其思維能力的同時,避免定式傾聽內容對學生課堂學習新鮮感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利用有效傾聽促進整體課堂教學發展。
(三)提升發言互評活動比重
由于生活閱歷水平與思維模式相近,學生對彼此的發言內容更感興趣。基于學生該項學習特征,學生發言互評活動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據更高比重。它讓學生及時通過傾聽,將其他學生的閱讀體會等課堂發言內容整理歸納為特定觀點,進而通過調動自身思考分析內容對其分析判斷,整理為相應觀點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高效轉化發言內容,提升了傾聽轉化效率,通過判斷分析其他學生的發言內容,再次梳理相應閱讀思考內容,加深閱讀印象。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教師組織引導評價的方式,闡述上述傾聽思考內容,由教師與其他學生對其評價內容進行分析,構建傾聽評價機制,以此促使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傾聽能力,提升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3]。在互評活動驅使下,學生全面審視分析閱讀文本內容,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強化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