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順 倫學永 李瑞曉 李順吉 郭貞
【摘要】? ?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人生當中的第一所學校,不是小學或者初中、高中,而是他的家庭,他人生當中的第一位老師永遠不是教給他學科知識的老師,而是他的家長,家庭教育為我們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隨著互聯網信息快速發展,教育事業順應時代,不斷探尋新的教育路子。移動互聯時代引領家校溝通走向多元化,逐步建立“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新機制。本文以初中學段的家校教育為依托,分析在新時代“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以黨建為抓手,探尋家校教育的有效溝通策略,為新時代的家校教育提供些許參照。
【關鍵詞】? ? 家校共育? ? “互聯網+”? ? 黨建引領
引言:
初中時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重要的青少年發展時期,在心理以及生理上,他們褪去了小學時代的懵懂,但是還未達到成年人的成熟發展的階段,所以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以及家校溝通當中,許多學生容易出現青春期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來臨的今天,學校要探尋如何依托先進的信息科技發展,結合黨建工作,通過村社區的工作開展,尋找家校合作的新道路,共同促進教育的良好發展,為初中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氛圍。
“校長有約”與“家長會”不同的是,把“我在上你在下”變成“面對面”,實現了零距離,“心連心”;把“會議講話”變成“交流聊天”,少了份莊嚴莊重,多了些親近親和;把“會議廳”變成“會客廳”,把“校長”變成“家長”,校長為家長全面服務,與家長打成一片,親密無間。 “專題座談”更像一次家庭聚會,校長與家長們共圍一桌,有聊不完的“掏心窩子話”:聊大棚、聊孩子、聊教育、聊就業。圍繞“泡網吧”、“亂花錢”、“不做家務”、“厭學”等怪題難題,校長與家長要聊上大半天。這一刻,沒有了主賓之分,模糊了家長校長。從眉頭緊鎖聊到眉開目笑,從束手無策聊到信心滿滿,家長們收獲頗豐,意猶未盡,強烈要求“下次還來”。 一次專題座談,一次貼心交流,學校、家長都敞開了心扉,兩股暖流匯聚一起,家庭、學校成為了一家親。
一、傳統的家校共育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在我國的教育發展和改革當中,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影響,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行,學校建立了家校共育合作機制。但是由于方式單一,實施難度較大等原因,所以許多家校合作無法真正的開展,家校共育并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傳統的家校共育機制一般都是通過家長會或者教師進行家訪,或者是家長到學校來找老師了解情況等方式來開展。但是由于學校學生的數量比較多,教師和家長平時都忙于工作和其他的事情,許多同學的家庭住得學校比較遠等原因,所以教師想要去挨個家訪是比較困難的。當學校召開家長會的時候,會議的時間有限,在家長會上,教師也無法做到與每一位家長都進行深入的交流,所以并不能滿足與所有的家長溝通的需要。現在許多家長都忙于工作,尤其一些農村地區,很多學生家長為了養活全家老小都出去打工,所以說想要家長到學校來進行溝通的話,這種方式更加困難。在上述各種因素的限制之下,傳統的家校共育機制實施的難度比較大,所以最后達到的效果也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家庭和學校之間缺乏深入的,有效的溝通。
二、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家校共育的重要意義
傳統的家校共育模式開展并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家庭建設、社會建設。隨著信息的全球化發展,為互聯網+背景下探尋家校共育的新機制創造了條件?;ヂ摼W+教育模式之下,不必擔心時間不夠,距離太遠等問題,通過網絡平臺,校長也可以快速、實時的與學生家長交流,有助于學校和家庭之間互相溝通,老師和家長之間互相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為他們更好地發展提供助力。結合家長學校,可以開展更多的線上線下家校交流活動,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ヂ摼W的發展為我們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家庭和學校的深入交流以及學生的學習指導,都提供了一個平臺。即使不在學校,老師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及時地將好的教學資源分享給學生。同時,學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的詢問老師,雙方之間可以進行無空間和時間限制的交流以及反饋。家長有任何疑問,也能夠隨時隨地的跟老師進行溝通,這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更容易形成合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引領家校共育策略
3.1通過多樣化的網絡溝通平臺促進家校以及村社區之間的深入交流
信息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早已降臨,尤其是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溝通方式變得更加方便、高效。各村各社區以及學校、教師要及時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樣化的網絡平臺,以促進家校良好的、深入的溝通。
1.通過微信群或釘釘群,共同促進家校共育發展。各村和社區以及學校之間可以建立工作的微信群或釘釘群,方便平時的工作溝通,以促進政府和學校共順利展開學生的家校共育工作。在學校里面,學校和老師可以建立班級的微信群或釘釘群。在群里面老師和學生家長可以實現遠距離的交流,老師可以通過本群及時向家長了解學生放學回家以后在家中的表現,是否積極的完成課后任務,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培養情況。家長也可以通過這些群來向老師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另外有了這些群,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還可以及時的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自己的課外見聞,分享有用的公共資源等等。班級群為這三方的交流創造一了個良好的氛圍,有助于促進家校共育的健康發展。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發展到了叛逆期,有了自己的許多秘密,有時候老師或者家長會覺得學生和他們之間產生了一種距離感,但是又難以需找原因,此時老師和家長可以互相通過微信或釘釘進行單獨交流,共同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從側面了解孩子的內心,從而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發展。
2.充分利用移動校訊通和微信公眾號開展家校共育。有時候班級的微信群或釘釘群發布的消息容易被覆蓋,或者有些家長事情太忙,自身社交軟件當中的各類群消息又非常多,有時候可能會來不及關注或者忽略掉學校的信息。學??梢岳眯S嵧ǘ绦藕托@公眾號,也可以從側面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每當學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過移動校訊通短信進行發布。這樣,家長即使沒有時間去慢慢的翻閱群消息,也可以在閑暇的時候通過移動短信去了解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動態。通過移動短信,學校還可以單獨給學生發布他們的考試成績等等隱私信息,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同時,也促進了家校的溝通。學校平時的發展動態以及學生的校園生活等,也可以發布在學校的公眾號上,以便于家長進一步了解學校,讓他們對于自己孩子就讀的學校并不是一無所知,這樣可以輕松縮短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家校共育的發展。
3.利用手機軟件輔助家校溝通。初中學生在學校并不僅僅只有枯燥乏味的學習,還有許多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而且許多初中學生都是住校,一個星期或者是很久才回家一次,那學生平時活動的精彩瞬間,以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家長如何去了解呢?老師就可以利用手機的音樂相冊以及美篇等軟件來記錄學生在學校的點點滴滴,把它們制作成音樂相冊發送給家長。讓家長不僅能夠及時的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而且還可以把這些內容保存下來,作為自己孩子成長的重要點滴進行收藏。在學校舉辦各類活動的時候,比如說感恩教育活動,家長也可以通過相應的手機軟件,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制作視頻或者相冊來參與到這些活動當中,這樣更能進一步的促進家校之間的良好互動。
3.2以為家長會抓手,以學校為主導,利用錄播系統助力家校共育
1.邀請家長來到學校,除了觀摩、聽課、進餐之外,還會收到一份特殊禮物——當值校長會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一次“親密交流”的機會,地點設在錄播室。學生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把自己的真心話說出來,學校安排專人錄像。家長靜坐“觀察室”,仔細聆聽孩子的心語;家長在“錄播室”以“孩子,我想對你說”為題,把平時“想說而不好說”的話錄下來。孩子在“觀察室”滿懷期待,靜聽父母的心語。 學校為家長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兩代對話的場所,更是暢通了兩代之間的交流通道,消除了兩代之間的隔閡。這種特殊的見面方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段短短的視頻,成為消融代際間隔閡堅冰的暖陽,成為父母與孩子間的連心橋。家長和孩子們看到視頻時,激動得熱淚盈眶,親子之間的一些誤解瞬間消融,親子之間更加親密無間。一段視頻,珍藏了一份感動。
2.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行動。學校可以和當地政府溝通,以村或者社區為單位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行動。學??梢越M織學生回家以后,與自己的家長一起進行家庭教育公益行動,學生可以在家長和老師的帶領下去社區里面看望孤寡老人,幫助留守兒童或者是孤兒,或者開展“我為社區服務”的公益行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而且可以深入地促進學校社區以家庭之間的三方合作,培育良好的溝通氛圍,進一步促進家校共育的向好發展。
3.逐步構建家庭、學校以及村社區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榜樣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結合政府開展的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充分的去挖掘社區里面的優質家庭以及優質家長的優秀事跡。學校可以對這些優秀的家庭以及優秀的家長進行大力的宣傳,以他們為榜樣促進其他家庭的良好發展,從而逐步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大力發展的今天,要建設良好的家庭教育,促進我們每一個家庭以及社會的良好發展,需要我們學校家庭以及政府之間的共同努力,構建新的家校合作機制。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為依托,探尋傳統家校共育模式的改革,建立新的家校共育機制,來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共同教育,幫助學校和家庭之間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家校共育的良好發展,共同打造優秀的家校教育。
參? 考? 文? 獻
[1]吳壽明.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平臺的利用[J]. 甘肅教育, 2020(1):20-20.
[2]馬萍. “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構建[J].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6.
[3]余明輝. 家校共育千萬別變味[J]. 黨建文匯:上半月版, 2018, 000(006):P.50-50.
[4]徐永壽. 黨建引領提升品質 家校同心共育良才——訪玉溪市江川區大街街道大街小學校長白帆[J]. 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