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棟
摘要:機電專業是中職學校中的熱門專業,承擔為我國的機電行業提供優秀人才的任務,機電專業的學生除了應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質、正確的價值取向。當前機電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側重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方面不足。《CAM》是機電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借助了國產CAXA軟件完成機械零件的三維建模、產品裝配、工程圖制圖、機械零件的程序編制和仿真、工藝清單的生成等。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能分析設計各種產品,掌握造型步驟的基本知識,獲得從事機械制造方面的數字化設計和制造能力的基本技能和正確的價值觀。本文以《CAM》課程中的手機殼的設計為例來探討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
關鍵詞:CAM;課程思政;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思政元素
1、整體介紹
授課的過程中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挖掘課程內容中德育和人文內涵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實踐能力、工匠精神、創新創業能力,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本案例以祥云圖案為代表設計手機殼,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企業訂單任務為載體推進課堂的重點內容的理解和知識難點的突破。任務完成的同時,學生也掌握了知識技能,提升了素質修養。
因此我將中國風元素的一個祥云圖案作為課程思政的一個切入點,在現代產品設計手機殼中融入中國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此外,中國風元素繁瑣多變,如何在薄薄手機殼上加工顯示出來,需要反復修改完善圖,也培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思路與理念
結合專業特點和課程內容進行思政教學設計,要求學生在手機殼設計中融入中國風元素,把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技藝設計相結合。將思政元素和專業元素融合在一起,引起學生情感共鳴。選取祥云圖案為手機殼的設計紋樣,一方面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指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設計美學方面的素養。合理運用思政元素使學生往主動體驗和積極實踐轉變,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深化與拓展,達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文化傳承的目的。課堂采取任務驅動化、技術信息化的手段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校正,學生反復診改、修改,這既符合企業的實際設計流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對企業訂單產品的仿樣設計到學生自選圖案創新設計,課堂教學層層遞進,分層教學,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培養學生匠心獨運 別出心裁的創新意識。
3、設計與實施
加工制造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注重設計創新,開發時尚化、個性化產品”。在當前機械加工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產品設計與創新能力對機械企業尤顯重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指示,結合機電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CAM》課程標準與人才崗位需求,本課程定位為培養學生具備從事機械設計所必備的專業技能,提高產品設計研發問題的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以習總書記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講話為指導思想,本次課堂通過設計祥云圖樣的手機殼,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德技兼備,符合市場需求的全面發展的機械設計制造從業人才。
本案例《手機殼的設計》共2個課時,分2個子任務,實施過程如下。
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訪問淘寶,搜索各式各樣的手機殼,選取自己喜歡的樣式利用微信群上傳給教師;鞏固復習平面圖形中祥云的繪制,拉伸增料的實體造型過程;搜集中國風元素、華為P40及自己手機的外觀尺寸參數。課前在智慧平臺云課堂學習平臺發布“抽殼命令”的視頻內容。課前作業是為了增加學生對手機殼行業及中國風元素的了解,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收集帶有中國風元素為課中頭腦風暴做準備。搜集手機外觀尺寸參數為個性造型過程準備。
學生分組討論、在線學習相關視頻和知識,并完成個人任務及作業,學生利用極域課堂上傳相關作業。布置下一個任務,創新設計自己的手機殼,圖案自選。
課堂設計為研討-初步設計-完善設計-組間互改-展示總結-點評的流程,讓學生自我感知,體驗,反復改進。老師不斷啟發、點撥和校正,這既符合企業的實際設計流程,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設計創新能力,更能培養他們精益求精,敢為人先的新時代工匠精神。
4、教學反思
在本案例任務實施過程中設計選材提升了文化自信,反復修改錘煉了工匠精神,古為今用激發了創造力。手機殼作為大眾消費產品,充分體現了科技和時尚的融合,把握時尚氣息并進行創造性消化和吸收,設計出更多機械衍生產品,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整合課程內容滲透的德育內涵和思政元素,將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工匠精神貫穿到整個課堂各個環節任務。以創新的課程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為教學實施手段,以思政的育人思路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設計。
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是教書育人的主流趨勢,《CAM》作為機電類專業課程,本方案從教學內容選取到教學手段實施等都體現了工匠精神、文化傳承、創新等思政元素。但由于當前生源的多元化,下一步在課程思政設計方面也應該因材施教在多樣化、個性化思政方面多做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