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
摘 要:分析了建筑材料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對應教材,缺乏多樣化教學手段,缺乏有機融入點和缺乏包含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建筑材料課程應提煉的課程思政內容,并提出了幾點具體的改革措施,為《建筑材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學院;建筑材料課程;課程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綱要》要求高校要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切實落實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建筑材料》是我院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開課的專業有40余個,每學年授課學生數量超過了4 000人,如何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是重要的教改課題。根據《綱要》要求,對于像《建筑材料》這類的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1],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2],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3]。這就要求專業課老師正確認識課程思政,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4-5]。
1 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包含課程思政內容的教材
《建筑材料》教材的章節體系形成已超過了20年,近年的教材再版只是進行了技術規范的更新。而課程思政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6年,形成教育部綱要性文件是2020年,屬于全新的育人理念。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由于接觸時間很短,很多專業課老師還沒有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的要求,也就很難編寫到教材中去。
1.2 缺乏課堂思政的多樣化手段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多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學生難以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專業課老師對于課堂思政的認識不到位,參與課堂思政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手段單一,以簡單的說教為主,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1.3 缺乏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點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也會用到案例教學,但往往是生搬硬套,學生有抵觸情緒。課程思政不是上思政課,而是提倡潤物無聲,這就需要根據課程特點進行提煉,找到有機融入點。
1.4 缺乏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僅僅著眼于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實驗成績,完全沒有考慮課程思政的比重,這顯然是與課程思政的融入不相符的,重構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很有必要。
2 課程思政內容提煉及融入方法
根據建筑材料的課程性質和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定位,提煉出了以下課程思政的內容:
2.1 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
眾所周知,建筑材料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建筑工程的質量,作為未來的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做到客觀公正是至關重要的。要做到以后客觀公正,現在就要做到獨立思考和尊重事實。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入手,要求學生不能篡改實驗數據,不能偽造實驗數據,實事求是的對待實驗數據;對于數據不達標的原材料,必須出具不合格的結論。
2.2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要求學生關注細節,追求完美。在教學中可以加以引導,比如,在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試塊的制作教學環節,邀請企業能工巧匠現場展示,要求學生從每一個操作細節入手,稱料,拌合,搗實,抹平,每個工序反復訓練,不斷糾正錯誤。在教學中開發了“大家來找茬”的課堂小游戲,請企業的技術人員預先錄制了實驗視頻,在視頻中間故意穿插錯誤操作,請同學們在課堂上來找錯誤,培養了學生關注細節的習慣。
2.3 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
建筑材料的課內實驗都是分組進行,每個組的同學隨機分配,各小組之間進行PK,激勵了各小組創優爭先。在每個小組內部,逐漸形成了分工合作,協作共進的團隊氛圍。
2.4 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從平時教學中注意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比如,要求學生穿整潔的工作服,穿戴合格的勞保用品,培養學生的儀式感;要求學生認真整理實驗臺面,打掃實驗室,整理材料庫房,保養實驗儀器等。
3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措施
3.1 不斷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
通過多渠道不斷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比如隨時收集優秀工程案例,分析工程事故的原因,邀請杰出校友進行訪談,現場觀摩優質工程,開展工程倫理方面的法治教育。還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輔助教學,比如,借助BIM技術和可穿戴設備,讓學生真切感受了建筑工程中發生高空墜物,構件斷裂等工程事故的情景模擬,讓學生樹立了責任意識。
3.2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
專業課老師利用職教云等線上資源,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教學,開展課堂PK,頭腦風暴,網絡投票,小組討論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并且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實現企業教師兼課,讓行業企業的能工巧匠現身說法,使得學生能真正零距離感受工程實際。在疫情防控期間,針對學生在家學習的情況,指導學生利用家中的面粉替代水泥,進行了水泥細度手工干篩法等線上實驗,利用有限的條件,加深了學生對水泥細度指標的認識。
“學賽研”三位一體模式促進教學改革。利用專業實驗室資源,在學生實訓、技能競賽培育、企業產品研發等方面,形成“學賽研”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新模式。以教學為基礎,推行工學結合,運用信息化手段達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以外,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建材類技能大賽,鼓勵教師參加教學比賽,以賽促學;組織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以研助學。
3.3 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各占50%的比例綜合計算。學生的平時成績評價包含知識掌握、課堂表現、協作能力、職業素養、工匠精神五個方面,各占20%的權重。其中,知識掌握和課堂表現是教師評價內容,主要對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和綜合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協作能力、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是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人才培養方案提煉出的評價內容,包含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三個評價層級,每個層級分數分別匯總以后求平均值確定。該評價體系兼顧了線上和線下評價手段,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強調了課堂思政要求,具有客觀性和先進性。
4 結論
建筑材料的質量決定了整個建筑工程的結構安全,在實際工程中,任何人為的技術失誤或是個人的道德淪喪都有可能導致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現在培養的學生將是未來的工程質量責任人,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中,必須自始至終一手抓思政教育,一手抓專業技術,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培養出德技雙修的人才,才算達成了立德樹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何燕,宋旭艷,季濤.“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48):251-253.
[2]尹繼明,仝曉芳.課程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策略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6-60.
[3]郅真真,郭炎飛,關珊珊,等.課程思政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中的探索——以《膠凝材料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27):74-76.
[4]鄭慧君.《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磚瓦,2020(9):195-196.
[5]呂燕燕.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在高職院校育人環節中的作用探析——以《建筑材料》課程建設為例[J].建筑教學,2019(1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