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中小學籃球課體能訓練問題進行研究。研究認為中小學籃球課體能訓練存在以下問題:過于偏重技能,輕體能練習;體能練習內容單一,缺乏規范性訓練計劃;課程組織實操性不夠,缺少有效訓練。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提高思想認識,傳播健康體能理念;強調科學訓練,規范訓練針對性;豐富訓練手段,有效組織實操。
關鍵詞:中小學;籃球課;體能訓練;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8.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16
籃球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從項群特征來看,技能占主導、體能作基礎,從對抗特征來看,屬于同一場地上有身體對抗的運動,這對專項體能的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支撐技能的發揮。籃球運動員競技能力包括體能、技能、戰術、運動智能、心理,體能是各項素質發揮的前提。
因此,在中小學籃球課教學中,抓好體能訓練,落實訓練計劃,保障練習效果,至關重要。
1 中小學籃球課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
1.1 過于偏重技能,輕體能練習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老縣鎮調研考察時提到:“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于體育鍛煉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1]中小學生體育課教學要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第一要務,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養成運動習慣,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但在當前籃球課教學中,大量的時間用于運球、投籃、突破等技術練習,輕視基礎體能和籃球專項體能練習,且無規范的訓練計劃,與課程目標、強度和量缺乏緊密結合,具有隨機性、隨意性。中小學生籃球課程教學重在掌握技術動作,量和強度較小,對學生心肺功能刺激和力量鍛煉不夠,對體質水平的提升不明顯;但體能練習能夠有效地提升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身體機能水平,并有助于提升技術水平,應該更多地加強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練習。
1.2 體能練習內容單一,缺乏規范性訓練計劃
中小學生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物質豐裕、營養過剩使很多孩子出現肥胖、超重、肌肉力量不足、運動能力下降的現象,沒有良好的體能作基礎,過早的籃球同場激烈對抗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出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應積極加強基礎體能訓練,逐步引入專項體能訓練。目前,一方面,關于體能練習的內容較為單一,多為折返跑、俯臥撐等,練習效果不佳,尤其是時間、強度和訓練量分配不夠合理;同時,忽略了性別、身高、體重等個體差異性,訓練效果出現兩極分化,潛在運動風險增大。另一方面,課堂的體能環節安排過于簡單。如準備活動一般只是慢跑兩圈,做做簡單的上肢、下肢拉伸,對籃球專項素質要求的股四頭肌、腘繩肌、臀肌等關注較少,難以達到充分熱身的效果。此外,整個學期的體能訓練計劃不夠規范,課程設計對力量、速度、耐力、協調、靈敏等素質的訓練時間分配不夠嚴謹,訓練器材短缺,訓練方法和手段缺乏專業性,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1.3 課程組織實操性不夠,缺少有效訓練
教學大綱與教案是籃球課程教學的依據和標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主導者,也是課程內容的執行者,能否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案實施教學是影響教學質量、學生練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調研發現,很多學校中小學籃球課由于場地不足、體育課被占用、天氣因素等原因,在集合整隊、簡單熱身后,仍然存在“放羊式”自主練習的現象,很多學生自己組隊打比賽或坐在陰涼處休息,組織形式不夠嚴謹,缺少有效訓練。籃球作為同場對抗性運動項目,有著強烈的身體對抗,對心肺系統、肌肉力量、速度爆發力、柔韌以及協調有著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小學學生身體正值發育,運動素質仍處于不完善階段,因此,無論是學習技術、鍛煉身體、防止運動損傷,還是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運動興趣,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都必須具有整體性、統一性、實操性、規范性。整體性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案進行師生互動、技術傳授的整體性統籌,教學環節要嚴謹,組織步驟和思路要清晰;統一性是組織學生練習要統一,保障所有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實操性是內容設置具有可操作性,學生積極參與實操;規范性是準備活動、熱身程序、課堂練習、體能環節都要嚴格規范,設計好45分鐘課的密度和強度,從而保障練習效果,防止運動損傷,促進身體健康。
2 中小學籃球課體能訓練的開展策略
2.1 提高思想認識,傳播健康體能理念
中小學生處于快速生長階段,多項運動素質正值快速發展敏感期,如速度素質敏感期為6~13歲、靈敏素質為10~12歲,最大力量女孩在15~17歲、男孩在18~19歲,爆發力女孩10~13歲、男孩10~14歲等,營養均衡的前提下需要保持良好的體能訓練習慣,尤其是科學的體能訓練非常關鍵。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太過于關注學習成績,人們對體育鍛煉的思想認識不夠,忽視孩子們競爭、意志品質的潛在能力培養,常出現體育課被擠占的現象,奧數、鋼琴、口才等校外補習班占據了孩子們的課余時間,肥胖、近視、發育緩慢、骨質疏松頻發,體質健康狀況堪憂。體能是指機體適應、調節和控制身體運動的能力,是人體適應社會生活的本能[2]。體能分為健康體能和專項體能,健康體能是機體基本健康所需的能力,包括肌肉最大力量、局部肌肉耐力、體成分、心肺功能、柔韌性等。從健康的角度來看,科學的體能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提升大腦認知功能,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從籃球技能學習的角度看,需要提高專項體能,專項體能是針對運動員完成專項技術時所必需的爆發力、速度、反應、靈敏、協調、平衡等能力,籃球項目需要上下肢力量、速度、靈敏和柔韌等素質做基礎,提升投籃、運球等能力,有必要在健康體能基礎上發展專項體能。
2.2 強調科學訓練,規范訓練針對性
中小學籃球課體能訓練應結合授課對象特征,制定針對性訓練計劃,符合運動規律,強調科學性。課程規范方面,應嚴格執行課堂教案的內容設置,按照熱身、技術、體能、拉伸的程序進行。熱身是運動前的準備工作,可分為一般性熱身和積極性熱身,程序上分為慢跑、拉伸、游戲、專項性準備四個環節,但現代體能理念在此基礎上逐漸豐富了內容和方法,更加貼近專項實際,實操性強。慢跑是熱身的第一步,多采用籃球場繞圈或者橫向往返跑,也可采用跳繩、跳操、行進間活動。第二步是激活,可采用彈力帶或徒手練習,包括肩部激活、臀部激活等。第三步是行進間活動,包括行進間手臂繞環、行進間直臂交叉、行進間轉體、行進間身體側擺、高抬腿跑、后踢腿跑、卡里奧克舞、跨步跑、腳尖腳跟協調跑等[3]。第四步是拉伸,可分為靜態拉伸、動態拉伸,靜態拉伸是長期以來較為普遍的拉伸方法,有助于增強肌肉的延展性,充分喚醒肌纖維的參與程度,避免損傷;動態拉伸有助于喚醒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促進肌肉參與工作的積極性,使神經-肌肉協同系統更快地適應練習內容。靜態拉伸一般包括頭部運動、肩部運動、擴胸運動、轉體運動、腰部繞環、弓步壓腿、側壓腿、手腕腳踝活動,動態拉伸包括股四頭肌拉伸、抱膝、弓步左右轉體、弓步轉體、布洛澤拉伸、直腿前伸等。第五步是喚醒,包括原地正擺腿、側擺腿、20米快速沖刺跑、機關槍、原地縱跳等,刺激身體做好訓練準備。完整的熱身程序可采用泡沫軸被動按壓、慢跑、激活、動態拉伸的方式進行,也可采用慢跑、靜態拉伸的形式,依照課程內容隨時調整。課后的放松與拉伸部分有助于排泄乳酸,促進疲勞更快恢復,主要采用坐立式方式進行,可進行肩部、背部、胸部、腿部的拉伸,可臥于瑜伽墊徒手拉伸、泡沫軸滾壓、彈力帶的腘繩肌拉伸等,使身體更快地恢復。
2.3 豐富訓練手段,有效組織實操
中小學是啟發運動興趣,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階段,單一的體能練習非常枯燥,會導致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因此要采用多種訓練形式,融入器材和道具,豐富體能練習手段。在器材方面,可使用標志盤、網球、跳繩、充氣干擾棒、彈力帶、雪糕桶、瑞士球、泡沫軸、波速球等輕器械,協助完成無負重練習。練習形式方面,把折返跑練習換成YOYO訓練法以提升學生們的攝氧能力,提高練習興趣。力量訓練方面,以自重訓練或輕負重訓練為主,如徒手俯臥撐、平板支撐、徒手深蹲、弓箭步蹲等,或結合瑞士球加強核心力量、使用迷你帶加強臀肌力量、使用彈力帶加強上肢力量和手臂力量,或利用彈力帶做投籃手手臂專項力量訓練,以穩固投籃的動作模式,提高命中率。無氧耐力方面,多采用徒手組合循環訓練,限制間歇時間和練習密度,如采用雙腳跳、徒手深蹲、滑雪步、俯臥撐,以練習15秒、間歇15秒為一個循環,共做3組。組織實操方面,教師應該嚴格按照課堂教學程序組織學生練習,按照熱身、練習、體能、拉伸的程序,加強學生整體劃一的實操性練習,增進身體健康,提高練習效果。
3 結語
籃球是一項大眾普及性比較高的集體性運動項目,學生參與人數多,受場地限制影響比較小,適合在中小學生群體中開展。科學的籃球專項體能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提升籃球技能,防止運動損傷。因此,在籃球課教學中,要豐富練習手段,科學訓練,養成學生終身參與運動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楊磊.習近平談青少年體質: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EB/OL].2020-04-22[2021-07-06]. http://www.81.cn/jmywyl/2020-04/22/content_9798353.htm.
[2] 楊世勇.體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3] [美]比爾·弗蘭,羅賓·龐德.籃球體能訓練[M].張莉清,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25.
收稿日期:2021-07-09
作者簡介:孫素彥(1983-),女,山東單縣人,碩士,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