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 趙 揚
實踐能力是勝任不同類型實踐任務的個體所具備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能力素質。它的理論依據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提升實踐能力能發展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學校開展學科教育和班主任德育工作共同完成。學科教育工作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專業能力。而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能力,包括自我反思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規劃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
作為一名初三年級的班主任,我發現有的學生在課余中有時會表現出逃避值日、破壞規則、缺乏交流的現象。于是,我打算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分享意識。規則意識是實踐有序的基礎,樹立規則意識的同時,能提高學生自我反思與管理能力。責任意識是學生有效實踐的必備品質,能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和組織規劃能力。分享意識是對實踐活動的自我反思與智慧共籌,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與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培養學生之間友誼的途徑之一。
所謂“無規則不成方圓”。提升實踐能力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建立規則意識。在我的班級里,我和學生共同制定了五條班規,內容見表一。

表一 教室班規
規則里明確指出了學生不能做的事情,也給出了懲罰措施。我們用一節班會討論這些規則。首先我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例如“集會禮儀”規則。其余規則是學生分組討論并補充的。這些規則確定之后,所有同學簽字,代表規則生效。從制定規則的第二天開始,班級里大小事務,有了評判依據。例如,有一天,我發現午休期間,有兩個學生在沒有教師的監管下擅自點燃酒精燈加熱棉花糖,當時教室里還有其他同學或在聊天、或在讀書。學生認為這是課下興趣實驗,想要觀察棉花糖燃燒時的現象,所以他們認為做實驗的理由很充分。其實他們是在觸犯有關“實驗器材”規則。首先,我制止了他們的行為,但是沒有立即批評這兩個學生。而是讓他們去將相應規則讀一遍。然后,我問他們是否認為自己觸犯了規則,學生起初很不情愿地認為他們觸犯了規則,認為只是點了一次火,立即口頭上保證“下不為例”,并且不想承擔規則上出現的后果。我沒有同意。我堅持按照規則執行,并對他們解釋規則的重要性。午休期間是學生在教室里自由的“實踐活動”時間,我們需要為其他同學創造安全的空間。完成興趣實驗的前提是經過教師同意,在教師的監管下進行。我同意他們于今天放學后繼續完成他們想探究的實驗,前提是他們需要把當日的值日全部完成。經過這樣的師生對話,這兩個學生也認可了我的意見。這件事情結束后的一個月內,午休期間,即使我不在教室,學生們也能自覺遵守規則,這讓我很欣慰。教室規則實踐一個月后,教室里的學生減少了犯錯誤的次數,逐漸具有規則意識。
對于不遵守規則的學生,教師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對于堅持遵守規則的學生,教師要提出表揚并正面鼓勵。
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我采用“全員助理制”。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度,培養學生管理能力,我在班中設置了兩名教師助理、兩名生活助理、一名升旗助理、一名實驗助理、一名紀律助理、一名文藝助理、六名課程助理。為了保證每個助理都能勝任工作,第一個月,我幾乎與每個助理一起完成各種大小事務。雖然第一個月很累,卻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意識,他們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我班的升旗助理是一名男生,他之前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當我任命他為升旗助理的時候,他很驚訝。一開始,他不知道如何做好這個任務,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比其他同學早到學校。前兩次,我和他一起完成助理工作,言傳身教的同時,教育他要具有責任意識。后來每次升旗時他能更早地來到學校,并在班級群里提醒同學們不要遲到。升旗助理的職位,讓他樹立了責任意識,每次升旗活動,我們班總是有序組織圓滿完成升旗活動。再如,我的兩名教師助理,他們是“第一助理”,除了進行“上傳下達”的工作之外,我安排他們組織班會,以培養組織能力,強化他們“第一助理”的責任意識。起初,他們不知道如何引導每個同學發表意見。此時,我會化解尷尬的場面。課后,我會鼓勵他們,并花費更多的時間教授他們具體策略。比如:書寫主持稿以防止自己突然忘詞;為活動準備備選方案,以備場下同學不配合時使用。一個月后,這兩名助理完全可以組織任何一場班會。比如,外出實踐活動的總結會、全校運動會前的動員活動。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越來越強,實踐能力逐漸提高。再如,生活助理負責組織班級里的值日工作。一開始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公平安排任務。在值日表中,男生拖地,女生擦黑板。實踐兩周后,有些學生開始抱怨自己的工作永遠比其他人多。為了實現公平,我與生活助理重新討論值日方案。首先,我讓他們列出具體的值日工作,然后按照工作量平均分給每個同學,并每兩周更換值日表,讓每個同學承擔不同類型的值日工作。此外,生活助理要承擔更多的任務,并每日檢查教室的衛生情況,以培養自己的責任意識。在討論中,他們提出一個策略:班級里設置一個“意見箱”,如果誰對班級里的值日工作不滿,可以將意見投進來,教師和生活助理每周處理一次,努力幫助每個學生建立責任意識。我認可了他們的策略,同意實踐。
一段時間后,班級里果然形成了良好的值日秩序,每個同學都樹立了責任意識。由此可見,責任意識的建立,是學生落實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夠提升學生合作能力與組織規劃能力。
從日??荚嚭驼n堂表現來看,普遍而言,初三學生表達能力欠佳。在實踐中提升表達能力成為每次實踐活動的目標之一。我堅持組織實踐反思會、讀書交流會、故事分享會這三種類型的班會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每次外出實踐后,我或者教師助理會引導學生暢談學習收獲,可以是學習層面,可以是生活層面。要求:每個學生至少說一分鐘。一開始學生只會說“活動很好”“我喜歡”這樣簡單的話,于是我追問原因,在引導下,學生能多說一至兩句。每次實踐反思會我都有錄音,我會把學生分享的內容整理成文字,打印出來,貼在班級墻面。學生們看到自己的語言被張貼出來,覺得自己受到重視。開家長會的時候,我會引導家長們欣賞孩子的感受。漸漸地,學生也開始關注一分鐘表達,努力讓自己呈現最美的一面。
讀書交流會是我們導師班的特色活動。我關注了幾個經常閱讀的同學,并邀請他們在讀書交流會上進行分享,首先請他們暢談讀書感受,然后讓這些同學帶領其他同學一同閱讀一段文字。暢談感受的過程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故事分享會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而設置的。為了讓他們學會分享,我設置了一條規則:如果沒有故事可講,可以為全班同學講一道題。如果愿意分享故事,我會發一塊巧克力。引入游戲元素之后,激發了學生的分享熱情。他們開始爭先恐后地表達。疫情期間,我們開網上故事分享會,每個學生分享在家的趣事、令人感動的事和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個網上故事會緩解了學生的焦慮情緒,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一次次表達中緩解了壓力、提高了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以規章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為,以評價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規則意識,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以“賦予職位”的方式放權給學生,讓學生承擔更多的班級事務,培養責任意識,保證實踐活動的有效落實。把分享交流作為實踐活動的反思環節,促進學生之間友誼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樹立規章制度、建立責任意識、促進分享交流這三個策略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