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宇 劉贊 李文婷 楊順琦
摘 要:通過研究分析壯錦在桂西地區的現狀,找出壯錦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運用相關知識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壯錦進行生產性保護,堅持在傳承的基礎上再創新,重煥壯錦的活力,做到與時俱進,探索并建立“壯錦+互聯網”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資源開展壯錦產品的生產、營銷和流動,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及平臺實現互聯網與壯錦等的融合,優化壯錦文化的傳承傳播途徑,促進壯錦文創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最終促進桂西地區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壯錦;生產性保護;新形式;新材料;創新設計
注:本文系百色學院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國家級立項項目“百色祥瑞織錦工作室”(202010609031)研究成果。
一、壯錦工藝的生產性保護
壯錦,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據傳起源于宋代,以圖案生動、色彩斑斕、結構嚴謹著稱于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的寄托。壯錦的發展經歷了空前盛行、逐漸衰敗,再到重新煥發新的光彩。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壯錦能夠不斷適應時代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其中,生產性保護發揮了重大作用。
(一)壯錦工藝生產性保護的現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壯錦亦是如此。在20世紀90年代,壯錦面臨由盛轉衰的局面。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商品越來越多。尤其是對于紡織品來說,國外引進的布料色彩更為艷麗,款式更多,人們的消費也呈現出了復雜的變化趨勢。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壯錦不再是壯族人民的必需品,而成為一種普通的商品。同時,壯錦圖案缺少了現代元素,無法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風格,未能在20世紀90年代完成華麗的轉變,面臨衰敗的境況。但最重要的是織錦技術無人繼承的問題。一套完整的織錦技術的操作流程是十分煩冗的,大都只能靠口傳身授來傳承,這使得大多數年輕人對其望而卻步。此外,壯錦并沒有開拓出很大市場,相反,其市場不斷在萎縮,無利可圖導致大多數年輕人不愿從事織錦行業。
據調查,要做成一件精美的壯錦工藝品至少需要2個月時間,因為其制作方法復雜,且更多是由織娘純手工制作,效率極低。在銷售方面,每售出一件工藝品,原材料費用占50%,工資占30%,管理費用和稅費占15%,利潤可謂極低,讓很多對壯錦感興趣的創業者無從下手。再者,整個壯錦市場處于被動狀態,大多消費者并不是主動向市場購買,這對于壯錦的發展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壯錦工藝生產性保護的核心理念
2012年,《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不會破壞壯錦的原真性,能夠有效傳承壯錦的文化價值,發掘其經濟價值,以求實現在保護中延續、在傳承中發展。
壯錦是壯族傳統手工藝品,滿足生產性保護的要求,可以借助生產性保護的方法對其給予支持。眾所周知,廣西位于三大經濟地帶交匯處,是我國的生態大省,其特有的環境和氣候有利于麻、棉等紡織作物的種植,為壯錦的生產提供了原料。同時,當地還盛產很多染色植物,并保留了完整的染色技術。據統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口眾多,他們對壯錦的制作相對了解。通過國家的全力倡導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壯錦逐漸由衰轉盛。生產性保護主要作用于傳統手工藝技術,壯錦作為傳統的手工藝技術之一,貼近大眾的生活,深受當地人的喜歡。因此,廣西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獨特的織錦技術,可以以市場生產的形式,讓壯錦手工藝制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讓壯錦手工技藝重新煥發新的光芒。
(三)壯錦工藝生產性保護的理論爭議
近些年來,學術界對壯錦生產性保護的爭議越來越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生產過程中,個別企業為了追求利益,一味地提高壯錦織品的生產效率,卻忽視了壯錦的文化內涵,違背了生產性保護的初衷。壯錦的每一種紋樣都有著不同的寓意,比如鳳凰是當地的傳統圖騰,壯族人民會將帶有鳳凰紋樣的壯錦贈予朋友,表示祝福。在傳統社會,鳳凰紋的繡織是靠純手工完成,一針一線都代表著獨特的意義。但是,進入工業社會,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帶有鳳凰紋的壯錦也逐步失去了原本的含義,逐漸成為沒有靈魂的空殼。或許對于現代人來說,它只是一件簡單的紡織品,原先含有的文化價值早已蕩然無存。其二,有些人懷疑對壯錦的生產性保護,導致壯錦失去其原真性,他們對此持否定態度。這種觀念其實很危險。20世紀70年代,壯錦工藝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出現了衰敗的現象,如若還是將壯錦當成一件“老古董”陳列在博物館里,那么這才是真正嚴重危險的行為。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護壯錦技藝,讓它走入尋常百姓家,而不是成為陳列于博物館中的“老古董”,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在保護其核心價值、繼承其傳統技藝的前提下,要正確處理好生產和保護之間的關系,使壯錦技藝獲得生存發展的土壤,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壯錦工藝生產性保護的具體措施
(一)堅持在傳承的基礎上再創新,重煥壯錦生命活力
沒有傳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枝繁葉茂便無從談起。壯錦作為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本身也是工藝美術織品,歷史非常悠久。同時,壯錦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有很多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這種情況下,也不乏一些手工藝者還在做著搶救、傳承和弘揚壯錦手工藝的工作。然而僅僅靠著這一小部分手工藝者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壯錦的傳承要靠多數人的努力才能長足發展。另外,如今社會上對創新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整個社會都已逐漸意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對壯錦文化的傳承越來越顯得刻不容緩。
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創新傳統文化很重要,沒有創新,傳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創新傳統文化應該以傳承傳統織錦文化為前提,沒有傳承,哪來的創新呢?創新只是傳承傳統壯錦文化的一種手段,其目的還是傳承與發展。
(二)傳承民族特色,展現壯錦工藝的獨特魅力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文化。壯錦作為廣西地區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藝品,是民族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
為了保護民族特色文化,必須研究科學有效的保護技術和方法,否則民族文化就會因保護不當而蒙受損失。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就是要把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應分為兩部分:一是盡量保持民族文化的風貌,二是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發展。總之,民族文化要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注入現代元素,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將傳統文化升華為現代文明。此外,民族文化要進行改良與重建,實現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護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讓壯錦這項民族工藝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
(三)加大品牌宣傳,打響產品知名度
廣義的“品牌”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它用抽象、獨特、可識別的心理概念來表現其差異,從而在人們的意識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網絡營銷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促銷方式,可以將產品信息大規模地傳遞給目標客戶。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品牌推廣也呈現多元化的特征。
產品可以通過有效推廣來提升品牌形象。高質量的品牌能給產品帶來巨大的效益,有效提升產品的知名度,提高其市場地位。推廣產品品牌作為產品與消費者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要關注市場的實際需求,又要考慮產品品牌資本的積累。
在實施產品品牌文化傳播時,最重要的是解決產品開發定位問題,明確一個產品的核心價值和內涵,進而理順產品的推廣方向和品牌推廣目標。只有確定了產品的核心,才能實現統一和諧的傳播效果,才會對消費者產生根本性的視覺沖擊。
三、壯錦工藝設計的創新發展
壯錦工藝是極具民族特色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意義非凡。近年來,國家提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壯錦工藝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進而對壯錦工藝進行改革創新迫在眉睫。論做工,我國的壯錦工藝已然發展多年,做工方面近乎完美。因此,對其設計進行創新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
談及壯錦工藝設計的創新發展,也就不得不提到普通衣物的設計理念,即面料設計、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和營銷設計等。而提到面料設計,就不得不分析以往壯錦工藝的用料弊端,找到創新發展的突破口。關于壯錦工藝設計的創新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分析壯錦工藝以往用料的弊端并給予相應的改善
傳統的壯錦工藝選擇用蠶絲、棉花等經過一系列的紡織工藝加工成棉線,繼而根據設計的花紋對棉線進行染色,在此之后便是漿線、卷紗、拉紗、梳紗、穿棕、穿扣等工藝。而由傳統原材料蠶絲、棉花等制成的壯錦,時間一長便出現棉線斷裂而導致的衣物損壞的問題。若將衣物放在一些陰暗潮濕的地方,壯錦面料也極易受潮,受到蟲子侵蝕,并且面料易粘連。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運用一種新型材料。若想要其真正取代傳統材料,它首先滿足的條件就是廉價、環保、易得。與此同時,這種新型材料還要結實耐用。并且為保證穿著的舒適感,材料需要有韌性,質量輕,耐拉扯度也要高。壯錦的色彩極具特色,工藝相對復雜。因此,新型材料必須不易掉色才能保證衣物的價值長存。但新型材料的研發,還需等待科技的進步。
(二)壯錦工藝樣式的與時俱進
由于壯錦工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西,其圖案、顏色、花紋,也免不了夾雜很多古板的因素。首先,若想使壯錦工藝流傳下去,就要做到讓大眾真正喜愛、接受壯錦工藝。這就需要壯錦工藝迎合大眾的審美。時代在進步,大眾的品位也在不斷改變與提升。壯錦工藝也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在款式、結構及工藝設計上下功夫。壯錦工藝的顏色搭配與圖案選擇向來改變不大,若將流行元素融入壯錦之中,或許恰恰會成為亮眼之處。其次,壯錦工藝可以在款式設計上,將當下流行的款式與原來的款式結合起來,設計出新樣式。工藝方面也如此,講求融合新元素,我們可以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別出心裁地對壯錦工藝進行設計。
(三)壯錦工藝創新發展的必然性
一種工藝若想得到真正的傳承,就要切實融入大眾的生活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壯錦工藝在原料上得以改進之后,在質量上得到一定的保證,這樣一來其價值也就得到了提升。并且新型材料若是物美價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眾的需求。從古至今,人們的服飾改變必然有它的道理,或許方便,或許實用,或許舒服。壯錦工藝若能與時俱進,那么其方便性、實用性也會得到不可小覷的提升。此外,與時代元素相融合,也會降低壯錦工藝的突兀感,使其真正走進人們的心靈與生活。
四、結語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為“保護優先、搶救優先、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在對壯錦“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將其更大程度地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合理利用”它,賦予其產業振興的能力,擴大其影響力,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這樣不僅能夠使壯錦工藝得到承認和尊重,同時也能讓其成為當地人們改善生活的重要資源,有效促進桂西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壯錦工藝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不僅具有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產性。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手工創造來體現,只有通過不斷的生產實踐,其傳統工藝流程、關鍵技藝等才能實現保護、傳承和弘揚。對此,我們應該首先對壯錦工藝的現狀進行辨析,精準挖掘那些與當代社會結合緊密的資本屬性,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壯錦文化產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壯錦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充分帶動桂西地區的經濟發展。
隨著現代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探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互聯網”模式后,我們可以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平臺,實現互聯網與壯錦工藝的緊密結合。以“電子商務”為手段,利用抖音、B站等免費快捷的視頻傳輸平臺,向受眾很好地展示和推廣壯錦產品,充分擴大其業務范圍和銷售渠道,形成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最終推動桂西地區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紅梅.廣西壯錦紋樣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包裝,2012(11):20-23.
[2]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孫淑芳.廣西壯錦現代化發展路徑的探究[J].美與時代(中),2018(5):146-147.
作者單位:
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通訊作者:
劉贊,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