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欣
摘 要: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課程,且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如何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成為廣大教師應深入探討的課題。基于此,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生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18-02
引 言
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邏輯性,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加上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因此,他們對數學學科學習興趣不高[1]。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
一、注重學習動機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逐步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則可以對數學教學中與學習效果有關的變量進行控制。對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在這些變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只有產生學習動機才會認真思考、集中精力主動學習[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最大限度地突出教育實踐性與開放性。從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教學內容來看,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如在學生取得進步時表揚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這樣,學生才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調動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實踐活動。
二、挖掘教材魅力,培養學生自主精神
確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需要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3]。
以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筆者給各個小組發放了兩長、兩短四根小棒,讓學生將其圍成不同的平面圖形,然后提出問題:“用4根小木棒圍成的長方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哪個更大?”有的小組認為二者一樣大,有的小組認為長方形的面積大。接著,筆者再次提出問題:“你們有什么辦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這一問題提出后,學生開始進行自主探究,探討二者的關系。通過探討,學生得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師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動手操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4]。
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應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學生掌握了多少內容,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教學,如此才能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5]。
以教學“小數除法”為例,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計算整數除法,教師可以此為基礎適當加大難度,讓學生試著完成新知識的學習。以計算56.28÷0.67為例,筆者讓學生計算并說出自己是如何計算的。學生計算后,紛紛說出自己是如何計算的。
生1:我從之前的厘米與米這個單位進率受到啟發,將原式化為56.28米÷0.67米,之后將其轉化為整數除法5628厘米÷67厘米,最后就能計算出最終的結果。
生2:我運用了“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商不變”的規律將56.28÷0.67轉換為5628÷67,就可以計算出最終結果了。
在這樣的例子中,學生能結合之前已經學過的知識,用以往的經驗去解答新的問題。可見,教師要重視深入了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實現教師樂教、學生愿學的目標。
四、結合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智力因素并不是評價教師教學成功的唯一標準,興趣、情感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同樣也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認識到情感的重要性,同時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發揮情感因素的調節功能,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6]。比如,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熊二偷吃蜂蜜時遇到了光頭強,光頭強跟熊二說:‘你要是能回答出我提出的計算問題我就離開這片森林,并再也不伐木。這時,熊二開始著急了,因為它并不會計算,那么同學們有沒有人能幫助他呢?”學生都躍躍欲試,想要幫助熊二。這樣,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成功調動起來。
五、重視合作探究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合作興趣
情境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合作興趣,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學習內容,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7]。
以教學“元、角、分”為例,教材展示了小朋友去商店購買文具的圖片。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分別扮演其中的人物。至于分配哪個角色,小組內部可以互相討論決定。情境中有顧客、售貨員兩種角色,顧客負責購買商品,售貨員負責計算總價并報價,然后,顧客負責核實總價是否正確。如此,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互動交流,也能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合理分工,明確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