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蘭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一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小學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級階段,小學德育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小學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本文主要對什么是家國情懷,以及小學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背景、意義進行闡述,并提出一些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81-02
引 言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在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其在小學時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既有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愛國情,又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了解祖國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家國情懷概述
所謂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通俗來講,就是中國人對祖國的認同感、自豪感、歸屬感。家國情懷的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它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延伸[1]。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增強公民意識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對學生來說,家國情懷小到家庭,大到國家,主要指的是學生對家庭、對國家所具有的特殊情感。這種情感是較為豐富的,包括對家庭的感恩,如尊老愛幼、尊敬長輩、親近家人,又包括對祖國的熱愛,如濃厚的愛國情、責任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繼承和發揚,對國家道路、國家制度、國家建設的自信。
二、在小學教育中開展家國情懷培養的背景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教育理念及教育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在小學階段,德育教育越來越重要,家國情懷的培養工作也得到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是在當今社會,家國情懷的滲透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一)德育方式枯燥無味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方式仍是傳統的講授法,對學生進行言語教育,或者單純地將教育內容、思想講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遵守。這種德育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忽略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德育教育的素材。但在實際的小學德育教育中,許多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知識,沒有充分融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沒有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導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三)德育教育對國家發展、社會發展關注較少
對小學生來說,其身為國家未來之棟梁,應提早關心中國社會的發展。在中國人的認知中,祖國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小學德育教育中,較少涉及社會發展、社會問題,這不僅阻礙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也導致學生對國家發展的認識不到位,家國情懷的培養工作更無法順利開展。
三、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
(一)促進愛國主義的傳播
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列舉愛國事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小學階段滲透家國情懷,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祖國、了解祖國,使學生產生對祖國的贊美和自豪感,并通過一些愛國事跡的學習產生濃厚的愛國情[2],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其健康成長。
(三)豐富德育內容
家國情懷的融入豐富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豐富。家國情懷的融入,能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愛國事跡。新型的德育方式、德育內容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德育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
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創新德育方式、方法,創設情境,以引導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小學更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將其作為小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在有限的德育教育中,關于家國情懷的培養教育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小學教學的主要任務,除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外,還要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3]。作為國家發展的棟梁,小學生必須從小樹立家國情懷。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注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德育教育工作不僅僅是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師的責任,也是全體教師的責任。在任何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滲透德育內容、滲透家國情懷,以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識。例如,在語文課程中,許多古詩、歷史故事都是培養家國情懷的絕佳素材,且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愛國事例。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素材,對相關內容進行挖掘,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相應的指導,渲染氛圍,創設家國情懷的情境,滲透關于家國情懷的德育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也可以滲透德育教育。數學教師可找好切入點,通過對某一數學家的成功事例進行講解,進而從側面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目的。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在講授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時,滲透我國的文化特色,如國旗、傳統文化,甚至代表性景點、文物等,并用英文表達出來,帶領學生大聲朗誦“This is our national flag, we love our motherland”等語句,幫助學生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至今的偉大歷程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其濃厚的愛國情,培養其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培養其家國情懷。在科學教學中,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向學生滲透一些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等優秀品質,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為祖國貢獻一分力量、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從而培養其家國情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