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林 楊正萍
摘要:牛結節性皮膚病是由結節性皮膚病毒感染引發的一種以牛全身皮膚出現結節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該類疾病屬于外來傳入性疾病,對我國肉牛養殖和奶牛養殖造成的威脅巨大,給牛養殖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該文探討了結節性皮膚病的流行特征、臨床癥狀、病理特征及鑒別診斷方法,論述了相應的綜合防控措施,希望研究成果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牛結節性皮膚病;診斷;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4.035
Diagnosi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
YUAN Shuailin,YANG zhengp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Mulayuan Township,Shidian County,Baoshan Yunnan 678200,China)
Abstract:Bovine tuberous skin disease is a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tuberous skin virus infection,which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uberous skin on the whole body of cattle. This disease is an imported disease,which poses a great threat to beef cattle breeding and dairy cattle breeding in China,and brings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cattle breeding industry. Based on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ethods of nodular dermatosis,and then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hoping that the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to the general colleagues.
Keywords:bovine tuberous skin disease,diagnosis,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0引言
牛結節性皮膚病是一種傳播速度極快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臨床上以皮膚出現結節為主要特征,發病率通常在2%~45%,死亡率在10%以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牛結節性皮膚病劃歸為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劃歸為二類動物疫病。隨著牛養殖業不斷發展,養殖規模擴大的同時,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傳入風險大大提高。很多養殖場在對外引種過程中,沒有執行嚴格的檢疫檢驗,引進了攜帶有病毒的患病牛,與健康牛頻繁接觸造成疫情快速傳播蔓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對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實際特征有所掌握和了解,以便及時采取防控措施,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1流行特點
牛結節性皮膚病毒屬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的成員,屬于雙鏈的DNA病毒,該種病毒呈現橢圓形或者磚塊型。牛結節皮膚病毒主要寄生在牛的皮膚結節、精液、血液和唾液當中,病毒耐凍融,對酸堿和陽光比較敏感,65 ℃環境下30 min就可以將其殺死。病毒對20% 的乙醚、2%的苯酚、1%的福爾馬林及季銨鹽的化合物很敏感[1],短時間內能將其滅活處理。臨床上不同年齡不同品種的牛群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染,其中產奶階段的奶牛對病毒的易感性最強。該類病毒侵染牛群之后會顯著降低奶牛的泌乳能力。一般情況下,牛結節性皮膚病毒的發病率2%~45%,死亡率10%~20%。養殖場的傳染源是患病牛及含有結節病毒的皮膚結節組織、痂皮組織、眼皮分泌物、唾液、精液等。健康牛通過接觸患病牛的皮毛、分泌物或者被患病菌污染的墊料、飼料用具等感染病毒。犢牛吮吸被污染的牛乳造成病毒感染,另外牛結節皮膚病毒還能夠通過母牛的子宮、人工授精或者自然交配實現垂直傳播。蚊蟲叮咬皮膚也能夠實現病毒的傳播蔓延。牛結節性皮膚病發生流行具有典型的季節性,以吸血昆蟲活躍的6—9月高發。
2臨床癥狀
在自然條件下,牛結節性皮膚病毒的潛伏周期通常在14~28 d,發病之后患病牛的體溫最高升高到41 ℃,全身體表皮膚出現嚴重的結節,結節的直徑通常在10~50 mm,特別是頸部、肩部、頭部、四肢、皮膚、乳房、陰囊、外陰部位都會出現明顯的結節,用手觸摸能夠感覺到凹凸不平,隨著結節進一步腫大,最后破潰,形成結痂組織[2]。淺表淋巴結顯著腫大,以肩前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頸前淋巴結腫大最為明顯。病牛精神狀態不斷變差,從鼻腔中流出很多清澈鼻液,眼結膜出現嚴重病變,患病牛不愿意活動,奶牛產奶量顯著下降,公牛不育,母牛出現嚴重流產,重癥患病病例很容易繼發感染細菌性傳染性疾病,從而引發嚴重的死亡。
3病理特征
對病死牛進行認真細致的解剖,能夠發現病變位置主要集中在氣管、膽囊表面,消化道、呼吸道內膜表面也存在大量的痘疹,各個臟器器官表面可以出現特征性的痘疹病變。膽囊顯著腫大,氣管黏膜充血出血;心臟、腎臟、肺臟顯著腫大,表面存在大量的出血點;肝臟腫大明顯;脾臟出血腫大,質地變硬[3]。胃和小腸黏膜呈現彌漫性出血;淋巴結顯著腫大充血。
4鑒別診斷
依據流行特征、典型的臨床癥狀和臟器組織的病變情況,能夠對病情做出初步的診斷。同時還應該做好牛結節性皮膚病和牛嗜皮菌病、疥螨病、牛皰疹性乳頭炎等疾病的鑒別診斷。上述三種疾病分別屬于細菌性傳染性疾病、體表寄生蟲疾病和皰疹病毒疾病。其中牛嗜皮菌病主要由剛果嗜皮菌感染引起發病,表現為牛的皮膚出現滲出性的皮炎和結痂組織。牛疥螨病是由癢螨或者疥螨寄生在體表所引發的一種體表寄生蟲病,取患病處的皮屑組織進行鏡檢,能夠看到寄生蟲蟲體。牛皰疹性乳頭炎是由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患病牛的乳頭皮膚顯著腫脹并引發不同程度的乳房炎。有條件的養殖場還可以采集典型的病變組織,進行病原分離鑒定,然后明確具體致病原,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5防控措施
5.1加強養殖管理
蚊蟲等吸血昆蟲在牛結節性皮膚病毒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養殖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落實生物安全管理機制,注重加強養殖場的清理和衛生消毒,養殖場地和建筑上可以增設滅蟲燈、防蟲網等設施設備,及時清除養殖場的糞便和各種污染物,保證養殖環境干燥整潔,最大限度地降低吸血昆蟲的數量,有效防控牛結節性皮膚病毒的傳播流行。
5.2科學防疫
對于發生過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養殖場或者受到該種疫情威脅的養殖場,應該每年進行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當前常用的疫苗是綿羊痘病毒疫苗、山羊痘病毒疫苗,這類疫苗能夠誘導機體產生有效的抗體,更好地預防結節性皮膚病毒的感染和流行。在進行嚴格疫苗免疫接種的同時,還應該嚴格控制牛群交易,倘若牛群未免疫接種該種疫苗就進行調運,會加大疫情傳播流行的風險。因此,牛如果沒有進行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通常不能夠調運。養殖場新購進的牛群,應該放置在隔離舍中,進行嚴格的監測,確保安全之后才能夠混合養殖。
5.3強化宣傳,提高認知
牛結節性皮膚病是一種外來性的傳染性疾病,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速度相對較快。當前很多養殖管理人員對該類疾病的認知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疾病防控過程中,需要基層的動物防疫部門深入養殖群體中開展有效的宣傳和教育,提高養殖戶對該類傳染性疾病的認知。動物防疫部門可以借助重大傳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種、養殖管理技術推廣應用等多種有利契機,通過網絡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媒介形式,向養殖戶發放牛結節性皮膚病防控知識手冊、明白紙及防控知識掛圖。增強一線從業人員的自主防控意識,積極鼓勵基層地區的畜牧獸醫人員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及時發現疑似發病病例,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做到早發現早處置,避免牛結節性皮膚病疫情的擴展和蔓延,確保牛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6結束語
掌握牛結節性皮膚病的臨床特征和防控措施,便于在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并進行防控,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控制疫情,避免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針對該病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原則,采取免疫監測、檢疫監管、疫情處置等綜合防控措施。結合該類疾病的發病特點、流行規律,有針對地制定合理養殖管理方案,構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有效消滅病原,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降低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率,從根本上保證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濤.牛結節性皮膚病預防與把控[J].今日畜牧獸醫:奶牛,2020(7):67-69.
[2]馬翀,王旭.牛結節性皮膚病[J].中國獸醫雜志,2019,55(11):68-72.
[3]柴茂,冉曉龍,劉禮,等.牛結節性皮膚病流行與疫情處置[J].畜禽業,2019,3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