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娜

摘 要:意識形態是國家軟實力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多地表現在話語權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爭奪與掌控日趨激烈,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著巨大挑戰。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呈現出虛實相融合、超時空滲透、自由交互性和復雜多元化等新特征。進一步提高網絡空間的控制力,增強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力,疏解非理性話語心境,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能量,拓展馬克思主義話語空間,才能在日益復雜的網絡輿情領域有效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
關鍵詞: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把握信息革命的‘時與‘勢,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做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各項工作。”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各種意識形態在網絡中爭奪主導地位,話語權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博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致賀信強調:“把握信息革命歷史機遇,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開創數字合作新局面,打造網絡安全新格局,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清當前我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所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問題,通過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邏輯理論的探討和研究,把握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對青年大學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做好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戰略研判,對高校建設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與研究意義。
一、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論闡釋
(一)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內涵
1.網絡意識形態發生的基本維度
巴拉達特在《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一書中間接闡述了意識形態發生的內在機制,揭示了意識形態就是對社會變遷的“解釋并合理化”。互聯網慢慢發展為戰略性基礎設施,推動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與之同時產生的網絡意識形態,則是基于網絡技術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從本質上來看,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狀態從現實到觀念上的轉變。從“網絡意識形態”到“意識形態的新樣態”的轉變,并不是改變了意識形態內在規定性的原因,而是因為意識形態賴以生存的社會交往實踐活動場所正由“傳統社會”向“網絡空間”轉變。通過這種新情況的影響,傳統意識形態的“樣態”也發生了新的改變。網絡意識形態是在虛擬與現實社會高度滲透融合下生成的意識形態新樣態。
2.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概念厘定
意識形態和話語權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意識形態的外在表現形式和重要工具是話語權。只有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使其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進而加以整合和控制,才能引導其他社會思潮。在現實社會中,國家執政黨掌握著國家政治領導權、經濟文化發展權,也必須構建意識形態話語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網絡中形成話語生產權、引導權、調控權。
(二)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雙面性
作為新興傳播媒體,網絡具有全球開放性、自由多元性、虛擬性、及時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這些特征使意識形態的傳播具有多重影響:一方面,網絡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歐美國家也同樣在利用網絡優勢推行非主流價值觀念,這削弱甚至危及到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爭奪與增強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性有很大關聯。
1.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特征
虛實相融合。歸根結底,現實社會需要一種特殊的反映模式,即網絡話語的思想價值觀念。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通過不斷傳播、發展和壯大,深刻影響著我國現實社會意識形態的構建。
超時空滲透。互聯網可以使信息傳播置放于任意時空中,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傳統媒介對話語的審查,從而加強了傳播主體的話語權。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作為現代的一種非集權的權力結構,如毛細血管般遍布于網絡的各個角落,并能自由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從而進行超時空擴散和滲透。
自由交互性。正是因為自由共享的網絡文化精神,超越了地域、身份等一系列制約的網絡話語主體,促進了網絡話語權從“權力精英”階層擴散到網民階層,達到了全媒體綜合、全對象覆蓋、全感官刺激的程度,使得感性化的網絡意識形態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進而形成了話語主體的自由交互,從而產生認同接納、協商融合效應,極大地提升了網絡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復雜多元化。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體發展迅猛,海量信息的進入幾乎是“零門檻”,因此網絡中必然會映射出現實社會中的多元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交流、碰撞,導致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在全球互聯網中,存在著不同類型的網絡意識形態和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不間斷的斗爭;另一方面,在一個國家的網絡空間中,該國本身的網絡意識形態和外部錯綜復雜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相互交錯,多元化特征逐漸凸顯。
2.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作用機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比傳統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更容易導致思想價值體系的偏離和網絡虛擬社會的雜然無序。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因此,要充分發揮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作用機制(如下圖所示),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
(1)維護與批判機制。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批判性,通過辯證否定的內在邏輯對社會思潮進行揚棄,從而實現對社會思潮的真正引領,達成社會共識。當今,在網絡空間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對不符合主流的意識形態進行批評和排斥,在高校層面可以發揮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
(2)引導與整合機制。“意識形態有著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整合規范的功能,它引導人們追求利益的合理化,對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的協調,從而使各種利益關系組成一個平衡穩定而又有序的系統”。在現實世界中,話語權延伸到網絡,作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是國家執政黨協調社會各個層面的基本要求。網絡意識形態在現實和網絡社會中發揮著引導規范與協調整合的作用。
(3)動員與激勵機制。當一種思想價值體系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后,通過教育的學習和傳播,其可以成為網絡中主流思想進而引導大眾思維。動員與激勵機制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將政治理念、宗教信仰等借助網絡平臺有效地向全國人民傳播、灌輸,將主流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判斷標準和行為規范融入日常生活。二是動員國民積極參與到網絡事件的應對和處理中,通過自身參與、切實體會使主流意識形態與網絡群眾意見相結合,進一步增強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動員與激勵機制。
二、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的機遇
在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密切關注網絡發展的新動向和新趨勢,并以此為契機,通過新媒體平臺將自身融入學生聚集度高、關注度高的網絡社區,積極構建當前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積極促進網絡意識形態的發展。在國際意識形態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下,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構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另一方面,我們要有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的信心,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增強在青年學生中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和感召力。
(二)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的挑戰
網絡暴力與言論自由的矛盾。當青年網絡群體掌握或多或少的網絡話語權時,往往會將自己現實生活中產生的不滿和消極情緒發泄到網絡上。長此以往,青年網絡群體在網絡上的表達愈發偏激和隨意,網絡空間“言論自由”的邊界被模糊化,導致青年網絡群體對“言論自由”誤讀甚至濫用。
傳統意識形態與新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爭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一些網絡群體不僅不認同,反而在網絡上借傳播中國悠久歷史、中華傳統文化之名,大肆宣揚歷史復古主義,以古諷今、揚古去今。
非主流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對峙。在當前的輿論生態與格局中,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正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擠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著重于促使學生運用主流意識形態自覺辨別事物的是非真偽,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進而促進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當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的具體路徑解析
(一)培養優秀教師隊伍,發揮主流輿論引領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培養一支政治立場堅定、道德素質過硬、能夠引領網絡發展、認同當前主流意識形態、具有極強的說理能力、在遇到問題時能做出較好反應的青年教師隊伍。青年教師也應當是掌握網絡知識的行家里手,他們既能夠憑借個人的專業知識指引學生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觀點和方法去認識解決問題,又能夠通過網絡新媒體技術改變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致力于豐富網絡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進而使我國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更加輕松活潑,更有親和力。
(二)構建特色話語權體系,堅定青年學生“四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要在新時代開辟意識形態工作新局面,進一步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努力開創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新局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建構,需要教師不僅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理念,更要努力學會從戰略高地上爭取話語主動權,改變長期以來的被動地位,化被動為主動。教師要用簡而清晰、接受度高的話語,介紹和宣傳中國特色道路、中國經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把中國先進的治國理念上升為中國話語權,提升國際認可度,堅定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權體系。
(三)搭建優質高校自媒體平臺,堅守網絡意識形態陣地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媒體,建立學校的官方自媒體運營平臺,使學校、學院、班級等平臺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培養思想態度積極、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干部,通過發揮學生干部的帶動引領作用,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此外,學生工作部門要抓住青年學生的興趣、個性等特點,舉辦學生喜愛的高雅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比賽、教學講座等,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融入主流意識思想,幫助學生克服在校期間遇到的挫折,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2]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01-26.
[3]劉瀾.網絡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6).
[4]陳小環.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5]柏華.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
[6]王永貴,張曉忠,夏禹,等.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劉洋溪,陳瑞婷.加強高校在網絡空間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9).
[8]李玉春,李姍姍.高校新時代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對策研究[J].科技風,2020(6).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