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珍
摘 要: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面向全國高校正式發布,將課程思政列入高校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多項研究表明一些思政元素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密切正相關。本研究以實證數據為支撐,從學習情境、學習興趣、學習目標、自我效能感、自我實現五個方面探討課程思政如何提升大學生學習動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生;學習動力;策略
新時代對大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然而大量研究數據顯示,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缺乏必要的動力。從國家層面到學校層面,層層高度重視的課程思政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這一問題,便成為我們積極探究、努力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顧名思義,“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知識、經驗或活動過程中。這一過程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正如著名哲學家馮契提出的“化理性為德性”“化理論為方法”?;诖?,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或能力。綜上所述,課程思政可以定義為把思政作為主要概念,以通常所說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通識教育,以及所有專業課程構成的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
二、學習動力
李洪玉在《學習動力》中指出,“學習動力在非智力因素結構中占據核心地位,這一內部動力將引起和維持個體活動,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標進行,是其他非智力因素,如需要、興趣、情感、意志等的前提和基礎”。
00后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主力軍,其學習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多項研究均顯示,大學生由于性別、專業、年級等的不同,在學習動力方面并未出現顯著差異,但是目前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卻是個非常普遍、需要重點關注的現象。該現象主要表現為大學生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玩手機、和同學聊天甚至睡覺。有人針對高校大學生發放了900份調查問卷,調研發現,只有13.33%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不缺乏學習動力,86.67%的大學生則不同程度地缺乏學習動力,有3.33%的大學生表示完全喪失了學習動力。
三、課程思政提升學習動力的策略
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學習內部動力的主要來源有提升自我知識與能力,為了自己長期的發展,不甘落后于人,對學習活動或學科內容感興趣,奉獻祖國,等等。課程思政可以通過強化這些來源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課程思政為學習動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情境支持
社會心理學家在特定的情境中研究個體或者群體的行為時發現,規范社會角色能夠成為情境影響的主要來源,群體能夠對個體造成強大的從眾壓力,即使群體顯然是錯誤的時候也是如此。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趁機不斷滲透。功利主義、“學習無用論”等思想對新時代大學生的不斷滲透和影響,導致部分大學生形成了錯誤的學習觀和人生觀。與此同時,隨著自媒體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網紅、網絡小說、網絡游戲、短視頻等隨處可見,與學習相比,這些更容易讓00后大學生獲得即時快樂。在這種不良情境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受從眾效應影響,加入了這一隊伍。然而,觀看娛樂小視頻、玩網絡游戲等會占據大學生很多課下時間,甚至是課上時間。這將分散大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長期以來會導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庸俗化。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使各類課程,如大學語文、專業課程、素質文化類課程等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專業知識的顯性教育和思政育人的隱性教育相統一,最終構建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币虼耍枰迅咝K枷胝谓逃灤┧姓n程教育之中,融入高校課程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節,將德育融入日常的教與學,實現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最終形成“課課有思政,處處有思政”的大環境。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通常會根據社會情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為0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情境基礎。
與此同時,課程思政創建的積極情境減少或者根除了部分學生受不良價值觀影響而產生的學習動機弱化的現象。例如,教師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平等、公正等理念在每門課程中展現,給學生營造平等、公平的學習、生活氛圍。這一氛圍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社會主導的現實的價值取向是公平公正的,可以消除部分大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產生的消極心態,讓其意識到平等是社會的大環境,有付出才有收獲,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這一思政元素既可以降低甚至消除社會不良因素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負面影響,又可以提升其學習動力。
(二)課程思政幫助大學生提升學習興趣,萌發學習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生雖然表示想要好好學習,但無法對學習提起興趣。強烈的學習興趣能夠促使大學生產生積極探索、主動求知的學習精神。因此,學習興趣的濃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學習的動力趨向。
課程思政可以增加知識點背后的科學故事,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學科產生興趣,提升對專業的認可度;課程思政可以增加學科領域中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狀況及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讓他們產生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進步的積極性和渴求感。這種積極性與渴求感會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
(三)課程思政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確定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
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只有短期小目標。因此,明確自身學習需求,確立自身學習目標并督促自己完成學習目標是新時代大學生的當務之急。
社會發展學說指出,當個體發展到青少年階段,其主要面臨的自我意識任務是自我同一性的沖突,需要通過新的榜樣人物來檢驗自我。在尋找榜樣的過程中,偶像崇拜產生了。因此,偶像崇拜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自然進行的必要過程。課程思政將學科歷史人物、名人故事融入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學科偶像、專業偶像,讓大學生的偶像從影視明星轉到在自己所學專業、學科領域里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巨匠、杰出人物身上。這些巨匠身上除了高深的學術造詣,還有強大的人格魅力,為大學生在面臨自我同一性沖突的情況下尋找榜樣提供選擇對象。這一榜樣的確定為大學生明確終身追求目標提供了方向,有了自己追尋的目標,學習動力隨之被激發。課程思政中涉及的學科、專業領域里的著名人物、專業人物與大學生的專業貼合度更高,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自己的學習榜樣,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
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通過開展偶像、榜樣教育,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盡快找到努力的方向,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大學生在所學專業方面可以樹立自己的專業偶像,多了解和接觸專業領域里的榜樣人物,促使自己在學習上進步,做好專業學習的規劃。我國的杰出人才(如屠呦呦、程開甲、黃旭華等)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英雄人物(如杜富國、劉傳健、張玉滾等)應該作為主流的榜樣人物被新時代的大學生認知和崇拜。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等頒授儀式,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感動中國人物等報道都應該被新時代的大學生熟知和學習。這些可以引領大學生積極創新,爭做時代弄潮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實現自我價值努力奮斗。
(四)課程思政幫助大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強化學習動力
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并且最終取得自己所預期的結果的能力。對于大學生學習而言,自我效能感體現在其產生想法并做出學習的行為,以及最終獲得學習方面成就的能力,它的強與弱影響著大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且由于學習信心充足,相應地會產生更強的學習動力。從大一至大四,大學生隨著年齡增長,知識層面和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自我效能感也會隨之提升。但目前部分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仍然不足。一份針對94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將激勵學習動力效果差歸因于自我信心不足,可見自我效能感在影響大學生行為選擇的同時,還影響著其努力程度和堅持程度,對大學生的學習具有重大影響。
調查數據顯示,崇拜不同偶像的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差異(F=5.60,P<0.001),其中崇拜著名人物的被試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在課程思政中,各學科全方位、全過程地引入學科巨匠、杰出人物,為大學生以著名人物為偶像提供強大的基礎,進而為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供條件。
課程思政改革要求我們從各相關領域出發,結合實際,讓祖國未來的棟梁樹立“四個自信”。例如: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特色、理解中國文化精髓、樹立文化自信,進而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在文化素養方面的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在醫學課程中,講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普通大學生在家鄉參與志愿服務的故事,讓大學生產生強烈共鳴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強化大學生的學習意志,進而強化學習動力。
(五)課程思政幫助大學生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促進學習動力提升,維持效應的產生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的人類最高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搜索引擎也更加便利,這些新技術在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部分大學生的懶惰性和依懶性滋生,使其變得被動、浮躁、懶惰。00后大學生進入大學生活后,失去了老師和家長的指導與監督,很容易失去對夢想的追求。課程思政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如《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政治認同、文化素養、家國情懷等”,作為隱形指導者會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夢想。因此,在課程思政中,教師通過講述專業課程領域內的著名人物、特殊貢獻者等背后的成長故事,讓大學生在了解故事的過程中激發自身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讓大學生認識到前輩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經過努力實現夢想,自己在和平優越的環境下更應該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大學生在這樣的激勵之下才能不斷維持并強化自身的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
[2]李洪玉,何一粟.學習動力[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28).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4]代夢.大學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與歸屬感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2020.
[5]李白.新時代大學生學習動力的教育激勵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0.
[6]馬川.“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基于近兩萬名2018級大一學生的數據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9(3).
責編:紅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