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平 姚軻 韓建平

摘 要:作為教學質量評價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元化的學生評教模式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水平。我國高校現行的學生評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難以真實反映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等問題。本研究以蘭州理工大學為例,探索在學生評教模式中引入形成性評價理念的可行性,分析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思路,以期為高校完善教學質量評價保障體系和破解學生評教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生評教;形成性評價;評教體系
學生評教作為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學生對教師授課情況的評價,有助于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也有利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但在實踐過程中,當前各高校主要采取終結性評價的方式,“一評定終身”,而終結性評價忽視了教師的授課過程,其結果既沒有幫助教師改進課堂教學質量,又沒有給學生更多的參與空間,導致評教主體和客體對評教過程都存在一定的偏見,從而造成現有的學生評教存在目的錯位、信息失真、方法片面、結果主觀、信息反饋滯后等問題,一直為廣大師生所詬病。因此,引進新的評價理念來補充完善現有質量評價保障體系已刻不容緩。
一、形成性評價研究現狀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專家斯里克文在《評價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中首次提出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他認為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活動計劃、方案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活動提供反饋信息,從而提高活動質量的評價”。目前,形成性評價因其能及時反饋信息、隨時改進策略等優點而被教育者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近年,對形成性評價運用于某個單一課程教學方面的研究較多,如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體育教學、藥學專業化學實驗課程、英語課堂教學、高中英語寫作等,相關學者也對形成性評價在學生評教方面的應用進行了研究。然而,針對如何構建形成性評教指標體系卻鮮有研究者做出詳細說明。
二、形成性評教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獲取真實評價結果的前提。目前,各高校的學生評教體系主要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重點圍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來開展,與學生評教所追求的“以評促教”“以評促建”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是完善現有質量評價保障體系的關鍵。筆者以蘭州理工大學為例,對其進行探討。
(一)指標設計原則
形成性評教指標體系應該根據教學理念的發展變化,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課程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持續改進等原則來設計。首先,評價體系要求多樣化,要以充分調動師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為前提。其次,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收獲和體驗為出發點。最后,評價指標的確定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和教學階段的特性來進行調整、升級與改進,從而更好地服務教學。
(二)指標內容設計
以理論課為例,根據課程的進程,我們將形成性評教指標體系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設計,一級指標共分為三個維度,即學生對教師期望(課前)、教師課堂教學(課中)、學生學習效果(課后)。如下圖所示:
1.學生對教師期望(課前)。該指標由兩個二級指標組成,便于任課教師在課前發放問卷以獲取學生對教師教學方面的期望、教師與學生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等方面的信息,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師生間互動矛盾,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及時解決課堂中出現的狀況,從而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具體觀測點內容如下:教學方面——課堂教學能夠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創新,知識點講解透徹,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學生方面——主動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關心學生的情感動態,對待學生一視同仁,信任學生且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2.教師課堂教學(課中)。該指標由六個二級指標組成,任課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授課情況來布置評價任務,使學生從教學設計、課堂管理、課堂講授、課堂輔導、教學評價、意見建議六個方面來對本門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過程性評價,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讓其能夠更多地參與教學,幫助任課教師改進課堂教學質量。具體觀測點內容如下:教學設計——提供課程的教學安排,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恰當處理,合理運用教學媒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堂管理——課堂管理嚴格確保正常課堂教學秩序,有效利用課堂時間確保準時上下課;課堂講授——授課過程中語言生動且通俗易懂,教學內容與先前所學知識相聯系,能夠脫稿授課且條理清楚,講課內容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且介紹學科領域最新進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課堂輔導——能夠傾聽學生的問題與意見,能認真批改作業并答疑,能推薦學習資料并幫助學生深化學習內容;教學評價——及時反饋作業和考核的結果與意見,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意見建議——你希望教師針對哪些問題講解更多,你對本門課程的整體評價是什么。
3.學生學習效果(課后)。該指標由三個二級指標組成,便于任課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及時獲取學生學習信息,根據問卷結果及時調整課程計劃,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具體觀測點內容如下:知識鞏固——課后能夠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任務,課后能夠復習課程所學,課后經常與同學討論課程內容;內容掌握——能夠輕松跟上課程進度,準確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節課的基本原理和理論、能夠應用課程中的基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總體評價——你對自己本門課程學習效果總體評價如何。
在制定具體的形成性評教指標時,教師須對本研究提供的具體觀測點加以細化,應當以學生的視角和切身感受來進行調整。例如,觀測點“教學方法有創新”可調整為“你對任課教師在教學方法創新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想法”,觀測點“提供了課程的教學安排”可調整為“教師是否向學生明確說明了本門課程的整體教學安排”等。當然,上面所列出的指標項內容仍不夠全面,在具體構建形成性評教指標體系時,教師還需要做進一步分析和論證。
三、形成性評教應用實踐及作用
(一)應用實踐
為便于形成性評教能夠順利進行,蘭州理工大學購置了新的教學質量保障系統,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推廣。該系統基于移動互聯網,實現了將功能部署于微信客戶端來進行隨堂評價,方便任課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使用。首先,任課教師或教學管理人員能夠通過手機或電腦對學生發起評價任務,可根據實際需求選用不同的評價指標來完成評價,也可根據專業和課程性質對指標內容進行自編。其次,學生可通過實名或者匿名、在規定時間內、不同的地點(校內、校外)利用微信客戶端來完成對任課教師或課程的評價任務。最后,該系統能及時對評價數據進行處理和統計,使任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通過系統后臺及時獲取各評價者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結果。
(二)面臨的困境和解決思路
1.科學改進評教指標。目前,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根據現有條件制定的形成性評教指標體系在課程指標的個性化設計上還有欠缺,尚未能按照課程性質進行具體劃分。隨著新系統不斷被廣大教師接受和使用,教學管理人員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共同商定指標內容,采用核心指標與彈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形成性評教指標的完整體系,在保證核心指標內容的前提下盡可能按照不同的課程類型(如專業課、公共課、必修課、選修課等)設計出相對應的課程指標,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評教。
2.合理控制評價頻次。目前,學校鼓勵任課教師每學期多次使用“隨堂評價”,但是對于間隔多久進行評價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指導方案。如果評價次數較為頻繁,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心理,導致學生隨便應付評價,評教結果就會出現不真實、不可靠等問題;再加上評教主要由任課教師來進行操作,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且教師對于形成性評教結果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困擾。因此,將形成性評教的頻次靈活化、彈性化將會更有利于評教活動的開展,可在每學期的多個時間段進行,根據課程的課時和進度靈活安排評教次數,從而規劃出分階段、多層次的評教方案。
3.有效運用評價結果。形成性評教結果將主要運用于對教師“教”的持續性改進。一是優化課堂教學。形成性評教致力于及時向教師反饋教學評價結果,以掌握當前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成果、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等,這為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供依據和方向。二是服務教師培訓。教師、學院、學校能夠分級查看形成性評教信息,學院或學校根據評教結果可組織存在同類問題的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通過問題分析、技能培養、經驗傳授等,引導和幫助教師認識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弱化考核比重。弱化形成性評教結果作為學校獎懲性考核、人事管理決策依據的比重,從而真正有效地服務于教師課堂教學的持續性改進。
(三)形成性評教的作用
1.有助于完善質量評價保障體系。形成性評教機制的引入,增加了評教的過程性和多維性,完善了現有的教師質量評價體系,可有效彌補終結性評教時效性差、反饋不及時等不足,形成性評教與終結性評教相互結合,能夠讓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管理部門等利益相關者都獲得滿意的評教結果,對于解決當前高校評教所遇到的困境具有積極意義。
2.有助于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形成性評教使教師能夠及時獲取上課過程的評價結果,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想法和需求,方便教師及時處理、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進行調整,這樣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3.有助于調動學生評教的積極性。形成性評教使得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可以真正參與各種課堂活動,并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讓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主動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對提升學生評教意識以及構建課堂良好師生關系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天蕓,姜禹杉.高校學生評教制度及其效果探討:基于S大學的評教數據[J].高教探索,2015(7).
[2]尚明霞.形成性評價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12).
[3]梁俏,崔雷.形成性評價反饋互動策略的設計與應用[J].高教學刊,2019(15).
[4]王躍,宋揚.形成性評價對大學英語專業閱讀教學的指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
[5]曾健.體育教學形成性評價實施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1).
[6]楊金香,李俊波,白慧云,等.藥學專業化學實驗課程中運用形成性評價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15(10).
[7]李少華.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探析:評《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8(4).
[8]李向勤.形成性評價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9(3).
[9]陶心琢,高國全.中山醫學院隨堂評教機制的實施與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1).
[10]柳金金,郭小曼,肖杉.隨堂評教在教學活動中的實踐與研究[J].科教導刊(下),2019(30).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