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亭
內容摘要:語文學科被稱為百科之母、社會公器,是學習一切學科的基礎,而識字與寫字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內容,更是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教師有必要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基本精神,培養能夠適應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型人才。但在實際的識字寫字教學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教師思想觀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枯燥、關注點片面狹隘、未與傳統文化充分融合等等。因此,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提供給語文教師一些建議,如:轉變觀念、技術運用、滲透生活、勤于反思、深化國家認同等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語文 識字與寫字
漢字是記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延續中華文明的紐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正確的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通過練字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性情、審美,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中華文化的崇敬。識字與寫字教學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和重點,需要教師高度重視與良好的實施。將核心素養融入到教學之中已是我國教育面臨的迫切需要。但在實際的教學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識字與寫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意識觀念落后,素質有待提升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腦打字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工書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度依賴于PPT呈現教學內容,很少有教師去進行專門的書寫技能訓練。大多數語文教師自身書寫存在不規范性。部分老師偏重于文章內容賞析、文本解讀、情感剖析,完全忽略寫字教學,把寫字教學僅以家庭作業的形式布置下去,對于生字本作業要求較低,只要書寫正確即可。在字音方面,教師普通話發音不標準,帶有明顯的方言色彩。教師職業具有“示范性”,學生具有“向師性”,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教師不能以身作則,加強對書寫的關注度,學生將很難有所提升。
(二)授課形式單一枯燥,學生興趣低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第二學段,要培養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但在傳統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機械訓練的方式,通過反復朗讀、抄寫讓學生牢固的掌握字音以及書寫。在反復枯燥的練習之中,學生逐漸喪失對漢字的學習興趣,難以挖掘漢字之中蘊含的智慧與魅力。
(三)關注點片面狹隘,忽視審美藝術
健康的審美是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的關鍵,教育應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實用性,忽視審美性、藝術性。字音是否標準、書寫是否正確,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而握筆姿勢是否規范、坐姿是否端正、間架結構是否合理、筆順是否顛倒基本被忽略。練習寫字只是為了不寫錯、不扣分,考試中不予考察的則很少涉及。難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忽視其美學價值。《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識字寫字教學中應遵循“多認少寫”原則,但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反復抄寫,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造成學生厭寫、厭學情緒。
(四)脫離構字法,未與傳統文化充分融合
漢字之所以源遠流長,是因為它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集中表現,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關注了漢字書寫的科學性,其背后蘊含的思想性未能充分的與教學相結合,未能將漢字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大部分教師只是通過圖片向學生展示漢字由甲骨文轉變成楷書的動態演變過程,但并未涉及到深層次的、字理層面上的講解。漢字作為象形字,背后包含著豐富的字理和字義知識,但部分教師由于缺乏相關漢字學知識又急于讓學生牢記寫法,將漢字“胡拆亂講”,例如:教師在講解“婦”時,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將其解釋為“古代女性由于地位低下,仿佛被一座大山壓在身上”。這種講解或許會使得學生記憶得更為牢固,但不符合漢字的構形理據,不利于學生對傳統漢字文化的學習。
二.核心素養融入到識字與寫字教學之中
(一)轉變觀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規范漢字書寫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部分省市已將“寫字等級考試”納入到學業水平測試之中。以上海市為例,全市五年級和九年級學生都需要進行等級測試。這也就意味著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彰顯,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觀念,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明晰教學內容重難點,具備指導學生的基本技能,進一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在教學之中,自覺摒棄傳統教學中已經落后于時代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發揮家庭教育在促進學生成長方面的作用。讓家長自身意識到識字寫字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營造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家庭氛圍。
(二)技術運用,教學方法多樣化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給我們更多的教學平臺和資源,學校電子設備逐步完善,教學工作也應朝著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提升教學效率。同時,還能進一步促進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動態的呈現與漢字有關的視頻、動畫、音頻、歌謠、音樂、圖片等資源,創設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使得教學生活化、多元化,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提高學習效率。
充分利用漢字的構字法進行教學,將漢字的“音、形、義”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對于字詞的含義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例如:“明”是由“日”和“月”組成,其本義為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既要遵循漢字的構字規律,還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規律。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增添學習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
(三)滲透生活,處處皆為教育
充分發掘校園中的隱性課程,提升校園整體文化氛圍。學習的機會、實踐、資源處處都有。走廊、墻壁、板報、建筑、學校的文化氛圍、校園的規劃設計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育資源。學校無小事,處處皆教育,將識字寫字融入到寫作教學、閱讀教學之中。語文教師應敏銳地洞察身邊一切可以改造、利用的資源。學生寫作時,也是一個鍛煉書寫的好時機,例如:作文課上,評選優秀作文時,不僅僅考慮文筆,還將書寫美觀程度融入到作文考察之中,評語中增添書寫質量評價。開展漢字藝術展,專門設立一個“最美漢字獎”,將書寫美觀的作品,收集展示,供同學們欣賞、學習。這不僅極大地鼓舞了認真書寫的學生,還在班級里營造了崇尚書法的氛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位。
宜昌市某學校,使用學生的書寫作品作為校牌,每兩周一換,從學生的優秀書法作品中海選而來,學生都以能上校牌而自豪,這無疑對學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潛移默化的提升了練習書法的積極性,增強榮譽感,同時激發學生對漢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深化了對國家的認同感。
(四)勤于反思,掌握多種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教師應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反思的能力。可在班級設立“糾錯本”,讓班級同學共同收集平時易混淆、易讀錯的字詞,記錄在冊,如:“必須”和“比需”,分別闡釋其含義“必不可少的”和“一定要那樣做”,再舉出例句“水是我們的必需品”和“我們必須按時吃飯”。將這些字詞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在班級出版、打印,發給班級的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遇到錯誤,記錄、思考、反思、總結的習慣。通過舉一反三,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總結漢字書寫規律,采用多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運用多種學習策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進行筆畫教學時,以“豎”為例:我們可以讓學生觀察哪些字的“豎”是懸針豎,哪些是垂露豎。最終總結出來,一般情況下,“豎”在最后一筆是懸針豎,它是起到貫穿的作用,如:中、十、豐;其他時候是則常為垂露豎,起到支撐的作用,如:重、王、土。對比學習也是漢字教學中一個重要方式,通過對比,有利于學生進行區分、識別漢字。以“機”和“朵”為例,這兩個字都是由“木”和“幾”組成,讓學生觀察、思考、區分,探索書寫規律。
(五)人文積淀,深化國家認同
書法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境界修養,每一個字、詞背后都蘊含著一個獨特的故事或深刻的哲理,教師應善于挖掘漢字背后的特殊意義。如“個”:撇捺都是出鋒,最后一筆一定要是垂露豎,這就像做人一樣,一個人在社會上,不可以鋒芒畢露,否則傷人更傷己。又如“木”:當“木”作獨體字時,“撇、捺”要舒展開來,但是,當“木”作為偏旁出現時,“橫”要縮短,“捺”變“點”,這都是為了給右邊的字騰出地方,這也告訴了我們,只有自己在的時候,你可以無拘無束,但當有別人在時,要為他人多考慮。教學中,傳授這些知識,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廣博,產生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感。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應具有更加開放的思維以及廣闊的視野,識字與寫字教學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師應采用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的策略,把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融入到識字寫字教學之中。充分落實貫徹核心素養所提出的育人目標,培養出新時代背景下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張明鳳.識字寫字教學中如何凸顯傳統文化教育[J].人民教育,2018(19):53-56.
[2]黃蓓.對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的一點認識[J].漢字文化,2020(14):80-81.
[3]邱彩萍.小學低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3(03):88-89.
[4]鄭悅,蘇虹.識字寫字教學應重漢字文化傳承[J].語文建設,2018(12):69-71.
[5]朱國亮.淺談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S2):20-21.
[6]豆苗苗.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小學低段識字與寫字教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