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珍
內容摘要:以壯族嘹歌為研究對象,運用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現代“交往理性”理論,破解壯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及成因,從人際和諧與交往理性的視角審視壯民族的民族性格及民族特點。
關鍵詞:嘹歌 交往理性 和諧
壯族嘹歌是自戰國時期至明代幾個不同歷史時期流行于平果、田東、武鳴、巴馬一帶的民歌發展匯集。壯族嘹歌是壯族文學的瑰寶,它最早通過口頭進行傳播,后經一批專家學者廣泛搜集整理出版。筆者以羅漢田研究員用壯文轉寫、漢文翻譯而出版的《平果壯族嘹歌》為研究對象,運用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理性”理論,探析壯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及成因。
一.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理論的要義
德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認為:“一個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語行為除了語言學表達的可領會性以外,還要求交往過程的參與者準備達到理解,要求他們高揚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滿足。”在哈貝馬斯看來,“合理的社會交往中互相理解”是交際雙方“達到和諧一致”的一個前提條件,而“理解”的主要媒介是語言,語言又是“社會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人際交往的“和諧”說到底是語言和諧,語言和諧是理性交往的一個充分條件。交際雙方“相互地予以滿足”是語言和諧的最佳形式。
二.和諧對歌:壯族男女交往理性的表現形式
《平果壯族嘹歌》包括《三月歌》《日歌》《路歌》《賊歌》和《房歌》五部民間長詩,共計24000多行,通篇采用男女對唱的方式展開。男女雙方既是表達者,也是接受者,雙方無論是圍繞著農事活動、戰爭場景進行交流,還是圍繞習俗禮儀、倫理道德主題進行溝通,男女和諧始終是對歌的根本目的。
(一)相互激勵以達成“和諧”
嘹歌五部長詩中的《日歌》是一部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宣言和檄文。其主題是抨擊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和“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封建倫理制度。《日歌》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有家室的人,他們不顧官府的禁令,公開交往,大膽對歌,重溫舊情。男主人公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心聲:“人說由他說/說成藤就攀/說成棉就紡/全當耳邊風”;“人說由他說/楓木砍三段/上段有人評/下段有人論”;“越罵越不怕/像蜘蛛爬繩/父母斷吃食/餓死也無怨”;“寧棄沙畬地/寧棄村口田/寧棄家棄產/不棄我情妹”。女主人公也表達了自己為了追求愛情幸福甘愿承受各種非議和磨難的決心:“怎樣我也離/就像牛摔軛/離出你就娶/別棄我爛賤”;“山高也去砍/水深也去撈/爹不許進去/跳梯去跟哥”;“沙棘叢連叢/錯節又盤根/咱得配夫妻/心似牡丹花”。對歌男女雙方均以歌傳情,表達各自力求擺脫現實中的婚姻,實現“離婚再結婚”的熱切愿望,思想一致,語言和諧,充分展現出壯族人重情執著、敢愛敢恨、敢想敢做的民族性格。
嘹歌的另一部長詩《賊歌》是壯族文學史上反映土司社會的第一部作品,主要講述了發生于明代嘉慶年間的聲勢浩大的“八寨起義”。全詩圍繞著三個部分的情節——被迫出征、臨別叮囑;征途艱辛、戰場殘酷;戰后還鄉、重續情緣而展開。在第三部分情節對唱中,男方因分別時間長、“戰敗”等原因,言辭表達中滿含著愧疚、自卑,女方則體貼入微,耐心疏導并鼓勵男方,使得男方慢慢地卸下心理包袱,交往理性達到了“和諧”的目的。如以下兩個片段的對唱:
A:
男:天邊月明靜/滿天星光閃/去年到前年/曾否提到我
女:各人在一方/想你也不知/與同伴閑聊/總要提起你
男:天邊月明靜/滿天星光閃/年頭到歲末/曾否想念我
女:天邊月明靜/滿天星光閃/盼哥年連年/做夢就見你
男:天邊月明靜/猴進林尋果/獺下水捉魚/哥去找情妹
女:天邊月明靜/猴進林尋果/獺下水捉魚/你不來找我
男:月亮明又靜/猴進山躲藏/雀相約進林/雌雄兩相跟
女:皓月明光光/不見猴上樹/不見雀進林/哥你找別人
B:
男:騎馬過塘邊/見情妹梳頭/想去討口茶/怕丟丑便罷
女:騎馬過上面/見情妹梳頭/不進是客氣/不找是嫌棄
男:本想進妹家/手腳還沾血/沾敵酉血污/能進妹家不
女:進來吧情哥/不怕手沾血/用毛巾擦拭/用柚葉水洗
男:渾身臟又臭/滿身臭汗味/臭煙熏火燎/臭塵埃硝煙
女:每日三換洗/每日換七新/哥你若進來/不問也有換
男:我想進妹家/怕死鬼來跟/怕老鬼來撞/讓子孫遭殃
女:哥你進來吧/不怕鬼來追/鎮鬼有道士/制它在門外
《嘹歌》中男性與女性的交往形式是語言上的交往,通過男女雙方的積極對話、真誠交流,誤解得以消除,矛盾得以化解,體現了哈貝馬斯所推崇的“交往理性”。
(二)“反其道而行之”以達到“和諧”
嘹歌男女對唱即男女對話,即男女雙方圍繞著某個話題進行對話。嘹歌只有男歌書,沒有女歌書,男方先開腔,女方沿著男方的歌路對答。對答的形式內容相對靈活,女方對答時根據內容、場景等各種因素,故意跟男方“唱反調”以達到“和諧”的交際目的,在嘹歌五部長詩中占的比例也相當大。
《日歌》中的唱詞除了上文提到的通過相互激勵達成和諧外,男方為了表達自己死也忘不了“情妹”的決心,還采用了不可實現的假設復句,而女方故意越過男方表達信息的真實所指,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雙方的交流發生了錯位,但是由于前面做了大量的鋪墊,雙方已“擰成一股繩”,因而交際非但沒有產生障礙,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
男:妹說我忘你/挖坑種爛芋/爛芋還發芽/才是忘情妹
女:哥說不忘我/挖坑種爛芋/爛芋還發芽/你也會忘我
男:妹說我忘你/野草變禾苗/土狗變水牛/我才忘情妹
女:哥說不忘我/野草變禾苗/禾還長田里/娶妻就忘我
男:妹說我忘你/公羊會耙田/道公吃牛肉/死才忘情妹
女:哥說不忘我/公羊不耙田/道不吃牛肉/哥也忘我倆
男:妹說我忘你/石臼會生根/杵桿會發芽/我才棄情妹
女:哥說不忘我/石臼未生根/杵桿未發芽/你早把我棄
男:妹說我忘你/除非葑長棉/除非艾結豆/除非你又愛別人
女:哥說不忘我/葑草未長棉/艾蒿未結豆/早忘咱容顏
《賊歌》中男方出征前雙方“話別”的那一段對唱,男方“自詡”自己“心直”、“誠實”,“咒罵”女方“花心”、“狠心”,女方則反唇相譏,以此來表達“難舍難分之情”。如:
男:男人心誠實/多樣心不想/女人心不好/多見心就花
女:女人心誠實/多樣心不想/男人心最花/畫眉棄八哥
男:男人心最直/直似野芋桿/女人心最丑/見友忘舊夫
女:男人心最丑/見情人丟妻/男人心最狠/棄妻娶新人
男:男人心最直/路邊水不喝/女人心腸壞/愛喝牛坑水
女:女人心誠實/路邊水不喝/男人心腸壞/愛喝樓下水
男:女人心最淡/夫死也不哭/木還擺屋里/就去嫁新夫
女:男人心最次/妻死也不哭/木還擺屋里/就去聘新婦
男:女人心腸壞/亂認人為父/本不是你父/認也是白認
壯族嘹歌篇幅大,話輪足,話題內容豐富,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無論是“正向交流”還是“逆向交流”,都遵循了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基本精神,男女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達到和諧一致。
三.壯族男女“和諧對歌”的成因
(一)獨特的環境是壯族男女“和諧對歌”的基礎
壯族地區山多田地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說法。壯族人把大大小小平原或平地統稱為“峒”,“峒”里有水的地方種植水稻,稱稻田為“那”,“峒”和“那”連在一起叫“峒那”。一個“峒”就是一個小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是一個小社會。嘹歌的發源地右江河谷一帶的原住民是壯族先民,秦漢以后漢、苗、瑤等民族因不同的原因陸續遷入該地區,從而形成了該區域多民族雜居的基本格局:壯族住水頭,以種植水稻為住;漢族住街頭,以經營商業為生;瑤苗住山頭,以種植玉米等旱地農作物為主。在這樣由一個個“峒”組成的小社會里,各民族謹守自身的傳統習俗,同時也互相尊重周邊民族的風俗習慣,各民族互相學習交流,凡事以和為貴,共生共榮,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安穩的族際環境。嘹歌之所以能夠在右江河谷流行開來,嘹歌對唱男女交往理性的和諧,這跟該區域良好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
(二)男女平等觀是壯族男女“和諧對歌”的前提
對歌是對話,不是對抗,和諧是對話成功的根本保證。壯族男女自古就有通過對歌交友、倚歌擇偶的傳統,這說明壯族女性和男性一樣有平等的社交權利,甚至是平等的婚姻選擇權利。為什么同時代中原地區很難做到男女平等,而壯族地區的男女平等觀念卻如此深入人心呢?這除了上文提到的壯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外,還跟壯族女性自身的勤勞能干有很大的關系。據史料記載:壯族地區“男不知力田,女獨苦井。”“男多逸而女服勞,春秋田作及趁圩貿易皆婦女為主。”“婦女勤勞操作,負販謀生。”這些史料很好地詮釋了壯族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壯族女性才有資格在“歌圩”上跟男性從容對歌,結交異性朋友,物色自己的心上人。正如徐松石在其著作《粵江流域人民史》所講述的那樣:“(壯族)風俗,喜歡唱歌。他們的男女撮合多在春秋佳日聚眾歡歌的時候。……壯人每年有定期放浪數次,借歌唱以會男女。”劉錫藩在其著作《嶺南紀蠻》中有描述更具體化:“壯人群體作農,尤喜合唱,調之‘唱朗。‘唱朗,樂乃無窮,雖憊,弗覺也(朗,讀苦滾舌音。蠻女只朗場工作,靚裝華服,如赴盛會,男女常達百數十人,稱曰趕朗)。大抵蠻人歌謠,一以‘平民化‘兩性化‘團體化為其基本原則,而藝術又臻于完美,故能左右心靈,使人甜醉。”
壯族嘹歌是戰國至明代幾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歌匯集,我們今天研讀嘹歌文本,運用尤爾根·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理論關照嘹歌對唱的壯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成因,進一步認識到:壯族對歌傳統的延續,壯族男女兩性之間富于激情和詩意的對歌交流,折射出壯民族寬容、和諧、重情重義的民族性格。
參考文獻
[1][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2]《柳州府志》卷十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刊本).
[3]《南寧府志.風俗.水淳縣》.
[4]《天河縣鄉土志》卷59,《藝文》道光六年(1826修抄本).
[5]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學文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劉錫藩:《嶺表紀蠻.歌謠》,南天書局1987年版.
[7]羅漢田:《平果壯族嘹歌》,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單位:百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