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工作和足球運動改革發展是如今新時代高校體育發展的新主題,自我國提出“體教融合”改革以來,高校按照深化體教融合的工作部署加強了對足球運動工作的重視,深化校園足球運動體系,完善校內足球體系建設等都對我國整體的足球運動改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但是高校足球在體教融合發展的歷程中難免還會存在阻礙現實高校足球發展的障礙因素,因此本論文立足于對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足球發展的障礙分析,針對性地提出鼓勵高校足球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活躍高校足球教育,促進高校足球事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體教融和;高校足球;發展現狀
一、“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足球發展的障礙分析
(一)高校足球運動認知觀念存在偏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國家,然而重文輕武的傳統陳舊思想觀念也依舊埋藏于民眾的心中,影響著現代高校足球的發展。教育是人類進行社會競爭與社會生存的主要手段,高校教育是關系每一個青少年未來個人發展與幸福生活的關鍵工具。國內的足協主席陳戌源說過,想要倡導足球進步,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讓足球從校園搞起,在國民競技中從小培養優質的少年足球選手,從校園足球中入手,強化民眾對足球的認知,削弱足球運動的距離感,從俱樂部中青訓中入手,引領足球運動的時代風尚,加強宣傳足球的多元價值,唯有如此我國的足球事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進而與世界足球進行較量。西方足球也就是現代足球主要發源于西方,在設立之初就非常注重每一位學習足球運動青少年的個體發展狀況,倡導通過足球體育競技來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與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于此有著差距的我國高校體育運功由于過分強調足球運動的分數論與獎牌之上的功利性而導致現階段體教融合的固化思維影響著民眾的思維。
(二)高校足球評價標準過分重視競技成績
足球體育競技背景下足球運動作為一種體育運動的普通存在,具備著民主競技能力的重要體現的作用。足球體育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是處于與訓練運動成績完全分離的存在,足球體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育未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而是為了培養體育競賽成績優秀的運動員。高校體育教育多年來離開科學的足球運動評價體系,足球唯競技比賽分數論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未來這種教育教學實踐中,唯“分數”是很難帶動中國足球體育的長遠發展,最終會導致足球體育運動員成為因缺乏文化知識與生產技能難以在社會上生存的現象。高校足球究竟能否淡化這種現象、如何科學淡化這種現象,仍是擺在高校足球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唯分數論”的教育評價導向已經被社會詬病已經太久了,是時候該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加以剔除。
二、“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足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以育人為本的觀念發展高校足球
足球體育運動作為一種貫穿青少年嬰兒到老年長期性成長性的體育運動應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課程向主課看齊,以學生為體育教育的根本,關注學生綜合身體素質,而足球體育教育重點在于完善人才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改變“學習成績壓倒一切”的現狀;要借鑒傳統主課循序漸進的特點,從小學階段抓起,按照身體發展的規律逐步調整足球運動項目和難度,積極通過足球精神的引導促進學生心理美好品質的形成。教育部門還要加強對基礎一線體育教師的專業規模化的培訓,提高體育教師的各方面綜合能力與素養;提高系統化的針對性學習以便體育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之中更了解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水平與心理素質能力,通過運用因人而異的體育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實現自身的專業技能教育與中小學體育課程培訓的完美銜接。學校方面還要整合好校外各種優質的體育教育教學資源,鼓勵進行公共服務購買的形式將靈活多元的服務資源引入學校,為青少年提供關乎他們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多元體育服務。學校教育要以豐富高校足球的育人價值為根本,擴大學生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參與度,以提升學生的心理與身體健康素質為根本任務;知行合一,達到傳遞高校體育要傳遞的健康足球運動價值給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根本目的。
(二)完善高校足球培養體系建設
2020年云南省教育改革把初中學生體育美育考試分值大幅提高,體育分由50分直接提升到100分,音樂、美術分由10分提高到40分。這一全國范圍內提高體育分數倒逼體育教育的做法引起了社會很大的轟動,但近年來通過教育改革提高體育教育受重視程度的做法已屢見不鮮。這種方式對于量化體育評價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推動體育改革還需要剔除唯分數論的糟粕思想。普通高校要采用適當的方式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作為評價標準,全方面多維度考察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品質、體育專業技能、體育行為與體育精神。將青少年學生的全方面綜合素質測試成績結果納入學生體育成績的考核體系之中,以此提高高考體育制度改革的公信力。
高校除了要改革體育評價體系之外,對于體育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也需要進行多方面綜合改進。涵蓋小學、初中、高中與大學的完整全學段的體育教育培養體系是培育優質體育競技人才的重要政策,中小學傳統體育教育與高水平競技運動隊精準對接,如此培養的優秀體育競技人才才能打通競技運動員上升的通道,為各級體育賽事儲備了官方人才。還要發揮體育賽事對青少年競技能力的核心作用,青少年通過參加多層級創新型的體育賽事,激勵他們參加訓練競賽培訓的熱情,全方面提高體育競技的心理素質與專業體育競技能力。
結論:
體教融合則是建立在我國現實國情背景下的新發展模式,高校足球的發展則是一個“久久為功”長期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此背景下的高校足球擁有著中國特色的青少年足球教學培養體系。盡管目前高校足球還存在著運動認知觀念偏頗,評價標準過分重視競技成績等障礙,但是在體教融合政策的支持下以以育人為本的觀念發展高校足球,不斷完善高校足球培養體系建設勢必會擴大我國高校青少年足球隊伍,提高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水平,落實體育強國戰略,助力我國高校足球建設與足球事業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錫營,邢金明.退出、呼吁與忠誠理論視角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困境與出路[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3):123-127.
[2]尤佳,譚淼,秦旸,李傳兵.新時代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長期發展的實施路徑研究[J/OL].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7[2021-05-16].
[3]魯娜,馬艷紅.體教融合視域下日本學校體育政策演變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借鑒[J/OL].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8[2021-05-16].
[4]武培,董亞琦,李國棟,鐘建偉.體教融合政策的亮點、施行障礙與實踐路徑[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3):113-117+127.
作者簡介:
李榮峰(1989—),男,四川省資陽人,碩士研究生,昭通學院助教職稱,從事體育教學及足球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