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能力作為人才所必備的一項素質,同時數學作為初中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促使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承擔重任.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滲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可在滿足學科要求的同時,推動自身綜合素質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6-0036-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簡介:李娟(1979.8-),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
在新課改持續推進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而創新能力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采取多樣化教學策略達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意義
1.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創新為民族生息繁衍的靈魂,也為助力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21世紀為全面創新的時代,伴隨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才是否具備充足的知識并擁有靈活應用知識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科學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國際間競爭日益激烈,此競爭歸根結底即為人才的競爭,為創新力的競爭,目前國家發展、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即為創新能力,而中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及建設者,在初中階段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將會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否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千變萬化,而新時期針對創新型人才所提出的需求也日漸緊迫.教師在新教育階段,需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初中學生除應具備活學活用的創新思維能力外,還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并勇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約束,具備良好的創造能力,而上述能力的發展均需學生具備健全的基礎知識體系及廣闊的視野.實際上,上述能力的培養為一項長期工作,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逐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可滿足國家及社會對于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促進民族不斷發展.
2.發揮學科教育價值
分析素質教育發現,核心內容即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分析現階段初中階段的課程教學活動,應積極靠攏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所提出的需求,將創新精神落實于教學全程,促使所展開的數學教學活動具備啟發性,逐步引導學生具備獨立分析數學問題、獨立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可在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及學習過程中,推動自身運算能力的不斷提升,還可推動學生空間觀念、思維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對于社會現象、自然界產生求知欲,充分調動已掌握知識經驗,并以數學角度出發對問題加以發掘,分析并利用所掌握的數學方法展開問題的研究及探索活動,推動學生數學創新意識的逐步形成,借此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養成創新精神,充分發揮數學學科教育價值.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措施
1.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課堂問題的精心設計可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調動,首先,教師應設計適度性問題,對學生快速思維能力加以培養,其中適度性即指教師所設計的課堂問題應同大部分學生認知規律相符,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及知識水平相契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合理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思維,此時教師再予以適當點撥,長此以往,學生思維敏捷度將會大幅度提升,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部分內容時,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向學生提問,如何利用配方法方式解答x2+6x+7=0此方程,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直接將此方程轉化為(x+3)2=2的形式,并利用直接開平方法方式解答此問題,常規化的解題方式,使得學生思維無法得以啟發.針對此現象,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環節入手,可先向學生提問如何解方程(x+3)2=2,再讓學生探討(x+3)2=2、x2+6x+7=0兩個方程在實質上的異同之處,然后思考如何將x2+6x+7=0轉化為(x+3)2=2,最后由師生共同分析方程并完成一般規律的歸納,借此除可對學生認知能力加以考慮外,還可發揮過渡的作用.學生在課堂過程中可積極回答教師所提出問題,學生思維得以啟發,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其次應設計比較型問題,對學生求同思維能力加以培養.求同思維實則指學生通過多種已知材料的應用、歸納、總結及比較獲得規律性知識,并探求問題的統一答案,以求同思維能力發展及形成過程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比較型問題的設計,可有助于學生求同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原因在于求同過程即為借助歸納并總結大量相關聯的具體資料獲得結論,從中探尋共同點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相似三角形”部分內容的學習后,便可讓學生以性質、判定、定義等多角度出發對“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二者的異同之處加以比較,對其中區別、聯系予以明確.借此,除可幫助學生加強知識間的縱橫關聯,還可幫助學生對于知識內容形成深層次的記憶,還可相應提高學生思維活動抽象程度,強化學生求同思維能力.
2.創設真實課堂情境,調動學生創新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須對學習活動中學生所占據的主體地位形成充分認知,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加以轉變,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于嘗試并重視真實課堂情境的構建,促使學生可在情境引導下,將自身內在潛力充分發揮,調動學生對于某種事物的興趣,促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活躍自身聯想,并調動自身思維敏捷度.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參與者、設計者同學生積極探討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加減法”此部分內容時,便可借助情境的創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可借助此時機,肯定性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對學習的樂趣加以體驗.此可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調動.有心理學家指出,學生學習主動性及學生的求知欲即為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力并非自然所出現的,同教師所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密切相關,若學生對于某些事物產生探索興趣時,多會以積極、快樂的心態展開探討活動,并不認為所展開的探索活動為一項學習負擔,甚至會為解決某難題而廢寢忘食.學生在良好心境指引下,還可保持思維敏捷度,自身創新敏感性得以提升,借助積極的情感,還可實現創新意識、創新積極性的激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借助此種手段引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3.設計數學探索實驗,培養學生操作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即為猜想,此也為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式及推動學生科學思維模式養成的重要途徑,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探索實驗的設計,針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而言,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將驗證實驗及模擬實驗重新設計為探索實驗.以“摸球游戲的概率”實驗為例,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實驗活動,按照實驗——分析——討論的程序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在實驗的活動展開前,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展開探索,引導學生以實驗結果為依據展開分析及探討活動,針對此教學活動,學生產生參與積極性,且活躍自身思維,部分學生主動發言,甚至向教師提問.此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僅具備啟發性、探索性,同時還可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加以強化,還可有助于學生探究心理的激發,活躍學生思維,為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創造良好條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此部分內容時,便可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其一,應將課前所剪裁完成的△ABC紙片中的∠A、∠B、∠C分別剪下,并重新組合觀察所構成的角.其二,引導學生展開猜想,并獲得結論.其三,引導學生思考拼圖過程中自身所受到的啟發,主要即指,學生如何借助輔助線的應用對自身的猜想加以證明.教師借助此情境的創設,可幫助學生形成認知∠A+∠B+∠C=180°,借此對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形成感性認知.除此之外,學生借助拼角還可對定理證明方式加以掌握,學生在動手、動腦、動眼的實踐中,還可有助于自身觀察能力的養成,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此也為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設計數學探索實驗、創設真實課堂情境等諸多教學策略的采取,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喻福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之我見[J].信息周刊,2018(03):1.
[2]覃利認.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020):68.
[3]劉欣.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J].赤子(上中旬),2017(05):245.
[4]屠元剛.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06):217.
[5]嘎藏東知.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探討[J].中文信息,2019(10):129.
[6]陳軍標.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8(7):10.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