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通過有效的提問,可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有效的提問既能夠活化初中數學課堂,也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本論文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為研究切入點,對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6-0046-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簡介:沈仲成(1974.1-),男,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FQ)]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通過有效的提問,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使得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而實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另外,受到數學這一學科特點的影響,面對學生在學習中常常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通過有效的提問,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問題的引導,還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重視課堂提問,不斷提升提問的藝術性.
一、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現狀分析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尤為常見.但是多數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問題設置不科學,提問頻率高
一些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數量比較多,學生應接不暇,根本無法思考和消化,高頻的提問使得學生審美疲勞,學生隨著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的意愿降低,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不高.同時問題設置相對比較隨意,沒有連續性和梯度,對于學生的引導價值不大,無法體現提問的價值.
2.問題跨度大,提問方式單一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時候對問題的難度把握不夠準確,常常出現問題設置簡單、過難的現象,這樣都不利于學生思考和探究,只有與學生知識能力相匹配的問題才是最有益的問題.很多教師喜歡單一的提問方式,諸如: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如何驗證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這些問題不夠新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些教師提問的時候,為了節約課堂時間,給學生所留的思考時間比較少,弱化了提問的價值和意義等.
3.教師理答方式不科學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沒有馬上回答上來,或者回答錯誤時,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急于求成,常常選擇另外一名學生進行做答.這種錯誤的理答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也給其心理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就會對課堂提問產生恐慌,甚至不愿意回答教師問題,怕自己回答不上來、回答錯誤,導致其他學生的嘲笑.而對于課堂提問中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也基本上沒有過多的評語,基本上都是借助“好”等簡單的評語一帶而過.
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分析
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概念通常較為抽象,且具有很多公式,如果按照傳統化教學理念,教師在對概念與公式等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只是關注知識的講解,通常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并影響了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通過科學、合理的問題設置,既有利于師生互動,也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教學效果.
1.科學設計問題,提升問題的質量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應科學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首先,在設計數學問題的時候,應保證問題的針對性和導向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此為出發點,設置出具有針對性、導向型的問題,以免學生在思考和回答的時候,出現方向不明確的現象;其次,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提問是一種重要的課堂輔助手段,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關注問題是否具有探索價值,確保所設計的問題,可激活學生的思維,啟發思考,最終完圖1成相應知識的學習;最后,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出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否則,一旦所設置的問題過于簡單,不僅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會浪費課堂時間;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復雜,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逐漸喪失掉學習的信心.例如,在“分式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就對教學內容、學情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13m與m3m2這兩分式相等嗎?并說明理由?”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得以打開,結合分數的基礎性質,對其進行思考和解決,最終完成了相應知識的學習,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了思維的發展,真正實現了提問的價值.
又如,在“三視圖”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將四個正方形擺成如圖1所示的立體圖形,然后分別從箭頭所示的方向觀察物體,并畫出物體的正視圖、左視圖、俯視圖,那么,三個圖形長寬高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通過設置科學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深入的掌握三視圖原理,將三視圖在腦海中進行空間構型,還原立體圖形.
2.科學提問,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也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提問藝術,不斷提升提問的有效性.首先,應注重提問的時機.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在具體進行提問的時候,必須要掌握最佳的提問時機,例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開展討論探究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充分借助有效的提問,達到預期的目的;其次,適度提問.在具體提問的時候,教師應切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實際情況等,將提問的數量控制在最佳的范圍內,以免提問數量過渡,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例如,一節數學課基本上為45分鐘,按照每隔5分鐘提問一次的頻率,可將提問的數量控制在8個左右;再次,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數學課堂提問的時候,必須要改變以往的做法,切實結合整個班級中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照顧每一個層次的學生.例如,在“根號”這一部分內容學習的時候,針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以基礎知識提問為主;針對優秀的學生,則以高難度的問題為主;最后,在進行提問的時候,還必須要注重提問形式的多樣性,針對同一個問題,可以采用填空、選擇、判斷、改錯等不同的問題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進而全面提升提問的有效性.另外,在具體進行提問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借助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和回答等形式進行,不斷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3.留有思考時間,調動學生的思維提問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順著問題的“支架”深入研究初中數學知識.然而,一些教師常常提問后就讓學生快速回答,很多學生還沒有進行思考已經得到了答案,這樣就使得問題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之后,還必須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才能真正發揮提問的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在對基礎概念知識完成講解之后,設置出一定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并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最終完成問題的解決.例如,在“分式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教師在完成基本的概念之后,就提出數學問題:“長方形的長為a,面積為1,那么寬應如何表示?如果長方形的長變為2a,那么,它的寬又應如何表示呢?這兩種情況下,兩個長方形的寬相同么?之后,教師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并引領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進而實現初中數學的深度學習.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貫穿教學始終,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應切實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等,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提升課堂提問藝術性,并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進而全面提升初中數學提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余法宗.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藝術與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126+143.
[2]唐輝勇.新形勢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2):93.
[3]徐俊鋒.關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81.
[4]楊斌.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技巧[J].名師在線,2019(27):58-59.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