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群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歌詞,還能夠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唱歌教學活動中。不僅如此,肢體語言還能夠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提高他們的樂感。結合多年的探索經驗,為所有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利用肢體語言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一些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唱歌教學;肢體語言;掌握節奏
肢體語言,就是利用面部表情、體態、舉止等來完成表達的無聲語言。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對畫面的感受能夠更加深刻,因此,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小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個性內向等原因,對于開口唱歌感到十分害羞與緊張,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對自己的歌唱能力感到自卑。如果老師能夠利用肢體語言來開展歌唱活動,不僅可以逐步消除他們的緊張感與自卑感,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一邊動一邊唱,這是符合小學生生性好動的特點的教學方式。下面,本文從老師應該幫助小學生利用肢體語言掌握節奏、利用肢體語言理解歌曲情感、利用肢體語言傳播我國傳統文化三個方面,討論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肢體語言掌握歌曲節奏
音樂是一門動態十足的藝術,利用肢體語言幫助小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是培養他們樂感的第一步。很多作曲家在抒發內心情感的時候,會根據情感的變化與表達方式創作出不同的旋律,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這些節奏設計。如果老師無法用正確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就很容易打消他們的學習興趣。肢體語言十分豐富,老師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幫助學生掌握歌曲節奏,加強他們對歌曲的感受。《金色的秋天》中的《摘果子》就是為了通過讓學生邊動邊唱,掌握這首歌曲的節奏。《摘果子》一曲一共有四句,老師應該為每個句子安排一組動作。比如,在正式的課堂中,在唱第一句的時候,老師要與所有的學生一起,蹲下來做“摘草莓”的動作;第二句中,所有的師生要做“摘蘋果”的動作等。教師每做出一個動作,學生都需要唱出相應的歌曲,從而達到正確把握歌曲節奏的目的。
二、利用肢體語言理解歌曲情感
小學生對教師抱有一種敬畏心理,教師的一個神態、一個手勢甚至是一個呼吸都會影響學生。如果小學生在唱歌的時候,看到教師皺眉,就會產生一種消極情緒,他們害怕自己唱不好歌讓老師失望;反之,教師鼓勵性的肢體語言會加強他們的歌唱自信心。再者,教師的肢體語言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內涵,了解作者在作曲時所要抒發的情感。然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他們淺薄的生活經歷也使他們無法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抒發的情感。現在的小學生家境都比較好,他們很少做家務,更不要說下地干活。因此,他們對于豐收的感觸不深。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豐收,在《豐收之歌》中,我會用農民在勞作中的很多動作,比如,收麥子、剝玉米、累彎了腰、擦汗以及舉手歡慶豐收等動作,幫助學生了解農民勞作的辛苦以及豐收之日的喜悅。
三、借助肢體語言進行欣賞
例如在教學節奏練習時,讓學生邊學邊練、邊練邊記、邊記邊創作(即先口念節奏,然后手腳并用的拍擊節奏,再接著就是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節奏表演各種動作),又如,我在教學第三冊《學我做》演唱歌曲時,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適當地加入了一些律動(也就是運用肢體語言)來開展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低年級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開發學生的表演能力。鼓勵學生們大膽的進行肢體想象,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氛圍之中,教師根據音樂的感情色彩進行肢體動作的編排,結合學生們活潑好動的特點,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進一步的理解,繼而增強學生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與學習。
音樂的學習離不開學習者的感知,通過學習者的感知才能真正的對音樂進行表達,無論是在演唱還是舞蹈動作表達上,小學低年級學生并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一切都在不斷的學習之中,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打不到一定的深度,這導致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并不能真正的去感知音樂,投入到音樂的情感之中,在演唱的時候自然找不到情感的出發點,最終失去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但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具有著無限的想象力,他們自由的天性里蘊藏著很多的可能性,因此,音樂教師應該抓住低年級小學生群體的這一特點,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的結合肢體語言,鼓勵學生們進行大膽的想象,努力創造出濃厚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們大膽的進行表演。學生在音樂學生中,對音樂的感想、感悟和感受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使其更加愿意進入到音樂這個神圣的殿堂中。
四、利用肢體語言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與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減少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注。針對這個問題,新課改強調要充分利用學校這一平臺,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很多小學生從未接觸過其他民族,使他們對這些民族文化很陌生。如果單靠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方式進行,學生便會選擇死記硬背。即使學生記住了,但時間一長,所學知識越來越多,就會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識混淆在一起。因此,老師可以利用肢體語言來傳播我國的民族文化,用這些民族的經典舞蹈動作來讓學生對不同民族的歌曲進行辨別。在湘教版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藏族的歌,還有新疆的歌,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歌曲,我在講藏族歌的時候,會配有齊眉晃手、前后擺手等動作,幫助學生了解藏族特色。在教授《新疆好》這首歌曲時,我會配有動脖子、碾步等動作,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唱歌的情感體驗。這種教學方式操作起來十分簡便,沒有固定的形式,十分靈活,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呆板的唱歌教學。它不僅可以“強化學生音樂審美體驗”,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作力。教師要利用肢體語言,幫助小學生掌握歌曲節奏,這是培養他們樂感的基本要求;幫助小學生理解歌曲內涵,感悟作者情感;幫助小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利用不同民族的不同舞蹈動作,使其牢固、清晰地記憶不同民族歌曲的不同特點。
參考文獻
[1]楊竹君.肢體語言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6(7).
[2]高干.試析小學英語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