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摘 要]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學校課堂改革,應指向學生未來發展,促進學生自主成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滿足學生個性需求,關注學生全面素養。為了更好地推進“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框架下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結合學校實際,文山初中于2018年10月在原有“雙互課堂”的基礎上實施“律動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 生命化;律動課堂;建構;思考
“律動課堂”是在生命化理念下,在充分尊重學生生命成長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尊重學生主體差異發展的基礎上,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為根本、以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為目標的課堂。課堂教學緊扣“自主預習,質疑問難;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當堂反饋,拓展延伸”三個環節,堅持學生主動、教師主導、問題主線、活動主軸,把學生預習與教師導學,學生合作與教師參與,學生展示與教師激勵,學生探究與教師引領,學生達標與教師測評融為一體,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切實做到以學定教,教基于學。
一、自主預習,質疑問難
“律動課堂”的學生自主預習環節,是以導學案為載體,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根據導學案中的學習目標、導學問題、學習方法,嘗試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展開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過程。這一環節的關鍵在導學案設計。
(一)“律動課堂”導學案編制應凸顯精準
導學案是“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是一種集教師的導、學生的學、學生的練、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導學案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的“路線圖”“方向盤”“指南針”。
導學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導學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過程。其中學習過程要求按照三個步驟進行:“自主預習,質疑問難;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當堂反饋,拓展延伸”。導學案的設計要求凸顯三個問題:要到哪里去?(學習目標);怎樣去?(學習材料、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到了嗎?(目標評價)。因此,導學案的設計要最大限度地“以學定教,以教導學,以評促學、自學為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律動課堂”導學案的使用應著眼增效
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導學案進行預習時,應注意提醒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補一補、測一測。
1.讀一讀。預習時要認真,要逐字逐詞逐句的閱讀并用筆把重點畫出來重點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做出記號,作為和同學對學和群學時的重點。
2.想一想。對預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礎問題,可以用以前的知識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問題,可以記下來和同學討論,通過積極思考去解決。這樣有利于提高對知識的理解,養成學習的良好思維習慣。
3.說一說。預習時對感到認識模糊的知識,可以與同學進行討論,在與同學的合作交流與探討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既增加了學生探求新課的興趣,又掌握了弄懂知識的實際用法,對知識有個準確的概念。
4.寫一寫。寫一寫在預習中是很有必要的,預習時要在書上圈圈寫寫,像語文上對字詞的理解,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數學上的概念運算公式等讀明白了的問題的理解,對疑難問題的記錄等寫在書上,便于和同學們交流討論,更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提高。
5.補一補。新舊知識間往往存在緊密的聯系,預習時如發現學習過的要領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預習時弄明白,并對舊的知識加以鞏固和記憶。而且要對教材上沒有涉及,但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我們要做適當的增補。
6.測一測。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識,要讓學生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既能讓學生反思預習過程中的漏洞,又能讓教師發現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較集中的問題,抓住重難點。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優化合作方式
同質互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內學習程度相當的兩個學生固定結成對子進行互學,通過互學,相互解決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導學案中預設的沒有解決的問題和自學過程中新生成的問題。并用雙色筆標記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
異質幫學:在同質互學的基礎上,由組內的優秀學生固定或隨機結對幫扶一名學困生,幫助學困生解決個人自學和同質互學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
小組群學:在同質結對互學和異質結對幫學的基礎上,每人將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提交小組內進行交流,在繼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由小組長根據遺留問題或新生成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進而確定小組展示的內容為下一步小組展示做好準備。
(二)凸顯合作實效
1.狠抓合作參與率。把合作參與率作為課堂評價的重要指標,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關注那些不善于參與小組的合作學習的學生和那些獨霸小組活動與發言權,不給別人機會活動與發言的學生,把握適當的時機,以談心的方式了解其原因,然后進行恰當的引導和教育。二是沒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或者自我表現的欲望不強的學生,認為自己會,展示不展示,交流不交流探究不探究都無所謂,因而把自己與他人割裂開來,只管自己學。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出及時、正確,且能打動學生心靈深處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參與之后的喜悅與快樂,讓學生認識到自我表現之后被人賞識的成就感。而那些經常獨霸小組活動與發言權,不給其他同學機會的那些學生,要引導他們認識到合作與團隊精神的重要性,要幫助他們養成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此外,要有意識地把小組成員的參與率作為評價內容的一項指標。
2.創新細化合作學習評價機制。評價內容要多樣:組長職責評價、分工合作評價、互助合作評價、幫差脫困評價以及參與程度、小組發言、評價他人、自主學習、質疑問難、課堂測試等方面內容都要有所涉及。
3.切實加強教師對學情的了解,進行有效指導。教師的主導主要體現為:科學分組、發掘優勢;培養習慣、誘導方法;點撥解惑、評價激勵。
(三)及時充分展示
“展示即發表,展示即提升,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創造,展示即成長”。只有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表現欲,才能增強學生的自尊心、榮譽感。
1.糾錯。利用學生的學習新知過程中的認知沖突資源,一般把認知沖突又分為兩種,一是學習主體內舊知與新知的沖突;二是不同學習主體間,由于其成長經歷、社會生活不同,導致對同一新知的認知不同,從而產生個體間的認知沖突。無論哪一種沖突,都是高效課堂的重要學習資源,都必須利用好。
2.點撥。通過點撥,實現對知識理解的提升。由于學生的年齡、心智以及掌握基礎知識、社會活動經驗等局限性,學生間的沖突,辯論,往往會陷入低水平循環的怪圈,俗稱車轱轆爭辯,這樣的爭辯,意義不大,浪費時間資源,苗頭一現,教師要及時介入,適時點撥。當然,點撥的主體也不一定是教師,如果你發現有一個學生眼睛里泛著光,也要把這樣的機會大方地送給他;教師,絕不在課堂上與學生爭風頭。
3.對抗。對抗是一種相對激烈的學習狀態,這時,無論是直接對抗的雙方,還是觀點傾向明確的其他小組之間,都會“劍拔弩張”,此時此刻,傾聽、思維、表達都進入忘我狀態,是學習的巔峰時刻。
4.質疑。如果說對抗更多地表現為團隊行為的話,質疑則更多以學生個體行為的方式出現。質疑,不僅讓課堂更加有活力,更重要的是,質疑培養了學生的發散、逆向的思維。
5.拓展。要求把課本知識與學生的成長體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課本知識的應用和學生的真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基礎性學科的學習與最新的科技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教材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信息載體,課堂不再是莊嚴肅穆的學術殿堂,一切都有了溫度、味道、色彩。這樣做,不僅師生的視野開闊了,學習內容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學習有用了,有感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就增加了。
三、當堂反饋,拓展延伸
這一環的“魂”是堂堂清,關鍵在教師時間調控及檢測方式。當堂檢測意義不僅僅只是對學生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的測試,而且應當讓學生通過檢測,真正感受到“學有價值”“學可致用”,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根據反饋情況適當拓展延伸。
1.教師根據學情分層檢測。檢測題目呈現方式不拘一格,可以由教師將精編、精選試題直接印在導學案上,也可以由小組長設計,在導學案整理后根據組內的情況隨機設計。
2.學生當堂達成學習目標。導學案中達標檢測部分,要力求課內獨立按時完成,不準學生討論及抄襲,教師也不做指導。
3.達標測試檢查的形式靈活多樣。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長之間互查、小組長檢查或是抽查部分學生,但最終要達到把握學情,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
4.測評節奏要快、反饋要及時準確。這里需要特別指出,教師要“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通過“小紙條”“口頭”等形式檢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試卷測試或者作業。
5.測評時,不僅要看學生是不是學會,還要看是不是“會學”“樂學”“創學”,是不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是不是全員參與,精力投入度高不高,目標達成度高不高。
“律動課堂”力圖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當堂反饋,拓展延伸”三環節的精準把握,努力實現“三個擺脫”“四個轉變”。
“三個擺脫”:一是擺脫“知識為中心”,教學要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二是擺脫“教材為中心”,教學要體現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與把握,但又不囿于教材,要超越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完善教材;三是要擺脫“教師為中心”,教學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師生互動,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樹立教學的民主觀。
“四個轉變”:一是教學的設計要從立足于“教”轉變為立足于“學”,從學的角度設計教,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背景設計教學;二是教學的實施要從注重學習的結果轉變為注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積極思維,掌握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并學會學習;三是教學的收效要從注重學習的外在變化轉變為注重內在變化,不僅要看掌握了多少知識、技能、方法,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成就感;四是教學的組織形式要從“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經歷和實踐的機會。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