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緣

摘? 要:本文主要以本人執教的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四節常見的脊椎動物為例,重點闡述如何利用PAD教學落實核心知識,提高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科學;脊椎動物;教學;問題;平板
常見的脊椎動物這節內容比較簡單,但是知識點比較瑣碎,讓學生系統化掌握本節內容,熟識科學方法是很重要的。2020年10月筆者在校內開設公開課,結合PAD教學高效完成課堂教學,本文將結合教學片斷重點闡述如何PAD提升課堂實效性。
一、多維角度觀察,掌握科學方法
同學們很少有認真對脊椎動物進行觀察,也較少通過科學方法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提前做好分組工作,學生分別帶來了小金魚、林蛙、海龜、陸龜、鸚鵡、倉鼠、兔子等動物,教師為學生提供合作觀察的平臺,師生合力共同營造學習的機會。告訴學生觀察法不僅僅是看一看,也可以嘗試摸一摸,聞一聞,掌握正確的科學方法。
教學片斷2:
師:只是看圖片一定不過癮,接下來讓我們實物觀察一下。小組觀察桌子上的小動物10min,并在PAD上填寫觀察記錄表,其它方面同學們可自行補充。
設計意圖:
小組討論環節中,通過PAD回收學生的答案,獲取每組的觀察記錄表。學生們的合理分工加上PAD教學的應用,使課堂效率顯著提高。課堂上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才有意義,學生親自動手觀察,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悟更透徹,記憶更深刻。
二、小組匯報成果,落實重點知識
教學片段3:
生:我們組觀察發現魚的體型成流線形,為了減少在游動時受到的阻力,靠尾巴擺動;
靠鰭來游泳;抓的時候抓不住,是因為體表有鱗片,會分泌粘液,保護自己;摸的時候是涼涼的,所以是變溫動物;用鰓來呼吸;
師:那請問有觀察過魚怎樣用鰓呼吸嗎?(學生較疑惑,并沒有細致觀察到這一環節)
師:通過視頻更具體地觀察魚的呼吸,并思考視頻中的問題。為什么魚的鰓成鮮紅色?
生:鰓的表面布滿了毛細血管,所以成鮮紅色。
師:是的,還有哪些同學能補充魚類的特點嗎?生:說明魚是卵生。
師:沒有錯,我們還可以從排卵方式上來觀察記錄。受精方式是體外受精。
師:很好,我們從以上幾點共同總結出魚類的主要特點。請同學們類比出自己組動物類別的特征,并派出一名代表進行講解。
生:我們組講解的是鳥類,代表動物主要是鸚鵡,鸚鵡的體表有羽毛,用翼飛翔,它的呼吸方式是用肺呼吸,補充一下是氣囊輔助呼吸,這里是為了更加適應高空中長時間的飛翔。當我們去摸鳥類的時候它是溫溫的,所以是恒溫動物,排卵方式屬于卵生,受精方式是體內受精。
師:用氣囊輔助呼吸是為了適應飛翔,那鳥類還有哪些特點是為了適應飛翔呢?讓我們觀看視頻來了解。(學生們認真觀看視頻)
師:請同學們根據快問快答寫出鳥類為了適應飛翔的任意一項特征。
(學生進行平板快問快答快速給老師答案)師:所以動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
設計意圖:
學生們通過平板進行成果匯報,共同總結脊椎動物的特征,再快速寫出鳥類為了適應飛翔的結構特點,既節約時間,又能夠幫助教師在短時間評價學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思考的意愿,也有學習的動機,不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歸納問題的能力,更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掌握了核心知識[1]。
三、橫向歸納總結,實現思維進階
學生在了解五大脊椎動物的動物特征后,教師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圖表,培養學生觀察
總結能力。小組總結時候是通過每一類別總結,在觀察圖表時候可以橫向對比找到不同的地方,進而得出進化順序,提高學生通過圖表獲取事實證據的能力。
教學片段4:
師:橫向對比一下有哪些特征的發生了變化呢?
生1:從生活環境上來看,是從水生到陸生。師:可否展開說明呢?
生1:兩棲類要分成幼體和成體,就像青蛙,幼體是蝌蚪,生活在水中,成體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陸地。師:所以呼吸方式要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
生1:幼體蝌蚪,用鰓來呼吸,還保有魚呼吸的痕跡;成體,就要用肺來呼吸,皮膚輔助呼吸。師:好的,非常好,還有同學看到哪項特征發生了變化呢?
生:呼吸方式,從爬行類開始用肺呼吸。對于爬行動物來說,他已經開始擺脫了水的環境對它的限制,實現了陸地生活。為了適應在干燥的陸地上生活,爬行類的體表有鱗或甲。師:所以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是兩棲類還是爬行類呢?生齊:爬行類。
生:還有鳥類,為了適應飛翔,用氣囊輔助肺呼吸。生:體溫也發生了變化,鳥類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變成恒溫動物,自己調節體溫,保證溫暖。
生:生殖方式!哺乳類為了增強繁殖能力,提高成活率生殖方式變為胎生哺乳。所以哺乳類動物是結構最完整、功能最復雜,也是最高等的動物。
師:這一系列的改變都是動物在不斷地進化,也是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通過分析能告訴我脊椎動物的進化順序嗎?(學生通過平板作答)
設計意圖:
教師合理引導學生通過橫向對比,再一次細致分析出每種動物類型的形態和功能相適應,提高學生通過圖表獲取事實證據的能力。讓學生經歷一場關于脊椎動物演變的頭腦風暴,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實現科學思維的進階,展現高階思維。
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合理運用學生的假期時間準備教學用具,展現出科學課堂的魅力。教師讓學生觀察小動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做成果匯報,培養學生的思考、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展現自我,大放異彩。最后橫向對比,提高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最重要的是結合了PAD 的應用,把學生的答案直接映入眼簾,讓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吸收情況,讓知識點落實的更快,課堂更具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符方陽,巧借創新實驗提高初中物理課堂品質——以人教版“變阻器”教學為例[J].中學物理,202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