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鵬
摘 要:高中歷史學科不僅能通過豐富的史實材料來塑造學生的歷史觀與世界觀,并且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融合起來,可以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基于此,本文對高中歷史學科中情景教學與情感教育的融合使用措施展開了研究,希望能夠幫助高中學生深化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并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感教育;情境教學;巧妙融合
引言: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都僅僅只是將高中歷史當成是一門理論性課程去記憶其中的知識點,但是對于各個歷史現象背后所蘊含的人文情感與思想內涵卻沒有進行深刻感悟,如此一來便使得歷史教學中的情感價值大打折扣,原本教材中想要借助歷史典故傳遞給學生的思想教育也沒有能夠得到體現。因此在新時期,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出生動的學習情境,從而促使學生情感能夠在其中得到升華。
一、高中歷史課程中將情感教育與情境教學相結合的實際價值
(一)加深學生的歷史感悟
所謂情境教育,即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手段,將相關的史料信息等教學資源融合起來,從而為學生還原出趨近于真實的歷史背景,使學生能夠在其中快速汲取知識養分;而情感教育則是強調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將自身代入到歷史事件的角色當中,站在經歷者的角度去對歷史事件進行感悟。將二者相結合,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重要作用。以教材中對七七事變的描述為例,傳統教學中在開展七七事變的教學時教師僅僅只能夠通過教材中的文字以及圖片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整個事件的經過,而這樣的形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客觀的了解事件起因以及影響,但是學生卻缺乏對整起事件的情感融入,無法與其產生情感共鳴。然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播放電影片段的形式來向學生展示這段歷史時期發生的慘烈景象,從而加深學生對實力的感悟與了解,使其透過文字表面收獲更多地知識內容[1]。
(二)促進學生情感升華
高中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完整過程,而在于借助史實資料來開闊學生的學習視域,并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文化涵養,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能夠今后的發展中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然而,僅僅通過單純的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記憶并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其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思想教育內容,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構建出真實的歷史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歷史事件融為一體,進而跨越時空隔閡,從歷史事件中吸收優秀的思想內涵[2]。
(三)幫助學生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相互融合,可以使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化、立體化。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文字表面聯想到更加豐富的內容,從而產生更多地思考,并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性。以鴉片戰爭為例,由于年代間隔過于久遠,再加上教材中對與該事件的描述僅僅只是進行了精簡的概括,因此學生對于該事件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一些關于鴉片危害性的相關知識,并詳細講解一些有關該時期流傳的民間故事,讓學生在了解了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之余,也可以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細節掌握得更加詳細。這些內容雖然并不是教材中強調必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但是卻可以讓學生腦海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面貌變得更加豐滿,從而使學生在今后接觸這一階段的歷史事件時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3]。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情境教育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加強對教學情境的塑造能力
隨著新形勢下對高中歷史教材以及教育目標的全面調整,人們不難發現在對學生理解能力上,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當前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師而言,需要盡可能全面的為學生介紹歷史知識,以此提高其對歷史的感悟能力。然而,由于受到教學時間與高考的限制,高中歷史教材不得不一再精簡教材中的知識信息,從而能夠將主要的知識內容凸顯出來。雖然有效地實現了以碎片化的時間、空間節點幫助學生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但是對于強調完整的歷史教學來說依舊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于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的高中歷史課堂來說,教師只有不斷地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延伸出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并借助更加證實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加深知識感悟。
比如在介紹辛亥革命的知識內容,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是以辛亥革命的發展歷程作為主線,課堂教學方向主要集中在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方面。這些內容雖然能夠滿足學生的考試需要,但是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強行記憶其中的知識點,不僅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感悟。為此,教師不妨將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單獨列舉出來,將其在辛亥革命前后階段所發生的一些人物經歷作為支線故事補充到學生的課堂中來,讓學生對清朝末年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及階級沖突產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從而在內心中對于辛亥革命發展的必要性以及歷史影響有了更多認可。而確保這一切能夠有效開展的前提,便是教師在課余時間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結合學生的興趣趨向,去了解各個時期發生的歷史典故,其中擇取有價值的內容補充到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當中從而在為學生構建出生動的學習情境之余,也能夠加深學生在此過程中的情感體驗[4]。
(二)融入歷史,在教學活動中加強情感交流
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所產生的情感共鳴,一方面是對歷史事件中的人物經歷產生感觸,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交流、引導。因此在情景教學中,想要提高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實效性,以上兩種因素缺一不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高中歷史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形式便是為學生“劃重點”以及展開“事件分析”,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變得格式化、機械化,絲毫沒有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所在。長此以往,只會導致學生逐漸喪失歷史學習的興趣,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為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形象,以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形象加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而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在交流情境中獲得更好地學習體驗與情感體驗[5]。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秦朝統一中國這部分知識內容時,以往教師只重視對這一行為的政治影響與歷史影響進行分析,但是對秦國政權只維系了短短幾十年便迅速滅亡所產生的歷史教訓,卻沒有很好地傳遞給學生。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一些秦朝末期施行的一些暴政,以及反應那個時代的相關文學作品,如“孟姜女”“阿房宮”等等,然后參與到學生群體當中,與其共同討論秦朝實施這一系列舉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這些原因都帶來了哪些影響,從而加深學生對秦朝政權滅亡的感悟,并從中吸取一定的道理與經驗,避免自身在今后的生活當中出現類似的錯誤,實現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三)以情感為基礎,開展情景化教學模式
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情境構建的手段豐富多樣,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音樂或影像資料的形式來為學生進行情境渲染;也可以借助實物模型的方式在課堂上創設出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如將一些古人的服裝、用品帶到課堂之中,來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文學作品聯系起來,通過小說情節中的精彩段落來為學生構建出真實的歷史背景,以上種種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情境當中,并促使其主動對歷史知識展開探索。然而,想要在情景教學中實現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培養,僅僅通過這些手段也是不夠的,教師在構建情境的過程中,需要深刻解讀教學內容,思考其中哪些內容對于學生的情感培養具有教育意義,隨后以此為銜接點,尋找相關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完成教學情境的構建,從而實現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將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相融合的目的[6]。
比如在學習“辛丑條約”的過程中,雖然教材中一再強調該條約的“喪權辱國”,但是教材中對于這項條約簽訂所產生的影響,僅僅只是停留在了對國家層面的解讀上,距離高中學生太過遙遠,并不能夠幫助其徹底感悟辛丑條約對于整個民族帶來的屈辱感。因此教師在構建學教學情境時便需要以激發學生的民族榮譽感作為切入點,先是通過時事新聞為學生播放一些近年來國家對外交流時的不妥協態度,進而尋找一些紀錄片、文藝片片段,向學生展示懦弱無能的清朝政府,在面對侵略者時惶惶不安的畏懼心理,從而使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現下的幸福生活,去推測一下辛丑條約簽訂后,對當時的百姓會造成怎樣的重大影響,進而分析國家實力的提升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樹立學生正確的家國情懷。
結束語
將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相融合,能夠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提供給學生更加生動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對歷史知識產生更為全面的認知之余,也能夠通過歷史典故吸取教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詹毅、張旭楊.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4(01):147-149.
[2]吳路路、劉向陽.新課改下歷史紀錄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2):189-190.
[3]邵建鋒.構建教學情境,打造生動的歷史課堂——以中國古代史教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1):56-57.
[4]李靈、徐晨梅、劉炳勝、孫淑芬、王琦.現代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及其評價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524-529.
[5]陳麗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6):43-44.
[6]羅慧嫻.淺析紀念館“情境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東縱第二課堂”社教項目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