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于2017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其中明確提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課堂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每位歷史教師必須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依賴于課堂教學活動,而課堂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通過教師的“教”這一活動與學生的“學”這一活動的融合,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關于核心素養的內涵,學界專家有不同的看法,褚宏啟從四個角度來認識核心素養“第一,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不是全面素養;第二,核心素養要反映‘個體需求’,更要反映‘社會需要’;第三,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不是‘低級素養’,甚至也不是‘基礎素養’;第四,核心素養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體現‘本土性’的要求”①。王艷萍認為“核心素養,即‘關鍵素養’,是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素養,是反映個體需要及社會需要的素養”②。盡管人們對核心素養的解釋不同,但從中能看出核心素養是關乎個體發展需要及適應時代變化需要的一種關鍵素養。新課標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具體化,同時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創新精神,要求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因此,筆者認為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個體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所具有的必備品格、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一種綜合素質。
二、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伴隨著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迅速變化,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只注重知識掌握,忽視能力發展已不再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改變過于注重教材知識灌輸現狀,培養學生豐富視野
通過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強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兼顧探究問題能力的鍛煉;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同時兼顧審美情趣和責任意識的情懷培養;有助于改變課堂注重落實教材基礎知識,忽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現狀,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學生能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所學知識,這遠遠比灌輸知識要好的多。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精神
核心素養更強調培養學生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遇到的問題自主思考,查閱資料解決或是與他人合作進行探究解決這都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搜集材料進行解決問題,這中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自我約束,增加社會參與
在歷史課堂上,改變以往被動的學習模式為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科學、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而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也反作用核心素養的培養,二者相輔相成。學生有一定程度上的核心素養,會帶動自身人文素養和情懷的提高,他會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家國意識,這有助于促進學生社會參與。
(四)有助于推動新課改的完成
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及考查水平,引起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專家的重視。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光學生受益,教師自身史學素養也能得到很大提高,此外,還有助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新課改的落地生根。
三、歷史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部分教師史學專業素養比較低,而他們所教育的對象是已經具有自主意識和思辨能力的中學生,面對中學生提出來的學科問題,部分老師表現出招架不住的態勢。一部分歷史教師對新課標理念研讀不夠,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些歷史教師在教案設計、作業設計等方面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并沒有使他們的設計得到有效落實,這說明他們所編寫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案及作業等注重被領導及上級主管部門檢查,課堂教學不能完全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流于表面。
與此同時,筆者還發現部分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無味。一般來說,教師教學要考慮教材、學情等方面,在充分準備后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由于網絡資源的豐富,有的歷史老師不加任何辨別地去復制網絡資源,他們沒有考慮到網絡資源有的內容是真實的、但是也有很多虛假內容。網絡課件是怎樣的,老師就怎么講;教師參考用書怎么說的,老師就怎么做,這說明了教師創新偏少,教學方法單一且乏味。筆者認為原因在于,首先部分教師認為課堂教學只需要讓學生學會該學的知識就已經完成教學目標了;其次,教師教學理論沒有及時更新,片面重視課本上的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這種現象如果不能及時改正將會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極大地負面影響,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存在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認識程度不夠,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片面注重教學實績考核,抑制老師創造力。
(二)學生方面。在學校中,問及學生學習方面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喜歡讀歷史故事,不喜歡思考、探究歷史問題及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象。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片面注重死記硬背,認為只有牢牢記住課堂上的知識才能考高分,并不注意學習方法,這也說明了學生對核心素養的認識與理解不足。部分學生表現出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參與度不高,筆者認為,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或者是學生對于教師教學內容的適應能力不強。學生之間存在學習能力的差異導致核心素養培養現狀存在比較嚴重的兩極分化傾向。筆者認為,原因在于:由于自身素質所具有的差異,學生之間學習效率有高有低,再加上他們在學習上有多有少,又容易受到學習環境和家庭條件的影響。此外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足,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更大,對枯燥的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一直被要求,服從教師安排,聽從教師講解,所以存在沒有創新思維的問題。
四、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只有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是教學活動的交流雙方,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地位,以學生為主體,利用高超的教學手段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筆者結合在核心素養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淺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有哪些。
(一)深入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必須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教育教學理念,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的知識觀、教育教學觀和評價觀。教師改變以往過于注重學生知識掌握和考試分數,努力在課上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深入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及其含義,精準掌握五大核心素養的特點與功能,深刻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學生個體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歷史學科單一素養的培養,也要注意對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綜合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應注意從三個維度去設計,分別是學期課程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其次,教師應注意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能割裂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學情,教法等,使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偏離教學實際。最后,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對所設目標進行評價,可以選擇過程性評價或其他評價方式,以便考量學生具有的核心素養程度。在學習部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時,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學習冷戰、兩極格局瓦解等史實,養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顯得很空洞、過于簡單,同時對于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的指向也比較模糊。筆者認為可以把教學目標做一下修改,使之更能適應學生學習,可設計成:“認識冷戰的發生,嘗試辯證分析兩級格局瓦解和蘇聯解體,養成唯物史觀;認識冷戰、兩極格局瓦解和蘇聯解體的時空觀念”,這樣,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的培養目標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可明確指導學生的學習。
(二)認真分析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整合
新課標是教師分析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教師必須緊緊向新課標靠攏認真分析教材并進行整合。教師需要深入了解教材中的各個模塊,準確把握對各模塊所涉及的史事范圍、重要事件、焦點問題,巧妙地在解決以上問題時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聯系起來。整合教材內容可以根據模塊中關鍵學習問題,重點學習內容等方面設計綜合性的學習主題,例如對史事進行橫向練習、縱向比較等。
(三)樹立新理念,實施高效教學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不能向以往灌輸知識一樣去給學生灌輸核心素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學中養成核心素養、在做中養成核心素養。教師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重點,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全員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落實。
(1)實施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與當下時間距離較大,要使學生充分認識、感受所學內容,最好的途徑就是由教師設置教學情境,學生親自去感悟、理解。例如在講“新中國成立”時,教師可以播放“開國大典”紀錄片,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并且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般,增強了對這一重要史事的基本認識,樹立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成立的重要意義。
(2)問題引領式教學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是依靠對現成結論的死記硬背,而是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一定要以問題引領作為教學的著手點,設計的問題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以激發學生思考。此外,教師也可以嘗試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這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四)實施多元化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預設教學目標及時進行評價。可采取多種評價方式,例如:自評、師評、組評等方式,同時應注意評價語言要恰當、準確,及時進行評價反饋,以便調整教學活動。
結束語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于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通過學習慢慢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創新精神等,對于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01):1-3.
[2]王艷萍.論核心素養的含義、特征及本質[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3):93-95.
作者簡介:楊茜茜(1995.08—),女,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科教學(歷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