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藝源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審美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本質與核心,滲透在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審美為核心進行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 審美教育? 音樂教學模式? 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096-03
我國教育部于2011年頒布新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標準,明確地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定為音樂審美教育,即通過音樂對中小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今天,音樂教育成為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方式。
一、相關概念
(一)小學音樂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樂記》曰:“樂者,德之華也”。這是中國古代先賢對于音樂的認識,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是評價優秀人才的標準。可以說,沒有一項藝術可以像音樂一樣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通過音樂的學習可以培養人們全面而優秀的精神品格,從而達到審美的人生境界的重要途經。這些都說明了音樂在人成長過程中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了音樂教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也強調了其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當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標中,音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教育是教育和音樂兩個領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范疇。在教育領域中,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發展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領域中,音樂教育是社會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重要活動形式,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將音樂作為審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種手段,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傳承文化,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同時音樂教育也是培養人們全面而優秀的精神品格,達到審美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
(二)小學生心理特點
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藝術教育逐漸成為我國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從6、7歲到11、12歲這一年齡段進入小學接受教育,被稱為學齡初期。這一時期,小學生由于處于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的特殊階段,其學習活動的進行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具體表現為小學生在生理結構方面,大腦結構與機能得到突出的發展,神經系統進一步完善,這一時期是兒童增長知識的重要階段。國內外有眾多學者認為要強調早期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早期音樂中培養的音樂技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后期教育所無法超越的。在學齡初期,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大多是通過審美教育與德育互相滲透來完成的。美育是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鑒賞、創造能力的重要方式,而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的音樂教育應以審美教育為指導,實施音樂教學,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設計,更好的達到審美教育的實效。
(三)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審美與教育的結合,是培養人感知、感受和創造美的教育,也是培養人審美能力、審美情操的教育。美學創始人鮑姆加登認為,邏輯性研究理性知識,倫理學研究意志,這是已經確定了的,那么還應該有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席勒在此基礎上提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知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可見審美教育在教育中有著獨特、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僅僅是培養人對自然界、社會生活的審美觀點和欣賞能力的教育,還是培養健康人格、促使人全面發展,從而使人能以美的方式感受、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教育。
正如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所說:“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還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美育,尤其是音樂教育,是一種擅長抒情的藝術。音樂作為聽覺藝術,其最能直接、迅速地傳達并刺激到人的神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感受到音樂所表達的感情,甚至從音樂中追求情緒共鳴。這也表明了音樂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審美體驗。音樂是一門以審美為主的學科,在教育過程中,要將審美作為教育的手段和音樂教育的重要目的,只有這樣更好的實現音樂教育的“美育目標”。同時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質特征,要充分加強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有效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觀念,提升審美水平和審美創造能力。
二、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觀念。審美教育提供了音樂學科所需要的哲學基礎,適用于全體學生,貫穿于幼兒園到高中的所有課程,在空間上覆蓋于音樂課程的歌唱、演奏、作曲等所有方面。審美教育賦予音樂美的意義,創造出獨特的審美體驗。面對審美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雷默曾說:“審美教育可以被拿來象征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實體”。審美教育不是凝固的僵硬不變的理論框架,而是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理論。“寓教于樂”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點,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融入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作品美的闡述,使學生在美的觀念中感到愉快,得到享受,從而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
此外,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本質所在,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素養,在掌握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審美體驗是音樂課價值的最主要表現,是審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音樂以其特有的音響美、節奏美、旋律美能夠直接強化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要突出審美教育,要深刻的認識到審美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要將審美教育貫徹到音樂教育的全過程,尤其是音樂課堂教學當中。
三、價值意蘊
(一)音樂教學模式現狀
音樂教學是由施教者、受教者和教育媒介等三個因素共同構成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課業、選擇教材、提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是具體的、可操作的、程序化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當前,盡管“美育”有國家政策的支撐,人們對審美教育、音樂教育也不慢慢在重視,但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其“低地位”仍未得到改善,審美教育的實施和應用也并不深入和普及。大多數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仍舊延續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弱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學校對于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的重視度不夠。近年來盡管不斷進行課程改革,但是應試教育依然沒有有效的改善。“應試教育”的存在,人們過度關注升學率,不屬于應試考試范疇內的音樂課,便逐漸成為了被“遺忘”的課程。目前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常見的教育教學模式有:以培養和發展受教者情感和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培養和發展操作技能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學模式;以理解和掌握知識概念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學模式等。
(二)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體現
音樂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發揮著重要的情感教育價值。音樂可以分為輕音樂、古典音樂等多種類型,但不論是何種形式,在欣賞作品時,聆聽者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比如:貝多芬著名的《命運交響曲》,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了作者通過音樂所傳遞的直面困難,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在欣賞《歌唱祖國》等愛國類歌曲時,學生會深切感受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使自己在欣賞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些都從側面證實了音樂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情感類的教育,人們在創作、演唱以及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自身的品格和情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同時音樂教育作為我國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充滿“精神力量”的旋律,將學生帶入到音樂所創設的情境中,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情,以情動人,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加深情感體驗。
同時審美教育還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音樂不僅能夠流露出濃郁的情感色彩,更能夠生動的體現出某種精神狀態。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審美教育所表現出來的德育功能成為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所以,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到其內涵是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僅僅注重追求審美體驗。眾所周知,大多數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都是從學校教育以及教師、教材中所獲取的,就像上述論述審美教育的作用,如果學生在教育中首先接受到的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識,而是有助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審美教育,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呢?如果音樂教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將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融入教學理念,從學生的情感和審美體驗出發,引導學生聆聽、欣賞《我的祖國》《義勇軍進行曲》《命運交響曲》等,是否能讓學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洗禮呢?
相信答案一定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以情感和審美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式,讓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再一昧追求“專業化”,而是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不再把音樂課僅僅看作是一門學習識譜、唱歌、傳授技能的基本課程,而是注重學生參與度與情感獲取的滲透審美意識的課程。
(三)提升審美教育的舉措
筆者認為現今教育模式下以培養和發展受教者情感和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模式更適宜當今小學音樂課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并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了首位,這是音樂課的性質所決定的。音樂的本質是審美,音樂最根本的價值是審美價值,所以在其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是音樂課的核心目標。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首先是培養人,而不是培養音樂家”,必須將音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而不是極個別、極少數的學生,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使每位學生都能在音樂中有所收獲,得到成長。所以音樂教學不應該偏重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播,而是應該將其滲透在審美體驗中,讓學生感悟體驗音樂的同時,學習到相關音樂理論知識,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把握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以達到提高音樂素質,陶冶情操的目的。此外,音樂教師還應轉變教學觀念,緊貼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對課堂環節進行設計,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作為培養學生主力的學校應深入貫徹國家政策,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將“美育”真正的帶入校園,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對作為“美育”主體的藝術課程,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要擺在和“應試科目”相等的地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載體之一,決定了音樂教師的職責,培養學生鑒別美、感受美、傳遞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明確提出了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標準: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作為教學核心,同時把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動力。②因此音樂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對審美教育的理解,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并將其融入到自身的日常教學實踐中,促使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教學模式中不斷滲透,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對于美的學習和感受,同時要轉變教學觀念,音樂課的教學不再是只為了讓學生學會演唱、演奏歌曲,重視知識及技能的學習,而是將審美和情感體驗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四、結語
不論從當今社會音樂教育的宗旨還是音樂教育本身的屬性來看,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健全人格以及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等方面,音樂審美教育都顯得極為重要。同所有的教育一樣,審美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盡管在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筆者相信在社會快速發展、觀念更迭的今天,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于音樂教育、審美教育中,而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也必將會一一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聲健.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艾玲.淺談音樂教育中審美意識的缺失[J].藝術評鑒,2019(09):120-121.
[5]汪語嫣.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意識的培養分析[J].北方音樂,2018(2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