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紅
【摘要】為落實《中小學德育大綱》提出的“德育在各科教學中都進行”的要求,踐行立德樹人,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多花小心思,巧施大德育,無聲中讓德育滲透到學生心中,并生根發芽。教師實踐了提高思辨能力,培養信息道德;提高運用能力,踐行德育滲透;提高創新能力,感受技術價值等,使信息技術與德育水乳交融,從而收到信息技術教學與德育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德育;能力
《中小學德育大綱》中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 探究德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十八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是積極適應社會環境和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新要求。初中生的道德品質對其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極為重要,也是他們是否能真正成為祖國未來建設生力軍的關鍵。作為初中生的信息技術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日常教學中適時地做好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掌握信息能力的同時,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識,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德育的幾點做法。
一、提高思辨能力,培養信息道德
隨著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網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也不可避免地與網絡產生交互。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若不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將會給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處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思想教育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一)學會鑒別,取精華,去糟粕
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我們每天都會被大量信息包圍,有些自媒體平臺為了吸引大量網民點擊、評論和分享而獲得社交平臺的優先推送,信息內容往往夸大事實,聳人聽聞。初中生使用最多的是QQ、微信、搜索引擎和抖音等應用,這些應用里充斥著大量虛假或誤導的信息,好奇心強而鑒別能力不強的初中生難免不被文章標題或內容吸引而被動接受文化灌輸,從而被迷惑,甚至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因此,信息技術課堂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鑒別信息,取精華,去糟粕。如,課堂上與學生分享交流“如何看待2020年1月接收的‘武漢封城和‘東莞封城的信息”,讓學生對比分析,學會如何鑒別信息的真偽,并強調僅僅獲取信息是不夠的,還要對信息的可靠性進行判斷。如果長期對網絡信息不加評估地全盤吸收,我們綜合信息的能力就會弱化,容易受錯誤信息的誤導。
(二)自覺抵制,不受誘,不傳訛
信息在互聯網的傳播相對自由且速度極快,一方面為我們獲取信息、言論自由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但也產生大量的“網絡垃圾”——謠言。我們必須讓學生理解互聯網是如何“塑造”這些信息,在獲取信息的同時要對信息來源的背后勢力和其真實企圖加以辨識,學會抵制不可靠信息,更不要傳播“謠言”信息。如,分享某熱點新聞“2019年10月,無錫市某小吃店發生燃氣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0人受傷,引發關注。事后,某博主發布一燃氣著火后是先滅火還是先關閥的消防培訓視頻。視頻中一穿白色制服男子聲稱‘一旦燃氣起火了,先滅火再關閥等內容,引發大量轉發。后來,相關部門辟謠并發布權威答案:液化氣鋼瓶一旦著火,可以根據現場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置措施,并指出該白制服男子不是消防人員,凡是打著消防員名義推銷產品的都是騙子?!边@告誡學生對于未經證實的非官方信息,不能輕易相信,錯誤的消息會誤導大眾在危急情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為,有可能會危及生命,更不要輕易傳播,做到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
(三)主動維護,一發現,立舉報
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凝聚正氣、弘揚正能量,營造文明干凈安全的網絡環境,發現網絡謠言、違法和不良信息應主動向網信、公安機關進行舉報,盡量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如和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一群學生在馬路中拍抖音的行為”“如果你看到了,你會怎么做?”“如果有人邀請你一起拍攝此類視頻發布在抖音平臺,你會答應嗎?”等問題,互動交流探討,注意向學生滲透法治意識和維護文明網絡環境的責任意識,一經發現不良信息,學會及時舉報,阻止不良信息蔓延。
二、提高運用能力,踐行德育滲透
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有許多潛在的德育因素,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善于發現并創造性地利用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寓德育于教學中,達到教學與育人的雙重功效。如,學習Photoshop知識內容時,初中生都有較強的玩樂心,會利用學到的技術故意惡搞修改圖片,甚至會拿他人的照片來惡搞,這種行為要不得,也會侵犯他人的肖像權。這時,筆者會展示一些PS高手的惡搞圖做對比評價,引導學生要修圖就要修出搞笑而不惡俗的照片,但這需要內涵和技術,從而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提高自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然后,筆者再展示一些肖像侵權案例,讓學生明白惡搞他人頭像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希望學生不僅能成為技術高超的人,也要成為一個有道德和自律的社會公民。
三、提高創新能力,感受技術價值
信息技術能夠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將界定問題、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組織數據、形成方案的思維方法遷移并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感知和應用前沿技術,在技術與思想碰撞下,提高學生的創新活力,養成縝密思考,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質。如,在學習用micro:bit可編程嵌入式設備設計圖案時,可融入人文素養,讓學生設計一份禮物圖案(愛心、花等)送給爸爸媽媽,感謝爸爸媽媽的辛苦養育,將現實生活情境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建模和梳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在腦海中建立有關活動實施的模型,感受技術的魅力,體驗技術創造的價值。
塑造青少年美好心靈是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在日常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多花小心思,努力挖掘信息技術教材和生活中的德育點,做到事事、處處、時時滲透德育,從而收到信息技術教學與德育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解雯燕.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滲透品德教育[J].青海教育,2020(4):55.
[2]馬云霞.信息技術教育中如何滲透德育核心素養分析[J].學周刊,2020(8):121-122.
[3]謝莉鋒.德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0(2):39-40.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