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林
【摘要】當前,我國教育教學正處全新發展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也因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全新的教學任務和要求,迫切需要在教學理念、內容、方法、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為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系統分析引領小學數學教學高效發展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主要涉及重視學以致用、推進數學活動、開展教學游戲、實現師生翻轉四個層面。
【關鍵詞】新形勢;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優化。
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改變落后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調整教學策略、結構體系,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每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轉變觀念、創新方法,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發揮數學育人的獨特魅力。
一、重視學以致用,發展核心素養
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導致學生只會“紙上談兵”,難以實現靈活的運用,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適時擴大數學教學的范圍,使其從教材逐步擴展到生活實踐等更廣闊的空間,注意融入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個案、材料和資源,還原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無所不在,并以數學思維和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以“位置”這一課教學為例,本課程旨在使學生從上、下、前、后、左、右幾個方向,對位置有基本的認識,同時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所以,在初步學習后,筆者會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如,筆者會以講臺為起點,要求班級內從前到后第5位同學招招手,從后到前第8位同學點點頭,并讓學生說出前后左右同學的位置。此時,同學們都紛紛開始將基于課堂知識來進行討論。通過這種方法,既能使學生快速掌握課程內容,又能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二、推進數學活動,強化學生認知
實踐活動是數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學生才能直觀地反映出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刻地體驗和認識知識,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動力和保證。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傳授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適當地組織和推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動手、具體操作,使學生從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數學核心素養等方面獲得直接經驗,探索數學規律,主動發現創造。
舉例來說,在講授“認識圖形(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并且會辨認,不僅需要學生不斷的練習,更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認識,筆者為學生組織了手工實踐活動。如在活動開始后,筆者給每位學生發了幾張卡紙,卡紙大小相同、形狀不同,筆者會教學生利用卡紙來制作長方體,讓學生在實踐手工操作中,更好地去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和把握。
三、開展教學游戲,釋放學生活力
小學生喜愛游戲和自由。小學是一門嚴格的數學課程,教師應努力通過數學游戲激發學生的熱情和信心,使他們輕松融入數學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認識鐘表”這一課時,筆者會和小學生做相關的舞臺劇游戲,讓學生在看到時鐘上的時間時,能扮演成相應的角色。比如,8:30是教師正開展課堂教學的場景,11:45是家長接孩子的場景;15:30是學生下課嬉戲玩耍的的場景。簡而言之,學生們要看時鐘完成相關角色的裝扮。又如,在教授“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課時,筆者可以通過游戲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如,筆者可以找來不同的水果,如桔子、香蕉等,要學生借助相關道具完成相關計算。隨后,筆者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我早上去買香蕉,買3根,回到家里吃1根,晚上又買了1根香蕉,第二天又吃了1根,那么我現在還有幾根香蕉?在完成相應的提問時,學生們會展開思考,在筆者帶領下對數學進行深入的學習,增強自己學習數學的熱情和探索的樂趣。
四、實現師生翻轉,推動學生積累
要讓學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表現力,小學數學教師才能在課堂中迸發出更大的能量,使整個課堂的課堂活力有質的突破。教師要使更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在完成數學研究與探究任務前后,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畏難和懈怠的心理,使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例如,在教授“20以內的加減法”這一課時,筆者可以通過和學生互換身份,讓學生來做小老師,去講解相關的加減法內容,教師則當“學生”來聽課,讓師生通過身份轉換完成相關的探究任務,嘗試分析20以內的加減法。學生在完成相關講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夯實知識點的理解,筆者也會幫助學生分析其不足與問題的過程。
總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創新和優化,這已成為數學教學的必然。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認清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實現教學策略的調整和優化,最終才能夠引領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敬敬.趣味化課堂游戲? 讓小學數學教學更高效[J].辦公室業務,2019(10):56.
[2]劉麗紅.多元教學策略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J].華夏教師,2019(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