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沾
【摘 要】 近年來,語文界對“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研究熱情高漲,多文本閱讀活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說明了它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那么具體到我們的日常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該如何進行多文本閱讀的教學設計呢?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 多文本閱讀? 單元內? 語文教學
首先,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多文本閱讀的好處是什么?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平常的語文課閱讀教學一直都在進行,學生的課外閱讀也在跟進。無論是單文本閱讀還是多文本閱讀,閱讀有幾個鮮明的作用:提高修養,獲取知識,傳承文化。那么我們為什么更熱衷于多文本閱讀教學這種形式呢?因為多文本閱讀不同于單文本閱讀的地方是:課堂容量大,更多的時間可以放在學生的閱讀上,老師的講則必須是精講,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是同時閱讀幾篇文章,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這種閱讀形式更貼近“閱讀”的本真意義,或者說更貼近“閱讀”的本色;同時對于老師而言,相比于單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閱讀也給了老師更多的自由,在教學設計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教學方面則更多地體現了老師的個性與特色,語文課進而也異彩紛呈。
其次,多文本閱讀教學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怎樣的意義?目前出現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很多老師花費不少精力來進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尋找了很多課外的相關文章,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我覺得還是挺耗時的,有點兒舍近求遠。我們的教材在編纂時,已經是按照相同的主題進行了單元的編排,同一單元的文章為什么不能作為多文本閱讀的素材呢?如: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6課的《短文兩篇》,在同一課之內的兩篇文章《陋室銘》和《愛蓮說》已經能夠很好地讓學生體會“托物言志”這種表現手法,又為什么要尋找那么多課外的生僻古文來學習這個知識點呢?所以,我認為,如何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師的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在進行多文本教學設計之初,教師必須明確的就是“我為什么要設計這樣一個多文本閱讀課,我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只是同一主題的深化,老師要做的基本就是篩選相關的素材,推薦給學生,稍作點撥總結即可。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讀者的精神洗滌的過程,是讀者思考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任何一位教師都不能代替學生去做的。而教師的意義更多的是應該體現在教給學生方法和啟迪,“教是為了不教”。如果學生畢業多年,他依然手不釋卷,依然熱愛閱讀,專注于閱讀,能從閱讀中找到樂趣,甚至能從閱讀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成功的。
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思路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我認為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有兩個基本的思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所謂“同中求異”即在主題與寫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發現不同之處。例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楊絳的《老王》以及李森祥的《臺階》,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凡人小事”,可以就這個主題進行深入挖掘,開展多文本閱讀。但是如果進行“同中求異”的思考,就可以從寫人敘事的方法上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即通過典型的小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這是“同”,那么在寫人敘事的過程中是否還有個性化的“異”呢?通過這種方式的深入思考,還可以發現《阿長與<山海經>》在塑造長媽媽這個人物形象時,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揚的寫法,開頭寫了她許多“我”所不喜歡的特征,有的甚至是缺點。她卑微、粗心、丑陋、愚昧……這些都是作者對阿長的“抑”。正是這些“抑”為后面的“揚”起著鋪墊作用,使得后面的“揚”顯得酣暢淋漓。而在《老王》這一課,卻沒有使用先抑后揚的寫法,在老王的形象塑造過程中作者使用的是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和動作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一生凄涼艱難但又厚道、善良、知恩圖報的人物形象。在《臺階》中,作者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描述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依然沒有使用先抑后揚的寫法,而是側重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形象。這種“同中求異”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有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發現。所謂“異中求同”,即在主題與寫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發現相同之處。例如語文課本中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以及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三個文本,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進行閱讀的時候,是否可以發現其中隱約存在的共性呢?我認為,它們有共性,即三個文本背后都有一個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愛國心。這種“異中求同”的思維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綜上所述,多文本閱讀教學是今后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而教師的教學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兩個思路進行多文本閱讀的設計,將非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單元之內進行的“多文本教學”的嘗試,應該是一種理想的選擇,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收獲。陶行知先生說:“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參考文獻
[1] 陳笑飛.自主性文本閱讀教學淺探[J].才智,2012(18):58-59.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