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 韓帆
摘 要: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同時也給傳統非遺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將新興數字化技術手段與非遺文化相結合是急需思考的問題。文章分析了目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所面臨的挑戰,并針對目前我國研究現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徑,以期最大化地發揮新興技術手段在非遺數字化傳承與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從2018年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到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大火燒毀的是一段段沉甸甸的歷史以及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但卻為我們敲響了保護文化遺產的警鐘。面對脆弱、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我們需要更現代化的手段,打造一個科技化、系統化的遺產保護機制,與時俱進將文化融入當下。現代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數字化技術手段的日趨成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當前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使得大眾尤其是年輕人接受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性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擁有燦爛多彩的文化發展歷史,在漫長的文化傳承中我們留下了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非遺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它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保護與傳承非遺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上很多國家很早就重視對于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如亞太“非遺”數據庫、“美國記憶”計劃、世界記憶工程等項目陸續實施,然而我國有關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起步較晚,現在仍然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目前我國大部分非遺項目仍然是以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形式為主。這種以人為主的傳承方式很可能會出現保護、搶救不及時或出現差錯的情況,影響非遺文化傳承的精準性。如今,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非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非遺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非遺文化亟須借助新技術進行更好的研究與傳承,以數字化的方式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實現轉化與創新,為非遺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挑戰
2.1 城鎮化背景下生存環境轉變
城鎮化加快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傳統文化逐漸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傳統技藝、民風民俗等逐漸消失。目前我國非遺傳承人已經呈現老齡化趨勢,快節奏的生活導致年輕人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缺乏興趣和認知,大多數對于非遺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導致非遺傳承和發展后繼乏人,出現空心化問題,非遺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已經逐漸喪失。
2.2 傳承渠道原始單一
目前,我國對于大部分非遺項目的保護方式還是以圖片、文字、錄像等靜態傳播方式為主,動態傳播方式較少。靜態傳播方式因新穎度不夠、多樣化不足導致缺乏吸引力,并且這種“原始”的傳承渠道在傳播力與影響力方面效果不佳,因此傳統的非遺傳播方式很難讓非遺延續發展,無法滿足數字化時代下大眾的多元化需求。
2.3 社會關注度較低
目前,我國非遺傳承人的平均年齡達60歲以上,①年輕人認為非遺文化過于陳舊老套、不貼近生活,因而不愿意接觸非遺文化。學校教育中對非遺的宣傳導向性不夠,學生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非遺文化僅以傳承人為核心傳播途徑是很難繼續進行的,傳承人雖然具有高超的技藝,但對于數字化技術領域的接觸與認知是有限的,加上社會關注度較低,導致大眾對于非遺的參與度非常薄弱。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新興技術手段已經應用于很多領域,但在非遺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技術人才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參與度較低。
2.4 現代化技術發展的沖擊
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傳統的非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直播營銷的產生吸引了年輕群體的注意力,數字化、可視化成了新的賣點。機器逐漸代替手工藝,生產規模大變革,雖然工業化的生產給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支持,但也對傳統手工藝生產關系產生巨大沖擊,同時對非遺的技藝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得傳統非遺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2.5 形式化嚴重
非遺的傳承是對文化內涵的保存與延續,而不僅僅是對內容的記錄、存儲、再現。目前我國對于非遺的保護一味強調數字化、信息化,忽略了非遺傳承的本質,流于形式的保護措施不能真正達到傳承作用。現階段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重點工作是要活態地、完整地、本真地再現非遺,而非簡單地整理、記錄,對非遺文化空間的數字化是實現非遺數字化保護良性發展的重要渠道。
3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新探索
雖然我國對于非遺數字化的工作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學術、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目前,學術界對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等技術已經進行了研究與探索,誕生了“虛擬紫禁城”、①數字圓明園增強現實系統,②敦煌莫高窟的應用“純凈之地”:增強現實版等項目,③但在融媒體傳播、其他新興技術以及文化產業等方面的研究較少,這些領域新的探索將給非遺數字化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方向。
3.1 融媒體傳播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融媒體的發展日漸興盛,“非遺+”的傳播方式將成為新的趨勢。例如,以抖音為代表的“非遺+短視頻”,憑借形式新穎、生產簡單、內容貼近生活的特點受到大眾的歡迎。目前相關短視頻平臺在非遺傳承方面已經給予了很多支持,例如,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④等,但這樣的呈現方式只能在短期內獲得較高的熱度,如何使得大眾長期主動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工作中是有待解決的問題。“非遺+直播”“非遺+游戲”等組合的產生將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差異化傳播,為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途徑。
3.2 新興技術
在非遺數字化項目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技術等新興技術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但主題圖技術、CT技術等目前尚無研究進展,利用這些技術對非遺進行數字化研究也許會給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方法。
3.2.1 主題圖技術
隨著數字化資源的增長和普及,主題圖成為目前信息資源組織管理技術研究和實踐的熱點。作為融合傳統信息組織方法的新興技術,主題圖結合了傳統知識組織方法和語義網技術的優點,可以用來表達復雜的知識結構。與傳統索引技術不同的是,主題圖不僅能體現多個文件的內部信息,還能實現文件間的關聯,滿足數字信息用戶對海量信息進行一鍵檢索或快速定位的需求。王蒙等人使用主題圖技術對非遺信息資源組織方法進行了新的探索與嘗試,⑤將主題圖技術應用于非遺數字化工作中將為用戶的信息檢索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提升非遺信息的普及效果。在非遺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對于非遺信息的普及是必要的。只有對與非遺相關的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普及效果。
3.2.2 ICT技術
工業計算機斷層掃描(ICT, Industr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是計算機技術與放射學相結合產生的一門成像技術⑥。該技術可以在對檢測物體無損傷的條件下,以二維斷層圖像或三維立體圖像的形式,清晰、準確、直觀地展示被檢測物體的內部結構、組成、材質及缺損狀況。在眾多信息技術中,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文物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國外很早就開始使用ICT技術對文物進行研究。例如,利用ICT技術對埃及木乃伊進行評估分析,①并進行木乃伊的三維重建圖像,②以虛擬的方式打開木乃伊,不會對文物本身造成任何破壞。但目前我國將ICT技術應用于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研究較少,R.L.Abel等經過考察認為ICT技術在非遺中的運用有可能產生新的虛擬博物館,這是有待探索的新的方向。③
3.3 文化產業
目前,游戲、動漫、音樂等越來越受年輕群體的青睞,娛樂性、交互性成了新的社會發展需求,因此根據現代大眾審美和社會發展趨勢進行非遺數字化傳播可以使得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延伸與傳遞,實現非遺的可持續性發展。
3.3.1 嚴肅類游戲
嚴肅類游戲是帶有教育目的的游戲,既是一種娛樂方式,又是一個傳播媒介。其憑借獨特的嚴肅性和娛樂性,不僅能通過游戲的形式進行知識傳遞和文化弘揚,而且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和普及性。嚴肅類游戲是通過對現實事件的模擬,讓用戶在游戲過程中接收信息,進行學習、訓練或者治療。發掘游戲娛樂之外的功能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因此將嚴肅類游戲與非遺文化相結合不僅是教育性與娛樂性的結合,也是非遺數字化工作的新探索。在加強大眾對文化認知的同時引起年輕群體的關注,促進非遺的傳播與發展。Mortara等對嚴肅類游戲在文化遺產領域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將其具體應用領域分為多種類型,同時討論了如何更好地發揮嚴肅類游戲的教育作用。④目前我國在嚴肅類游戲對于非遺的傳播影響力方面的研究較少,基于游戲的方法在非遺領域似乎還沒有被充分利用。該領域的研究文獻和數據也十分匱乏,游戲是否適用于非遺文化傳播,傳播的前提條件和局限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
3.3.2 移動數字化博物館
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國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速度加快,VR技術、AR技術、數字影像技術等已經應用到數字化博物館中。但目前的數字化博物館僅僅停留在對非遺元素的數字化,大部分展示都以線下博物館或者線上網站的形式進行。例如,博物館里的非遺虛擬體驗中心等,用戶都是帶有目的性地進行查找和體驗,并沒有能夠滲透進大眾的日常生活,所以移動數字化博物館可以將非遺文化帶進機場、地鐵站等人流量較大的場合,打造移動展示空間,利用平面設計、數字影像、虛擬交互等方式在用戶候車過程中進行互動體驗,讓非遺真正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更好地達到傳播效果。就我國現狀來看,相較于數量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移動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依然是任重而道遠。⑤
3.3.3 博物館沉浸式體驗
傳統的博物館體驗多以單向觀看和解說的形式為主,但不斷發展的新媒體技術能夠搭建數字化的場景,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從而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內在價值,這將是博物館發展的未來趨勢。目前,舊金山MOMA博物館、紐約科學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都已經采用了沉浸式互動裝置。在我國,故宮博物院、開封博物館、敦煌莫高窟也已經開始進行沉浸式互動探索。科技的進步使得大眾對于沉浸式體驗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將沉浸式互動技術與非遺更好地結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4 結語
有關非遺數字化各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斷深入,現已呈現各具特色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本文以保護非遺的必要性為出發點,提出目前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所面臨的挑戰,并闡明現階段在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的新探索,表明新興技術目前在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尚處于探索與萌芽階段。在萬物互聯網的時代,非遺數字化仍然呈現相對弱勢的狀態,基于不同學科研究方向也滋生了大量的學術爭議空間,因此非遺數字化作為一個交叉性學科研究領域更應該抓住機遇,借助多種技術加快非遺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多渠道傳播。但如何將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納入非遺領域并對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系統的非遺數字化研究機制是接下來非遺數字化發展需要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