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武云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漸旺盛,博物館等作為服務大眾的公益性機構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在客流量逐漸增大、展覽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文物展覽的安全問題也應當提上日程,如何運用科學理念構建完善的安全系統、確保展覽活動的安全性成為博物館相關人員不斷探索的新目標。文章聯系實際情況,開展有關于文物展覽安全問題的探討,旨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關鍵詞:文物展覽;安全問題;探討
0 前言
文物是人類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載體,是歷史文明的見證者,博物館則是展示不同文明、促進文化交流、開展普世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人類文化發展具有特殊意義,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國家民眾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如今隨著社會公共服務的升級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博物館紛紛開始免費對民眾開放,其社會性和公益性日趨顯著。但博物館開放程度提升的同時,在文物展覽的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文博工作者加以解決。
1 文物展覽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安全培訓不到位
人是生產力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以人為本是開展文物展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與宗旨,想要從根本上提高文物展覽的安全性,應當從強化安全培訓做起。然而,在場館實際運營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不強,認為只有制造業工廠等才需要注重安全問題,博物館中并不會存放大量危險物品,因此無須徒勞耗費精力。此類工作人員同樣不具備實際操作滅火器械等設備的經驗。
在安全器械當中,有一部分結構簡單、操作難度低,哪怕使用者不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也能夠應用,但有些卻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才可使用。博物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夠強與安全設備操作能力低。其實絕大多數場館發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出警示、對安全隱患不以為意、錯誤操作安全設備等造成的。此類問題本可憑借敏銳的安全意識與正確的應對處理措施避免,但無一例外地發生了。
我國絕大多數場館都不會將“具備安全常識并能夠熟練使用消防器材等安全設施”作為招收工作人員的標準,僅僅在工作人員進入崗位后進行粗略培訓,且不注重為工作人員提供實際演練的機會,致使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雖有理論知識,但實際遇到突發狀況時完全不能正確應對。
此外,大批場館在安全設備維護和文物保護方面并未制定切實有效的制度,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工作時缺少有效依據。另外,還有一部分場館并未設置專門崗位負責對安全設備進行管理維護,也未能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場館各處進行檢修維護、彌補安全漏洞,對安全設備缺乏愛護,對安全隱患缺乏重視,不會專門記錄設備的使用和故障情況。當發生緊急情況時,工作人員無法使用合適工具將其扼殺于萌芽中。
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文物獨一無二,一旦損毀,后果不可估量。以火災為例,博物館中有些物質起火不能直接用水撲滅,水流反而會增大燃燒物質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劇火勢。濃煙或水都可能會對某些展覽品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因此此類場館的消防常識與其他場所存在很大差別,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鑒別能力,能夠根據起火物質的種類、展覽品的性質等選擇滅火措施。而在開展消防安全培訓時,場館管理者往往會忽視該問題,不對消防知識進行細化分類講解,導致工作人員缺乏消防意識與正確應對突發火災的能力。
1.2 設施報告不全面
設施報告能夠一目了然地呈現場館各處的結構、安全性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評判文物展覽活動能否安全開展的重要依據。在我國,一般要求場館在舉辦大型展覽活動前進行報備,遞交設施報告,獲批后才可著手準備展覽事宜,然而對于報告的具體內容與形式,還缺少細致明確的規定,導致部分場館上交的報告不夠全面,卻能夠順利獲得批準。
1.3 權責劃分不明確
權責交叉極易導致互相推諉的局面。如今我國對于文物展覽安全事故的責任規定還不夠明確和細致入微,因此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一旦出現安全問題,領導、管理人員會相互推諉、試圖逃避責任。
1.4 展廳設計不合理
展廳設計不僅關系到文物展覽的效果,還與安全問題息息相關。專業的設計師在做出規劃設計時,除了會充分考慮觀眾的感官體驗外,更重要的是要時刻牢記安全問題,結合展品的展出環境、時間、陳列要求等條件,充分考慮防火、防盜、防展覽品受損等各項問題,在整個設計中都始終遵循安全管理規定。然而,也有部分設計師由于自身水平有所欠缺或未能對安全問題提起足夠重視,往往會在設計中遺留安全隱患,或采用不適宜展覽文物的設計,造成各類問題。
1.5 細節問題不完善
個別細節的遺漏可能不會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但文物一般較為脆弱,很容易在疏忽中受到損傷。例如,在運輸和轉移文物過程中,文物與包裝箱之間可能發生磨損。在展覽前,文物可能由于不適應環境而發生些許變化,如果忽視細節問題,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文物損毀,嚴重影響展覽活動。
2 保障文物展覽安全的策略
2.1 開展安全培訓工作
博物館在進行安全培訓時應當注重工作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擯棄過去一直沿用的聘請講師照本宣科、工作人員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而是應選取不同的安全器材分別進行展示,并要求工作人員親身體驗,了解安全器材的用法。未經過實踐驗證與鍛煉的理論知識不可能轉化為應急行為。例如,當真正發生火災時,工作人員很容易因不能正確連接水帶接口等細節問題而延誤滅火的最佳時機。唯有給予其大量鍛煉和實踐機會,才能確保每位工作人員都具備突發安全事故處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乃至杜絕此類事故的發生。
場館中的安全培訓效率欠佳,應引入現代化科技,實行信息化教學,利用投影等方式更為直觀地展示危機事件的面貌與應對解決措施,提高工作人員安全意識,并切實培養其實踐能力。還可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請經驗豐富、曾處理過文物展覽安全事故的資深人員講解真實經歷、分享經驗,提高培訓過程的感染力與說服力,使工作人員能夠自覺學習相關知識。
除此之外,場館應針對不同展廳、文物的特征與工作人員所處崗位的職能進行培訓。例如,負責管理某些珍貴文物的除了要了解應對火災等大型安全事故的方法外,還要學習調整和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避免文物在不適宜環境中受到損害。為夯實安全培訓的結果,博物館還應當改變安全知識考查方式,增添實際危機處理演練項目,要求工作人員分別進行個人與小組合作的突發事故處理,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博物館隸屬公益性場館,肩負傳播文化、開展普世教育的職能,在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時,應采取綜合評價方式,將安全操作與突發事故處理作為考核項目,并不定期展開抽查或者普測。每次考核的結果都應當據實記錄在信息系統中,建立工作人員個人檔案,記錄每個人在每次考核中的表現情況,在總結時據此做出適當獎懲。
2.2 提供完整設施報告
當需要進行借展活動時,博物館應提供詳細的本館設施報告,按照既定的標準填寫設施報告。在制定規則時應盡量細化,根據博物館種類、文物類別等分別進行規劃,使設施報告格式與內容能夠隨之改變,聚焦于不同的重點問題。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最為復雜和精細的格式已經在各地博物館中盛行,甚至成為通用格式。其主要內容可分為五個方面,分別針對建筑、展覽區域、進入、操作與環境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描述和規定,還要求配備展柜附加報告與安全附加報告。針對規模各異、藏品類型大相徑庭的各類博物館,其采用簡潔清晰、一目了然的形式規定了評價標準與具體方法,為評估展出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以量化形式避免了由于語言描述差異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通常情況下,采用該報告格式的博物館在借展活動中,會要求合作方至少提前半年準備報告,預留富裕的時間針對細節進行討論,以確保展品與展覽活動的安全。國內各博物館可仿照該模式,根據展覽活動規模大小、博物館占地面積、客流量、文物種類等因素決定提前遞交報告的時間,活動規模越大,所需預留的籌備時間越長。舉辦活動的博物館應當對館內建筑結構、展廳的空間布局、展柜材質與結構設計、展品的運輸與存放、布置場館與撤離文物、溫度濕度與光照條件、消防設施、防盜設施、各類安全問題緊急預案等進行詳細介紹,形成書面報告。
每次展覽活動開始前,項目負責人還要根據所用展廳的實際情況調整數據,并將展廳平面圖、立體圖、過往溫度濕度等詳細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向安全管理部門和機構提交,雙方一同進行研討,尋找是否存在漏洞,進行查漏補缺并明確重點內容。有條件的還應聘請安全專家開展現場考察與風險評估,進一步深入全面地探討場館安全情況、運輸路徑安全情況,挖掘潛在安全隱患,并判斷場館安全舉辦展覽活動、完全不損傷文物的能力與舉辦展覽的可行性。當專家、場館、安全管理機構或部門三方達成一致意見后,方可允許舉辦活動,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展覽安全。
2.3 明確責任權限
在舉辦展覽活動前,博物館都應當提前擬定文件,對本次活動中的各項風險進行評估,并指出在各個環節中的責任人與事故處罰規則,對于展覽日期、運輸、知識產權、保險、責任劃分等細節,應逐一敲定,使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不可模棱兩可、出現任何模糊部分。當不幸發生安全事故后,應立刻根據文件進行追責,要求責任人進行處理,尋找問題源頭。
2.4 合理規劃設計
開展展覽活動前,博物館應當整理一份詳盡的展品清單,將展品的信息如生產年代、來源、估價等做好詳細標注,并針對展品的外形、尺寸、重量和對環境的特殊要求等進行規劃。對于某些具有特殊要求,如不能在空氣中裸露展出、本身穩固性較差、需要進行加固才可展出的文物,應提前規劃好展覽方式,避免對文物造成損傷。在實施展覽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任何施工項目。展廳中如需進行粉刷、設備拆除或安裝等,都應當盡量趕在展覽前完成,并配備齊全的安防和消防設備。格外關注諸如底座、配重等細節,要做到在正式布展前,從燈光到文物相應的說明牌都準備齊全。如需進行施工,應在展覽活動前進行,并注意清潔工作,將遺留的建筑垃圾進行清理。
2.5 重視細節問題
關注、處理好各個細節問題,不出現紕漏,才能確保文物展覽整個過程的安全性。例如,在展品運輸和轉移的過程中,當展品到達目的地前,需要對該地展廳展柜等進行處理,按照展覽期間的標準對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進行24小時不間斷控制,使其保持存放文物的最佳環境。
長途運輸可能會使得展品出現細微變化,開封后,必須對其進行仔細檢查與比對,確認未出現問題才可開展后續工作。布展順序的安排與不同文物的展覽位置等也應當被列入考慮范圍,甚至在運送文物時的搬運工作也應做好規劃。例如,要盡量減少或者避免進入展廳后的二次搬運,從而減少碰撞概率,保護文物不受損傷。在實際操作時,應盡量使盛裝文物的容器直接進入展廳的既定位置,并直接投入布展,以減少摩擦次數、減少文物磨損。
在擺放展品時,應將工作人員分成不同小組,為每個小組劃分區域、安排任務,對于大件文物小組人員必須保證至少有兩人同時開展工作,避免由于個人失誤而導致文物損傷。
在開展文物展覽安全管理工作時,工作人員應自覺取下所佩戴的首飾,盡可能做到不穿戴飾品、不以堅硬物品作為裝飾,避免對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交接文物時應當在視野良好、照明便利、使用軟布覆蓋的平面上進行。雙方首先要對文物的包裝完整程度進行核驗,之后開箱對照照片檢查文物是否存在損傷,交接后應由雙方出具證明,簽字確認。
3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滿足國民精神需求的博物館數量也逐漸增加,文物展覽活動更為頻繁,在享受樂趣的同時,應重視文物展覽安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排查安全隱患、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嚴密保護文物。
參考文獻
[1]王鋒.試論陳列布展文物安全要素[J].明日風尚,2020(11):195-196.
[2]何薇.新時期文物展覽安全問題的破解路徑[N].中國文物報,2019-12-13(003).
[3]王博.關于“安全展覽”理念的初步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9(3):30-33.
[4]黃維芳.淺談如何做好文物展覽保護工作[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