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以自由作為“實踐”的目的,以自我意識作為“實踐”的邏輯起點,以哲學作為“實踐”的力量;馬克思深入接觸人本主義思想,實踐的概念也由理性思辨轉為唯物主義的現實活動,把實踐理解為對象性活動,并在市民社會中發現了無產階級,實踐就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在接觸了政治經濟學后,馬克思對現實和實踐有了更加明晰的看法,他把異化勞動看作是實踐的現實性內容,并通過高度的實踐使人的本質復歸,達到共產主義;馬克思意識到了對舊哲學的清算的重要性,開始創立自己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觀,他的實踐觀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傳統對立,超越了道德實踐和技術實踐的對立,是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自然與社會、超功利性與功利性的有機統一,表現為生成性、社會性、繼承性和規律性的實踐特征。
關鍵詞:實踐;勞動;現實;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8-0021-03
一、帶有黑格爾色彩的實踐觀發端
(一)實踐是“定在自由”的實現方式
黑格爾的哲學命題突出了兩個要素,即絕對精神的同一性和能動性,馬克思當時面臨的時代課題是人的解放問題,黑格爾哲學是當時的通行哲學,馬克思自然要從黑格爾思想中為他的問題尋求答案。青年左派注重強調自我意識的原則,將原本的精神主體變為現實的人之主體,馬克思批判吸收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將人的自由的實現寄望于(倫理的)實踐。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闡發了伊壁鳩魯哲學所體現的自由原則。馬克思認為,原子要想實現自由就必須擁有自我意識,因為自我意識是具有能動性質的,體現了自由的原則,原子的運動并非是德謨克利特所言一切在規定性中活動,必然要通過自由偏斜、自由排斥結束直線運動的消極狀態,打破現實的“定在”。就原子而言,實踐就是設置定在又打破定在的過程,就是實現“定在中的自由”的過程。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一種活動,這就為人自由的實現造成了可能。人要想獲得解放, 首先必須有
自由的意志,誠如原子一樣獲得自我意識,打破禁錮自身的規定,依靠自己的行動從壓迫中擺脫出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馬克思在這里特別用“定在”說明自由,這意味著人的自由的實現,即實踐不是無條件的,它總要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二)實踐是理論與現實的統一
馬克思改造了黑格爾抽象的主客觀同一性,表述為哲學與世界的關系。他在這里對哲學是如此定義的:“哲學的實踐本身是理論的。”[1]75在馬克思看來,哲學內部是包含著實踐的潛能的。黑格爾也認為,“理論的東西本質上包含于實踐的東西之中。”[2]思維是意志的一部分,理論與實踐既是對立的又是聯系的,思維的能動性就在于內在的實踐本質。從哲學演進傳統來看,哲學是不斷把握事物內在本質的思維方式,哲學本身作為一種形而上學勢必具有一定的理論性,但問題的關鍵顯然在于其理論性是否與世界歷史發展方向相悖,抑或說在于哲學對不合理的現實是否具有改造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就哲學與世界的關系作了說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1]220言外之意即哲學不應是簡單的邏輯自洽,任何哲學都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哲學與世界、理論與現實不應是分裂而應是內在統一的。以往的哲學雖也言及世界,但那種哲學與世界的關系不外乎是一種單純的反映關系,馬克思所要強調的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哲學主動沉入現實,只有在斗爭中實現自己、克服自己,哲學的世界化才能化為世界的哲學化,哲學將按照其設想的美好前景改造世界,世界的發展也將影響哲學朝著先進科學的方向逐步完善。
二、馬克思實踐觀的唯物主義轉向
(一)實踐是對象性活動和階級斗爭的表現
馬克思力圖延續他的“實踐”從理論轉入現實,在《萊茵報》工作期間他以理性哲學為勞苦大眾辯護,但隨后越發感到黑格爾式實踐的軟弱,費爾巴哈哲學走進了他的視野。費爾巴哈認為自然是現實的,從自然脫胎的人也是現實的,他反對黑格爾無對象的主體,客體之于主體就是對象性的,主體如果沒有對象是無法把握的。所謂對象性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出去,在人之外形成自己的鏡像本質。人的現實性正在于對象性,通過對象直觀確證自身,人是現實的感性的類存在。而馬克思則是把對象性理解為動態的勞動,勞動都是對象化的、主客體以及主體間的活動。
馬克思深入研究法哲學后發現,市民社會才是現實的、倫理的領域,理解人類社會必須降入塵世,人既然是現實感性的類存在,那么人的實踐也應是現實的活動,虛幻的事物作為現實的異化反映是不能左右現實的,這也促成了馬克思的思維轉向。當時鮑威爾曾就猶太人的解放問題認為只有通過政治解放讓猶太人放棄異教信仰,取得政治地位才能解放猶太人。馬克思指出,宗教異化的背后是人的異化,人的異化單憑政治解放無法完全克服。無產階級只有借助此種解放獲取自己的合法席位才能為全部的人類解放作先期準備,“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3]這一革命需要現實力量和先進思想的有力配合,無產階級和哲學互為作用,進而實現人的解放。此時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消滅私有制、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實現全人類解放的人本主義內容。
(二)實踐的現實性內容在于異化勞動
法哲學的實踐根本上還是思辨哲學的范式,還不能直接應用于現實改造,馬克思在恩格斯的啟發下踏入經濟學領域,找到實踐在市民社會里的現實基礎,進而他展開了在生產視角下的實踐分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國民經濟學家們無法解釋資本主義勞而不得,故而他以私有制的來源及其克服作為研究方向。
馬克思借黑格爾“異化”來形容勞動與他人及其產品的關系。他指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4]163黑格爾以抽象表達現實的勞動,勞動是人的對象化,對象化確證人的自我能力,勞動是人的本質規定。從馬克思關于勞動的描述可以看出,勞動的異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勞動本質的對象化,這是一切活動的必然;二是勞動本質外化出去后無法回歸自身。馬克思對勞動本質的規定與實踐是同一的,他的實踐觀正是建立在異化勞動理論之上的,勞動是實踐的現實性內容:勞動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現實卻是人將自己的本質賦予勞動對象,換來的不是對產品的個人占有而是失去了能動創造性,自由自覺的活動下降為謀生手段,這個現實內容就是“異化勞動”。
馬克思通過研究發現,異化勞動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異化勞動越嚴重,私有制越徹底;私有制又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經階段,異化勞動與私有制幾乎是同在的,異化勞動是實踐的異化形式,是由資產階級私有制造成的片面活動,因此馬克思必須把異化勞動的揚棄提升高度,把勞動的歸宿放在了回歸勞動本質的共產主義,“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1]117私有制的產生是人的勞動的結果,回歸本質也要通過勞動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否定之否定”讓勞動回歸自由本質,異化勞動和私人所有制也將消失。
三、馬克思實踐思想的成熟
(一)新實踐對舊哲學的批判
縱觀西方哲學史,哲學家們都企圖對世界作出終極解釋,但在哲學發展中逐漸造成了對人之外不明力量的確證并以此來統治人間的局面,造成了理論與現實的二元分裂,這是哲學本身的異化。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馬克思在肯定費爾巴哈的感性原則的同時也指出其錯誤:“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4]3人的活動僅僅表現為孤立的、情欲的。
馬克思變費爾巴哈的靜態直觀為他特有的動態實踐。馬克思認為,人的實踐活動遵循著“兩種尺度”進行:人的實踐不是為所欲為的,在現實世界開展活動勢必要受到外部條件以及內在生理的束縛;人又不是一事無成的,人可以通過實踐創造出符合人的本質需求的東西。馬克思的實踐是感性現實的活動,它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對立,不僅承認人的主觀性也承認外界的客觀性。馬克思指出真理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思維不能離開人的目的、客觀條件和實踐檢驗,實踐也包括思維活動。實踐具有雙重生成性,人通過活動改變環境,改變了的環境同樣也改變活動的人[4]4。市民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的豐富內容是不能直觀的,其背后包含著物質利益和生產關系,人的實踐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同時作為社會活動也貫穿人類歷史。哲學其形式是理論的,但內容一定是回歸現實的,如果不懂得實踐,就無法發現實踐創造的生產關系、所有制、社會分工,就無法達到人類自由解放。
(二)新實踐對舊“實踐”的超越
“實踐”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第一個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實踐一方面是趨向于善的,是關乎人的幸福的倫理價值,一方面又泛指人的一切行為[5]。亞里士多德對知識分為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創制知識。實踐是公民行使權利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體現著公民的自由意志;而創制知識則代表了奴隸的剩余價值,是最低賤的活動。至近代,培根把實踐的倫理性轉向了技術性,或許是近代哲學主體向度的轉變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導致了實踐開始突出表現為對自然的改造力而忽視道德領域的實踐,此時技術實踐顯然更具有現實性。
馬克思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自然要對前人的實踐觀進行批判,實踐既不應是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生活,也不應是培根的科學應用,而是倫理和生產、超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統一。馬克思的實踐包含了對自由的向往,實現自由不僅要有自由意志,還要掌握其實現因素。馬克思汲取了黑格爾主奴辯證法思想,將勞動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體現了勞動的積極原則,勞動不僅創造使用價值,也創造個人價值;他打破了實踐的階級性,人人都要進行勞動,剝削他人勞動的人終將被時代淘汰;他豐富了實踐的內容,生產不是實踐的全部,實踐也包含人的思維活動,哲學作為一種思維活動,其本質就是對改造世界具有實踐性和指導性的。
(三)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討論的人是現實的人,他們作為自然領域脫胎的部分,要保證自身生存就必須生產,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生產,包括人的自我生產。馬克思克服了舊哲學靈與肉的顛倒位相,意識作為人特殊的能力是實踐的環節。馬克思的實踐觀表現為以下四個特性:首先,人的實踐具有生成性。人由于獨特的生理機能和思維可以進行全面的生產,人生產滿足需要的產品,通過實踐活動使生產者對象化的人格回歸生產者,形而上地講,就是人通過實踐自己生成了自己,人不僅生成產品,也生成追求真善美的人。
其次,人的實踐具有社會性。馬克思認為,人處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人的實踐具有交往的形式,交往最終導致分工。一方面,分工使原本束縛在共同體內的人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補充,豐富實踐內容;另一方面,分工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化,不但不能使人全面發展反而淪為大工業生產的環節。因此,必須消滅不合理的分工,但這并不能消滅勞動實踐的社會屬性。
再次,人的實踐具有繼承性。人類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人通過實踐在自然界中汲取材料改造世界,不僅促成了生命活動與本能活動的分離,也加強了人與自然的結合。人類的延續發展不僅需要前代人的生產,還需要后代的生產。落后的生產實踐自身存在的局限勢必為嶄新的生產實踐替代,這種替代并非全部否定,是在繼承前生產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的生產,前人的生產將和自然界共同作為生產資料加以利用,從而確立了人類世代發展進步的關系。
最后,人的實踐具有規律性。人因生產而創造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發展出一定的規律,人不僅要遵循自然規律,還要遵循社會規律。人通過實踐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它們又反過來塑造人,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以后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結語
馬克思早期的實踐哲學發展路線呈現出“否定之否定”的邏輯。《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在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的影響下,把人的自由的實現定位于實踐,他把哲學當作實踐力量與世界發生聯系,在實踐中實現世界化和哲學化。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促成了實
踐的唯物主義轉向,他將實踐理解為現實的對象性活動,無產階級必須形成實踐力量才能達到人的解放,同時哲學也以無產階級作為自己實踐的外化。馬克思發現了勞資矛盾是最根本的社會矛盾,他從道德和生產的角度進行了異化勞動分析,將勞動實踐設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異化勞動是實踐的現實性內容,實踐的本質就是實現勞動的解放和本質的復歸。
成熟的馬克思哲學思想是對前期思想的辯證揚棄:第一,馬克思通過與費爾巴哈及從前一切舊哲學的清算,從而引發了理性主義的實踐轉向,確立了自己的實踐觀。第二,馬克思的實踐超越了古希臘哲學和近代哲學的實踐傳統,是自然與社會、非功利與功利的統一。第三,馬克思的實踐觀具有生成性、社會性、繼承性和規律性的特征。用歷史生成的觀點考察人的實踐活動,通過生產力的繼承發展推動人類不斷發展進步,最終必然達到生產自由、交往自由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丁立群,李卓,趙全洲.實踐哲學:傳統與超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孫慧珠(1996—),男,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當代意義。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