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均軍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不斷深入的當下,初中教育教學面臨著巨大的變化,首先是教育部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以及實踐培養出核心素養。教師面臨著教育理念與時代的碰撞、互聯網浪潮對教育方式的沖擊,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已經不單單是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了,還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承載更多的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學習中,通過各類知識以及實踐學習,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深化學生對于責任擔當的理解,并培養一定的責任擔當意識,全方位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責任擔當素養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對于學生素質方面的培養十分重要,但是實際中學生會由于課堂知識過于枯燥導致缺乏興趣。教師若一味地要求學生按照書上的守則規范自己的言行,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抗拒道德與法治課,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單純地依靠書本以及告誡訓導。這個時期的學生,更多的是依靠引導教育,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一直處于追尋知識的狀態,既能提升學生對于品德方面的知識了解,又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本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和實際教學中,探究如何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以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素養,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一、加強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對于責任擔當的認知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教學方法比較僵硬教條,通過對教材的講解,讓學生記住其中的知識點并能夠做題就能達到這些教師的教學目標。但是新的課程標準改革中,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變成了培養出具有核心素養的學生,這就使得這些傳統教師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需要他們進行改變,不能再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了,而是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色,與時俱進地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真正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開放式的教學以及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問題中學習討論,通過教師創設的各種情境進行深入學習,深入挖掘知識的本質,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果[1]。
在實際教學中,以部編版教材為例,七年級上冊的課文中有這樣一課——《親情之愛家的意味》,在這節課文中,學生可能會對一些內容產生厭煩心理,因為這寫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當代學生由于都是“0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家里人寵愛,很少做家務,也沒有遇到過無法滿足的愿望,對于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感覺習以為常,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都是天經地義的,忽略了父母家人的愛。可以說,愛就在他們身邊。然而有些學生還會在這節課中說在家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設置一個開放性的課堂,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在開場的時候講一些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使學生沉浸到這種氛圍中來,然后開展一些活動。有些學生通過扮演家長,對于自己的行為也有了一定反思,了解到自己對于家庭也是應該有所付出或者說有一定的貢獻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好好學習,同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學生做家務或者其他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就會得到一種滿足感,教師要告訴他們這就是擔當與責任。這樣通過積極引導的方式,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就會有代入感,會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對于家庭的感受和思考就會增加,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重視學生責任擔當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初中學習階段,剛從小學生轉為中學生,很多學生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并且心理生理上還處在發育期,不太成熟,思維方式還處于形象思維的階段,對于事物通常需要具體的想象才能理解,因此這個時候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于學生的三觀建設也會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實際上課時,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直接影響學生,引導學生作有責任感、能夠擔當的人,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身體力行地影響學生對于品德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最終都要用于實踐,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責任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關于責任擔當方面的素養[2]。
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明白一點,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要讓學生對法治與道德有自己的理解認識,而不是傳統的死記硬背概念,卻不會實際應用。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戰場,教師要注意發揮教材的引導作用,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性地學習以及探究性地對于知識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慢慢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真正含義,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把握好方式方法,因為道德與法治知識點比較枯燥,并且細小的知識點較多,學生要想完全掌握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與細心,所以可以把一些比較拗口晦澀的內容通過口語化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生會對自身身邊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會比較積極,結合身邊的實例,讓他們掌握知識點,能夠培養學生一定的責任感。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通過引導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所提升,這樣也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升,幫助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他們當前最大的責任,是第一要務,因此,好好學習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擔當負責,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3]。
在教學評價中,評價結果對于學生積極性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對于知識只需要理解掌握就可以,不需要死記硬背,因為考試的時候多數是考理解應用,因此,讓學生對于知識理解掌握才是教學的目的,最根本的要求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應用,在學校中、在家庭中成為一個有擔當和責任感的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因此,教師對于這門課的教學,應當更多地將重點放在對于知識的理解應用上,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四、結語
在日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責任擔當素養的培育,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佴文武.樹立責任擔當意識,構建學生德育素養[J].新課程導學,2020(S2):8-9.
[2]張麗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責任擔當核心素養培育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9.
[3]謝麗芳.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升學生責任擔當素養的路徑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