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文
摘 要:課堂就像一個舞臺,在目前依然是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想讓每個學生真切地參與課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發現,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之中,大都出現過“旁觀者”的現象。“旁觀者們”既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也沒有足夠強的學習能力,在他們眼中,教師是課堂的“導演”與“主人公”,少部分優秀學生,是課堂上的“群演”。因此,通過分析,探討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提高學生課堂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以期將大部分課堂“旁觀者”和“群演”轉變為主人公。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旁觀者”現象;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2-030-002
一、現象點擊
課堂作為一個由教師主動構建,學生積極參與的大舞臺,需要其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努力呵護,才能足夠精彩。目前,在小學數學日常課堂上,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學生都把自己作為課堂上的“旁觀者”,在課堂之中保持沉默,不能用心投入其中,不管是成績較好的學生,還是學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比如說:
1.學困生在課堂上思維較慢
一些學困生在課堂上沒有能經常跟上教師的思路,對課堂上的知識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不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課,其主觀上始終把自己認為是課堂的“旁觀者”,不能及時進入課堂,思維反應較慢,經常出現走神,開小差等等情況,課堂反應能力較差。
2.一些學生的自大行為
部分學生認為課堂上老師講授的知識自己都會了,就不再認真聽講了。尤其是練習課,習題課,很多小學生的作業可能都存在家長或者補習班老師指導,全對概率比較高。因此,一些學生在練習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小聲講話,聊天等等,慢慢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這種自大的行為,也是課堂之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3.中等生的“困惑”
對于教師來說,學困生和優等生都是課堂上重點關注對象。因此,在其他同學眼里,很容易就將他們看成是課堂的主角,因為教師會更加關注他們,一節練習課,可能會經常讓他們來回答問題。“默默無聞”而又不愿主動舉手的中等生們很容易覺得自己被遺忘了。漸漸地,在老師眼里乖巧懂事的他們也開始發呆、聊天等等,慢慢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
二、原因探析
以上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學生在課堂之中并沒有參與進來,主觀上的原因是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不愿、不敢也不會主動參與課堂,學生覺得這堂課對他而言并沒有特別大的吸引力,沒有足夠的動力參與到課堂中來。在通過觀察和分析一些同學的行為之后,初步了解了以上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與課堂并不匹配
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握,實際上是基于兩個方面,一是按照教材的邏輯,基于教材之中對知識的排列;二是教師對學生整體的評估,但沒有考慮到個別學生的情況。學生整體之間的差異是較大的,這就導致一方面一部分同學按照教師的進度跟上課堂,另一方面一小部分學生還游離在課堂之外,甚至這部分學生還會去打擾其他學生,導致課堂之中的“旁觀者”越來越多!
2.教師居高臨下地教書行為
課堂之中,教師總是面對學生希望他們能夠回答到他們需要和想要的知識點,至于他們真正想的是什么,并不會特別關注。這就導致了大部分的課堂是教師一人的舞臺,一小部分學生只是其中的“群演”,甚至有的學生已經慢慢習慣看其他同學表演,看老師表演,自己的心思游離于課堂之外,逐漸邊緣化,成為課堂之外的“旁觀者”。
三、解決對策
不管多么精彩的表演,作為“旁觀者”注定是要離場的。如果課堂是一部劇的劇場,那每位學生都應該是一幕幕舞臺劇中的主角,教師應該扮演導演的角色,將一幕幕劇情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一部完美的劇本。
學生應該成為每一幕的主角,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課堂“主人翁”的意識,主動學會賞識每一位“主演”的特點,隨時隨地安排他作為主角主導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入手:
1.以生為本,尊重每一個差異點
教師不應該居高臨下地從自身教學的角度出發,而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以生為本,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和疑惑。例如:在上一節新課之前,我通常會讓學生前一天進行一個預習,課前與學生聊一聊,了解一下學生對這個內容的困惑點在哪里;有時課前會下發一張簡單的學習單,通過學習單的反饋來了解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此來修改教學的重難點。在三年級上冊中《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節內容,以往的重難點都是在平移和旋轉的特征上。但通過課前的簡單提問發現,學生對于這兩個運動的區分還不是能特別掌握。因此,在教學的側重點上,還要考慮兩個運動的分類這一內容,學會區分平移和旋轉,同樣也應該成為這節課的重點之一。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其中,都有參與感,數學課堂應該是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點,學生才會成為“課堂的主角”。
2.提供舞臺,發現每一個閃光點
在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之中,學生是希望老師能關注到自己的;但學生同時又是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優點和缺點的,所以需要教師的賞識與點撥。賞識學生的閃光點同時指出學生的不足。教師應該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提供給學生展示自身的舞臺,促使學生對該門學科產生積極的情感。通過不同的課堂模式發現,數學課大部分的時間如果都是教師自己在講,在班級授課制的模式下,教師是無法兼顧到臺下眾多學生。這樣會導致課下小動作不斷,而作為新教師,維持課堂紀律的方式可能僅僅是依靠吼等手段,這樣管理差,效果也差。這樣的課堂,教師如何寄希望于學生在公開課上表現優異呢?只有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演”,才能把課堂變為展示學生實力的舞臺。
真正了解學生,認識學生,你才能幫助學生放大其“閃光點”。例如:在數學課堂之中,可以依據學生的特點來請學生回答問題。聲音響亮的同學,可以讓其讀一讀數學情景中的條件和問題或是活動開始前的活動要求,這些提問都能提高這類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思維敏捷的同學,可以在問題出示時,大家交流思考結束之后的總結發言,或是大家在陷入思考之后,他來提出一定的看法和見解;思維較慢的學生,可以請他回答一些有關計算、單位的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其獲得一定的參與度和關注度。
同時,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設置一些小游戲,小活動,這些都需要小組活動來完成。減少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課堂的時間更多地交給學生自己來表達,教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古人曾說過:“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上冊數學的《可能性》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實驗,一則是扔硬幣,一則是擲骰子實驗,通過課前的分組、分工,教師給每個組,每個孩子都確定好任務:兩個人做實驗,一個人記錄,一個人匯報。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課堂實驗,最終得到的結果也是由學生自己實驗獲得,教師在其中起引導和輔助作用。而在練習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請幾位小老師到講臺上來講解自己的思路,請臺下的同學糾錯補充,教師在一旁觀察,利用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勝負欲,讓學生積極去糾正臺上同學的錯誤,課堂的氛圍就很容易被帶動起來。這種方式,教師能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當中,而學生能踴躍發言,敢于走上講臺成為課堂的主人[1]。我相信,這樣的課堂,學生印象深刻且會受益匪淺。
3.巧用批評,糾正每一個不足點
教師在課堂上,同樣也要糾正每一個學生的不足之處,同時也要將這一種“批評”蘊含在“賞識”之中[2]。根據學生特點,巧用“批評”手段也同樣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
班上的小B同學一直以來在課堂上就是一個思路活躍,積極舉手的同學;但同樣,隨意講話,不遵守紀律,影響其他學生上課的行為也時常在他身上出現。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每次在他隨意講話之時,我都會停下來看著他,整個班級也逐漸安靜下來,都在往他的方向看;同時,我下課之后和他約定好,哪次課上管不住自己的嘴,隨意講話一次,接下來就幫老師擦一節課黑板、或是搬一套作業,下課發作業本等等任務。漸漸地,他也明白了自己的這些壞毛病,課堂上面講話次數越來越少,直至改變。對學生而言,教師關注到了自己,并對自己提出了期望,學生怎能不變好呢?小B同學思維活躍,但同時也愛出風頭,臉皮薄,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全班上課了,并且老師有一定的懲罰措施,接下來老師也不用多說,他也能夠改正過來。后來,漸漸地我發現只要是數學課堂,課前他都會主動幫老師擦好黑板,發好作業,課堂上的紀律也越來越好了。
這樣的“批評”,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期望,一種關切,相應的,學生也會回報你課堂的專注與投入。這樣的期望,學生又怎么會成為“旁觀者”呢?
教育是一件長期的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演”,同樣也需要我們教師做好“導演”的任務,不斷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從而減少課堂“旁觀者”的現象,這需要我們的努力和耐心。在知識的舞臺上,每一位學生都應成為“主演”,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劉芳.“小先生制”在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20(15):31+34
[2]班利生.賞識教育的有效策略[J]廣西教育,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