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梅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和進步,再加上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國家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開始越來越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只有閱讀學得好,才能顯示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特別是在我們國家農村地區的小學語文課堂上,這樣的問題更加的凸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環境的因素以及教學方式的落后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當根據學生以及教學實際來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多法訓練;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引言: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農村地區的學校在環境以及各方面的資源上都是存在著一定的欠缺,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各種各樣因素的制約導致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閱讀上會存在一定的弊端,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水平就會大打折扣。教師想要打破這樣的現狀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能力來做到針對性的提升小學階段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這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可以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農村小學生在各方面資源以及學習環境上與城市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再加上閱讀是語文中最為關鍵和重要的部分,為了縮短與城市學生之間的差異,在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來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二、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方式和手段
(一)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一定的情景激發其學習興趣
教師在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想象力是最為豐富的,但是注意力也不能長時間的集中在課堂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為根據需要講授的內容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出學生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積極性[1]。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為班級內的學生進行角色安排,教師在安排完每一位角色之后,可以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閱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班級內將文章中的內容演繹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將文章中的內容展示出來,學生在教師為其創設的情景中可以不斷鍛煉自己在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這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可以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復述
教師想要更好的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就需要讓學生具備可以復述文章的能力[2]。學生在對文章進行敘述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文章的核心和關鍵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在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如何進行記憶和復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可以培養概述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也能得到顯著的提升。比如在學習《朱德的扁擔》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對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將文章分成四個不同的部分讓學生進行概述,學生在討論結束之后,教師讓每一個小組進行內容的概述,教師一定要仔細的聽同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以及思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這樣做的目的好似可以縮短與城市學生之間的差距。
(三)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擴寫
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擴寫,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不斷的練習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得到飛速的提升[3]。比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雷鋒的了解,自己有哪些話想對他說。這個時候學生會將自己帶入到文章當中,并且根據自己了解的雷鋒事跡來進行擴寫。學生在擴寫結束之后,一定要仔細對每一篇文章進行批改,指出存在問題并且幫助學生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就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進行。因為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實現的,是需要經過長年累月不斷的練習才能實現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針對農村學生來說,教師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教學資源來提升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時候,一定采用適當的方式和手段,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去進行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欽芳.如何通過群文閱讀培養、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4}(05):25-26.
[2]劉璇,賀思凡,張璐琦,等.語文新課標背景下農村小學生名著閱讀現狀研究——基于湖南省六所農村小學的調查[J].教育觀察,2021,10(03):110-113.
[3]賈米琪,高秋風,彭蘭晰,等.我國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現狀——基于貴州省和江西省150所農村小學PIRLS測試問卷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12):121-129.